潘集的河流

潘集的河流

崔小红

如果心中可以住进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一定会经过稻菽千层浪的故乡。会连接柳河、尹沟、泥河、伊河、黑濠河、茨淮新河、利民新河,还有我未曾谋面的架河,最终融入淮河,泛起粼粼的波光。

美丽的江淮平原有一个地方九水交汇,名字叫做潘集,全称是淮南市潘集区。尽管它的行政区划几经变更,但那一条条河流从来都信守诺言,初心不变,日夜流淌。

1

从淮南市田家庵区的淮上渡口过淮河缕堤,沿大直路向北,快到高皇镇的时候,会看到一条浅浅的河流。岸边蒲苇,水中菱草,这条河流叫做柳河。因为河床呈半圆形展开,俗称月牙河,在古代,它叫做拖沟。是一条源于淮河,又归于淮河的河流。

古代的柳河,沿河岸柳,春天柔枝随风,秋日霜叶旷目。因为它流经高皇镇的大集村,这里是高皇寺旧址所在地,烧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坐贾行商带来热闹一时,所以柳河里常常帆樯闪现。据说原来的柳河是一条深沟,船驶入河床后,站在平地上看,只能看到顶尖的船帆。

1938年日军侵占徐州。黄河的赵口与花园口南堤先后被掘,黄水泛滥,横溢夺淮。之后的九年时间,黄患不断。河道淤土深达3米以上。其它小河,如:三道沟,几乎被淤成平陆。

2

柳河在汤渔湖里穿行。汤渔湖又名高皇湾,是一片面积近十万亩的陆地,因此又叫大河湾。民间说:“收了大河湾,红缨帽子遮满天;淹了大河湾,单被改成裤子穿。”同时还有俗话云:“收了柳河湾,粮食堆成山;淹了柳河湾,穷了半个天。”这里是潘集区的粮仓。

柳河的北部下游与尹沟相距不远,两条河流平行着向淮河流淌,它俩结伴前行的距离约有6.5千米。

原来的尹沟属自然形成的一条河流。因为时间久远而称之为“老”,加上附近逐水而居的人家姓“尹”,又叫老尹沟。由于黄水、淮水常常泛滥,人力却少有疏浚,老尹沟淤塞严重。

3

1951年,兴修水利的大幕被拉开。该年冬天,老尹沟旧河道被废弃,新河道改从苏咀南到洛河口,平地掘河,就有了前文写到的与柳河平行的尹沟。这条沟曾经是淮南市与怀远县的分界线。现在,它在卫星云图上被误标为“泥河”。

柳河与尹沟在平行流淌之前,它俩的河床大约呈90度垂直。换句话说,柳河向北快流到尹沟的时候,开始调转方向,向东流去。在这个改变流向的地方,有一道涵闸,叫做柳沟涵。柳沟就是柳河,在怀远县及其周边地区,“沟”与“河”的意思相同。

在柳沟涵的构筑物下面有一块水泥碑,上面刻着“阜专水利局”。这道涵闸建成于1964年12月。那年,高皇镇隶属于阜阳专区凤台县。

下面,我要插入一个与柳河、尹沟有关的事件。它事关水利,发生在1960年。那一年的高皇镇隶属于古来战事频发,民风剽悍的淮南市。

4

写到1960年,必须布设与之有关的淮河流域水旱蝗灾的背景。据史料记载,1958年的5月至9月,淮河流域在五个月的时间内只降水200毫米。耕地普遍受旱,农业严重欠收。

1959年的夏季,依然久旱不雨。地面干裂的缝隙深达半尺,稻菽枯萎,年粮食均产每亩土地仅有百斤。

当人们把期盼的眼光捱到1960年春季和夏天的时候,仍然雨量偏少,再次发生旱情。你可以想象到一双双饥饿的眼睛。祸不单行的是,6月和7月又普降暴雨,一片泽国。粮食均产每亩地只有惨淡的65斤左右。时局饿殍不断。

5

如果你天天饥肠辘辘,无助的眼神眼巴巴地瞅着庄稼早日成长为粮食,而处在柳河、尹沟等河流上游的淮南市高皇、段岗等地的洪水又无情地泄向下游的怀远县苏咀、曹尹等地,侵吞一片片庄稼,你那收获的希望会坐等破灭吗?

