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八公山:乐涧套
秋天,淮南这座山水园林城市用连绵的秋雨洗净了容颜。城市如同画卷一般徐徐舒展。峰峦叠翠的那一处是久负盛名的八公山。今天,我想给心灵放一次小假,和你一起去八公山的乐涧套漫步,欣赏那里的一片奇石,再来一场关于一座村落的清谈。
说到乐涧套,请允许我先来解释一下这个名称。“套”字的义项很多,其中之一是“河流或山势弯曲的地方”。这个词语的前缀“涧”字,明确了指向——八公山中的泉流随着蜿蜒的山势淌过的地方。“涧套”二字是客观描写,这是当地居民闪氏一族流传下来的叫法。
“乐”字则是主观感受。在强调这里是优山美地,净水乐土!这是现在人们给予它的新名称,过去老辈人叫它“老涧套”。这里是八公山风景区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不过,鲜有人踪。
因为人迹罕至,所以这里如画的风景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谓天生丽质!连续数日的秋雨在地面生成了明镜,正期待着反射雨后的乐涧套落下的那道绚丽的彩虹。
站在由妙山林场去往乐涧套的环山公路上,放眼望去,高风掠过,满眼的云山雾海随风升腾聚散,蔚为壮观。
这里主要是妙山林场的辖区,林地面积约有11000亩。原来这里也曾是荒山野丘,眼前这满眼的青翠得益于起自2001年的封山造林。林业工人用连续几年的埋头苦干换来了今天的苍翠青山。
青山在秋雨中起了寒烟,秋色在秋雨中黄了乌桕。秋韵在秋雨中想起了当年炼丹的刘安。我停车驻足不仅仅是坐爱枫林已晚,更是乐涧套正在用粼粼的波光笑望着起伏的群山。
到了乐涧套水库之后,一定要绕过长生古泉,前去看看闪氏一族先辈的生活遗迹——石碾与石臼。
闪氏一族是回族,现在的他们早已迁出了深山,目前正居住在乐涧套外面的低丘地带。就是我在文章 《八公山掠影:闪家冲》里重点介绍的闪家冲行政村。这是一座原汁原味的特色民族村寨。
这个村的清真寺外墙上绘有一些宣传画。其中一幅讲到闪氏先祖三兄弟曾于北宋年间参加方腊起义失败后,欲回山西老家,途经八公山乐涧套,见这里山明水秀,与世隔绝,太平清净,就留下来打渔狩猎,采摘药材,繁衍生息……
秋雨中的八公山诗意阑珊,秋雨中的乐涧套微霜凄凄秋韵寒。行走在这寂静的山野,尤其适合沉思往事……
中国之所以成为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不虚妄,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任何一个民族或者是家族都希望追本溯源,找到自己的出处,并且希望历史悠久。这从自然人的角度去看,完全在清理之中,能够理解。比如:宣传画里说到的闪氏一族定居此处起自北宋年间。
不过,我想清谈自己的一孔浅见。如果翻阅《百家姓》,估计你找不到“闪”姓。因为在回族的姓氏中,常见的只是马、丁、白等姓。“闪”姓源于我国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
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回回人苦鲁马丁和他的儿子赛典赤·赡思丁率骑兵千人归顺。因为赛典赤·赡思丁聪明英武,颇受成吉思汗的信赖,重用为帐前侍卫,参与南征北战。1274年,他任云南省平章政事,官居高位。传说子孙分为闪姓等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
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朝官府曾下令“灭回”,这十三姓回民才被迫分居全国各地。
我在闪冲清真寺里见过一块该寺现存历史最久的石碑。这块石碑的碑面曾遭到过破坏,被凿成一个个小窝窝。从这些小窝窝里还能清晰地区分出来,这块简陋的小石碑竖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而方腊起义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余部覆没于宣和四年(1122年)。那时好像还没有“闪”姓。所以,闪氏三兄弟参加方腊起义后定居八公山乐涧套似乎在时间上不符合逻辑。
不知道闪氏先祖曾经用过的石碾石臼能不能帮我解开这个谜团。现在它们已经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它们隐没在一片树林中,不远处就是从乐涧套水库,经过长生古泉流过来的小溪。
如果不知道石碾石臼的来历,你会简单扫视这两处石凼后,就把目光移开。石碾和石臼也不会生你的气,因为它们早已尝惯了被冷落的滋味。现在正盛满了八公山的秋雨。山上的黄叶有几只飘零其中。故人已去秋山清空,这里只有秋色如故;只有秋风自凉;只有我的一段神思遐想。
遥想当年,三兄弟因为怎样的故事而离开了亲娘?隐于此处之前经历了怎样的风尘踉跄?秋风扫过柴窗,他们任凭茕茕劳作的身影披着残阳,在倔强地与自然环境抗争着。
过去,回族在内迁的过程中,一直被边缘化,被无偿征用。他们通常选择深山长水等交通不便的地方居住。以求生活的安宁,生命的延续。我在想,现在的民族平等政策应该是当年他们的奢望。
石碾和旁边的那个石臼沉默不语,它们不愿意开口说话,更不愿意把任何人的谜团解答,它们只负责静静地躺在那儿。它们可能是闪氏先祖就地取材的产物。他们利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来帮助自己从事生产。也可能是他们凭借双手,在这大片的紫金石上无中生有开凿出来的。碾出了粮食,碾好了药材,既填饱了肚子,又治愈了思乡之情。
他们当年选址这片紫金石,估计是这片石头面积巨大,便于晾晒粮食和药材。他们肯定不会想到许多年后,这片被自己定性为生产工具的石头会成为紫金石盗采者窥觑的目标。
而且那些盗采者非常了解这个石碾和石臼的来历。因为盗采者有意留下了这两处闪氏先祖的遗迹。旁边的石头被盗采的四分五裂,掀起的泥土堆到了石碾旁。这种盗采行为令石碾石臼的处境岌岌可危。
严禁盗采紫金石的政令一再发布,看来没有一劳永逸的工作,对森林和山体的保护步伐永远都在路上。
前文说到,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家族、民族、或是生活的地区历史悠久而绵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过去受限于物质条件、文化水平、认知短浅等因素,人们有时候疏于保护印记。遇到需要考据的事件时,只能依靠证明力不强,随意性很大的口述。这比较容易把客观事件给演绎了,真实的故事变得虚妄。
现在,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史料的珍贵性。但是,独一无二的史料可能正在遭受破坏,或者因为我们自己的疏于管理而湮没于风吹日晒。所以,有必要保护包括闪氏石碾石臼在内的有价值的实物。
这既是一个姓氏繁衍生息的证据;又可以见证一个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而且还是考据八公山乐涧套区域人类活动痕迹的依据。
《密林八公山:乐涧套》 2016.10.30
(作者:崔小红,民主建国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