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宝贵经验,是...

舌诊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宝贵经验,是望诊中不可缺少的重点部分。病之“经络”、“脏腑”,“卫、气、营、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必形之于舌,舌为辨证的重要依据。

1
舌质与舌苔的区别

舌质与舌苔是两回事,不浮起为舌质;浮起为舌苔,苔刮之能脱。舌质为脏气的表现,浮胖娇嫩属虚,坚敛苍老为实。
病是苔之根,苔为病之苗,有诸内必形诸外,视舌苔可以知六淫之轻重浅深。舌质及舌苔亦是病情寒热及浅深依据。

2
津液多少、舌体强硬与短缩、舌歪斜

舌之润燥辨津液之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润为津液未伤,燥为津液已耗。舌体强硬者,外感热病为邪热炽盛,热入心包;杂病多为中风之征兆。

舌震颤者,久病为虚;新病多为热极生风。舌短缩者,反映病之危重,舌红绛短缩,肝肾之阴耗竭;舌润短缩兼青色,为寒邪直中厥阴。

舌歪斜多是中风或中风的征兆。

3
白苔

白苔候表邪,舌白苔而润,或白而薄,风寒也,宜温散;舌苔白而燥者,温邪也,宜辛凉法。
薄白苔
若舌白尖红,是风热已入气分,病在手太阴,治宜轻清凉解,不宜辛温发表,免伤肺津。白兼边缘红,内热已露,亦宜轻清凉解法,忌温散发表。

4
黄苔

黄苔候里证之热邪,若黄苔带一分白,即有一分表邪未尽。如纯黄无白,邪方离表而纯属里证(伤寒、温病同例)。
若见白苔中见黄,或微黄而薄,是邪初入阳明里,犹带表证,必微兼恶寒,宜凉解,不可攻下。
黄腻苔
黄而兼燥,但恶热,不恶寒,是外邪已入阳明之里,或伏邪欲出阳明之表,此时胃家尚未实,宜凉解清透。

5
舌苔黏腻

凡舌苔黏腻,或白或黄,而口不渴,是湿之证候。白而黏腻者,为寒湿;黄而黏腻者,为湿热。

痞满,苔白黏腻,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邪结于中焦,宜苦温法以开之。

若苔黄黏腻,痞闷,呕恶,二便俱不利,此湿热结于中焦,宜苦寒微辛法,以开之泄之。

黄粘腻苔

湿遏化热,苔黄而燥,由阴变阳。若心下按之痛者,热痰固结也,治宜苦辛降泄。

若发热或潮热,表之不解,清之不应,要知热从湿中来,治宜宣通气分,湿去而热自解。

6
舌苔粉白边红

舌苔粉白边红,是疫邪入膜原,此证变化最速,其势最猛,宜用苦辛温宣透法。
若见舌苔黄而厚,白而腻,属内邪未清,不可遽进补药(指补气、补血之药)。

7
黑豆

黑苔辨足太阴之寒热:舌苔灰黑而滑者,见吐利,腹痛,手足指冷,六脉皆沉细,乃太阴寒湿,治宜温脾利湿。
若寒饮伤脾者,治宜温中和脾逐饮。若白苔而兼带灰黑黏腻浮滑者,此是从雨露中得之,为太阴之表邪,治宜解肌渗湿。
白苔带黑点,或兼黑纹而黏腻者,此太阴湿热内结,治宜利湿清热。

8
舌红

红色候少阳内发之伏邪(即伏气温病),伏邪多借少阳为出路。

如淡红、嫩红、白中带红,是温邪之轻者。
如纯红、鲜红起刺,此是胆火甚,营分热,乃邪伏少阴而发于少阳之表,其证非轻,宜救阴泄热为要,滋少阴之水,而少阳之火自解,大忌风药(风药性燥)。
若舌色红而光,其色鲜明者,属胃阴干涸,治法犹可滋养胃阴,宜甘凉之品。

9
舌绛(深红),是邪热入营分。

舌纯红而鲜,是邪入包络,治宜清开兼芳香透络。

若素有痰火,必致痰涎内闭,急防痉厥,宜清开佐清火豁痰之药。

黄苔而中绛者,是胃火灼心,用心胃两清之法,治宜苦寒。

舌尖赤而有刺,是心火上炎,宜清心泻火法。

舌尖赤而黑有刺,乃心火自焚之险症,临床须注意。

若舌边红中心白燥,乃上焦气分无形之热,其邪不在血分,治宜轻清凉解气分,微黄,用微辛开泄之法,切勿妄投滋腻血分药,而滞其邪。

绛舌上浮黏腻之苔,是暑湿兼秽,暑蒸湿浊成痰,恐蒙蔽心包,而成神昏痉厥,急宜用芳香逐秽,开窍涤痰之法。

舌绛

若舌苔白,底绛者,是热被湿遏,不得外透,治宜泄湿透热,俾湿开、热透自解。

若舌上现红星小点者,是热毒乘心,必神昏、谵语、狂乱,宜用苦寒撤热,佐芳香开窍。

舌绛碎而生黄白腐点者,此是湿热之毒,久蕴郁蒸,若胃强能食者,任苦寒重药者可治。
10
舌色紫

紫色后足少阴肾经本脏虚邪。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示正气之虚也。

如见舌形紫而干,口渴,唇燥,外见少阴证者,此肾阴不足,治宜壮水为主。

若舌形胖嫩而色淡红者,外证必见躁扰不宁,六脉迟微或动气内发,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阳躁狂,六脉洪数无根,此皆肾气大亏,真火衰微,治宜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辨舌,过分强调以五色分五脏,以部位分脏腑,是机械地使用五行学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