苏咀、曹尹等村的村民显然铭记水来土掩的古话。他们勒紧饥饿的肚肠,抄起铁锹、锨把,冒雨筑起圩堰,阻断河流的来水,挽救下游的庄稼。

连日降雨,高地受渍严重,洼地更是水漫金山。河流被阻后,高皇、段岗等村民又抄起铁锹、锨把成群结队来挖下游人家打的土坝。苏咀、曹尹等村的村民马上十万火急地飞到事发堤坝,予以阻止,一场械斗由此开始……

6

怀远建县于1291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舞文弄墨还可以,若论拳打脚踢,显然不是淮南的对手。两军对垒,必须上阵子弟兵。小生产队之间的纠纷火速升级为管理区之间的矛盾。现代版的卑梁之衅正在上演,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管理区是一级介于公社与生产大队之间的组织。那时,苏咀所在地的管理区区长名叫孙金栋,你肯定不认识他。他的堂弟你可能听说过,就是原淮南化工总厂(淮化集团)的党委书记孙金禄,后来任淮南市总工会主席。

孙区长奔赴怀远县搬救兵。王县长马上到事发现场了解情况。与此同时,怀远县的常坟和上桥等区域,每个生产队都迅速抽调男丁支援苏咀、曹尹,驻扎在尹沟河岸。此时不是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而是尹沟岸边草木皆兵。军事重点是苏咀青年闸。

他们急行军并扛来鱼叉、铁锹、扬锨、扁担,这些生产用具摇身一变成兵器,还带来大铁锅。千军万马在河岸边埋锅造饭,一时之间,炊烟袅袅,烽火狼烟。通风报信的人策马飞奔……

7

1960年,是新中国最饥饿的一年,为粮食而群起械斗,也能理解。此事最后达成共识:一是要兴修水利。二是尹沟、泥河北岸的苏咀、曹尹等村庄,因为距离怀远县城太远,距离淮南市又很近,行政区划调整给淮南。同饮一河水,丰欠互补,成为利益共同体。

尹沟的上游是泥河。两河之间隔着一道前文交代过的苏咀青年闸。泥河不是一条体量美貌的河流。它只是洼地聚水,像是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出拳,没有规则,形状千奇百怪。因为许多地方水深不超过2米,泥糊糊的,因此叫做泥河。

站在青年闸上的淮北大堤向东面看,下游是水面宽阔的尹沟,形状规则,一线弹开。向西边的上游看就是泥河,水波浩淼,好似没有边际。那是泥河汇上游之水而成的湖泊。1951年后,国家多次治理泥河,确定了17.4米的保渔水位线。

8

泥河的这片湖泊可以比喻成一个面向西站立的人。这个人正伸开两只手臂,左边伸向西南的这只手臂所代表的泥河,面积巨大,水位高高低低,水流断断续续,几成沼泽。右边向西北伸开的这只手臂会与伊河、黑濠河三水交汇。那个地方有一个村庄叫做鸽笼。我曾经在骄阳似火的6月底采风到了那里。

那天,湖地里的稻秧随风起伏,田野上的风强劲地吹来,扬起我的长发,伊河与黑濠河岸边的马盘草绿意盎然,河流快被淤平了,像是湿地。河面上翻飞着浮须鸥。我驻足在一户人家门口,梨树上硕果累累,凤仙花清丽地绽放着美丽。我的到来在桃花红梨花白之后,“陌生”和“善意”两个词语,成为我与女主人之间短暂的问候。

黑濠河在清《凤台县志》里被记载如下:源于县西北境尚塘集东北七里之老龙宕,又名老塘,约十余亩……凡行一百一十余里,自陈家集以上皆沟渠细流,至刘家嘴始宽深,通舟船。

黑濠河据地形而自然拢水,长过百里,绝非一条小河。可惜的是,一任自然的结果,通常是自生自灭。比如现在,它几乎全流程都是“沟渠细流”,被耕地挤占的细若游丝。

从卫星云图上看,黑濠河的上游好像与茨淮新河叠加了。或者说茨淮新河开挖的时候,选用了黑濠河的部分河道。

茨淮新河是迄今为止,安徽省内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这条人工运河平地开挖于1971年,于1992年底完成,全长134.2千米,号称新中国最大的运河。

开挖时,动员原阜阳地区11个县及蚌埠市怀远县共12个县的民工181.55万人次。该流域年过60岁的男人几乎都有挖这条河的经历。

当年,土方的开挖运输全靠人力,用锹挖,双肩挑,或者两人抬。在乡村的土路上,板车、大车、独轮车,成天向茨淮新河工地上涌去。河坡上忙忙碌碌的人群堪比蚂蚁搬家。大冷的天,有的人光着脊梁,有的人脚上的鞋子用麻绳绑着……另有大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参与挖河,兴修水利。

尽管茨淮新河流经潘集区不足10千米,却给潘集带了积极的水利影响。

今天,我来到茨淮新河与利民新河的交汇口。深秋染红了树林,河堤上麦荠青青。流水静深,我的心中九水交汇,河流纵横……

利民新河也是一条人工开挖的运河,掘地于1989年,是黄淮海农业开发重点项目。源头接茨淮新河,下游接泥河。全长11.4千米。这条河流的工程投资为500万元,其中群众集资244万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取之于民,必将用之于民。我爱我潘集的乡亲。

在潘集区水利局办公室的墙壁上张贴着“淮南市防汛抗旱工作图”。图上的茨淮新河自西向东,利民新河由北向南,两河垂直,垂足之处就是我驻足的利民新河闸。

生命里长长的三十年,在历史长河里仅仅是弹指一挥间。当年为了挖掘这条河流,凤台县的朱集、杨元和贾庄的行政区划调整给了潘集区。

一起采风的文友说几年前,他们来到利民新河闸口,当时的贺疃镇党委曹书记接待过他们这些文化工作者。从交谈中可以听出,文化人对给予他们采风支持的人是充满敬意的,不管此人现在的处境如何。

离开利民新河闸口,我们沿着茨淮新河的河堤前行。大叶杨树分列两旁,行道树粗壮,道路长长。有合欢,有枫杨,还意外遇到一棵百年以上树龄的珍贵黄连木,红红的小果挂在简陋的土地庙旁。

田野里的麦苗青了,饱满的稻谷晾晒在道路上。路边的沟渠水流浅的见底,岸上的几棵乌桕,叶子红红,或者黄黄。那边有一丛蒹葭,白絮苍苍,好似《诗经》散落了篇章。

今年夏秋以来,淮河流域降水600毫米,属于干旱天气。因为新中国的水利建设,奋斗的潘集啊,你九水交汇,旱年丰收,稻菽飘香。

潘集自建区以来,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水利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断增强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大力推行河(湖)长制,确定了全区34条河湖的名录。

上个月,我采风到六坊湾。在淮河南岔河的阳岸看见几块河长牌。在祁集镇管辖的河段处竖立的牌子是:省级河长李国英,市级河长张孝成,区级河长宋立敏,镇级河长李瑞威,村级河长许克兵。

毋庸置疑,潘集区的河流也有不足。当年,肩挑筐抬含辛垒筑的堤坝,如今被推平种下庄稼。河道变窄了,淤塞了。把钱花在涵闸的建设上容易,河道的拓宽与疏浚却异常艰难。

今天,特别怀念毛泽东同志的话——“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那时,没有条件建设好的涵闸,但是有战天斗地的勇气,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宽宽的河流确保五谷丰登,稻菽开花。我在想,只要不忘初心,潘集的河流啊,你会永远水声哗哗。

《潘集的河流》
作者:崔小红,省作协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