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工具性”资料汇编

    汇编“语文工具性”,不等于否认语文“人文性”,只是“人文性”已经谈得太多了,是时候谈一谈“工具性”了。

手段是一个比外在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东西;——犁是比由犁所造成的、作为目的的、直接的享受更尊贵些。工具保存下来,而直接的享受则会消逝并忘却。(黑格尔)

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马克思、恩格斯)

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胡适)

“语文的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人类生存之目的别有所在;换言之,即教育之目的亦别有所在,而语文不过为便利达此目的之工具。(穆济波)

语言文字有什么用处?(一)得到了研究学问的工具;(二)得到了历代积聚下来之知识的钥匙。(黎锦熙)

国文对个人,是交换知识,传播思想的工具;对民族,是维系人心,发展文化,联贯时代(古今)的要素。……我以为工程科经济科的先生们,教授我们工程与经济的学识,国文的先生们,应当教授我们怎样去发表我们工程与经济的学识。所以我第一项,就主张注重适用的国文。(王信吾)

人文教育的课程有:(一)哲学;(二)社会科学;(三)自然科学;(四)历史;(五)文学。以上所说五项,是了解人的要素。要研究上列五门的学问,我们应先有工具的智识,这就是:(一)数学与逻辑;(二)文字。……你们有了上列两个工具,则学问的探索有如探囊取物。(高翰)

练习文字,使之通适,实为求学及发表学术想思之最要之工具。……文字之工具,残缺不完,所谓训练思想将无从说起。(陈柱尊)

毛泽东在为延安抗大文化课本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即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工具性。(毛泽东)

我以为研究国文的人,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但求略识几个字,免于文盲的;(二)用国文为工具,以求他种学问的;(三)求为文学家的。(吕思勉)

国文及外国文为基本工具科目,在第一学年终了时,应举行严格考试。国文须能阅读古文书籍及作通顺文字。外国文须能阅读各学院所习科目外国文参考书,方得毕业,否则仍须继续修习,至达上述标准,始得毕业。(陈立夫)

国文教学目的有二:(1)正目的——国文一科所特具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生活所需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能欣赏。(2)副目的——国文科与其他科共有的目的:①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固有文化之一部分——学术和文学的流变;②使学生明了我国固有道德的观念及修养的方法,并培养成训练其思辨的能力。(蒋伯潜)

大学国文——乃至一般的国文——主要训练是在使学者自由熟悉运用本国语文工具的技能。(魏建功)

文字是不是一种工具,抑或除掉工具以外,尚有其他作用,我们不遑深究,但如果只是一种工具,如何可使每个大学生善于适用这种工具,似乎值得教育家的重视。(毛公)

我们大学一年的国文,目的是在训练学生能去自己读中国文化中所必读的书,能写清顺的文章,都是偏于工具技术的训练。(姜亮夫)

语文,归根结蒂是一种工具,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生产斗争的工具,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工具,一句话是人们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文汇报》社论)

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相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张志公)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63年大纲)

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

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行了,语文学得好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苏步青)

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门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和完整的表达科研成果?语文教师的光荣任务,首先就是要使大学生掌握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匡亚明)

语文这门课程在各个学科中,是一门最重要的课程,是进入各种知识领域、认识和研究各种学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武器。(臧伯平)

语文是学好各门学课的基本工具,语文水平低的学生,它的科学程度不可能高。(徐中玉)

大学语文必须选修一些代表性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但又不同于文学课。因为它不专门去探究文学课必须探究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艺创作等等,主要只在于培养和提高应用文字作为表达思想工具的能力以及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匡亚明等)

为什么要重视语文学习呢?语文是学习工具,是基础,就象盖楼房学要打地基一样。……语文水平低,讲义看不懂。怎么学好数学,你要解数学题,连题目要求什么都弄不清楚,解题非错不可。语文水平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强了,不仅有助于学习数学,还有助于学好其他科学知识。(苏步青)

语文是各学科所必须具备的共同工具。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后,出版了全国高等院校非语文系科统一使用的《大学语文》;理、工、医、农、法、商、财经、外贸等各专业,均先后开设大学语文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提高大学生语文水平,有助于各专业研究和各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匡亚明)

工具论也好,文化论也好,都不能忘记语文既是交往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还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只有把工具论和文化论结合起来,在教会学生在使用汉字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顾明远)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0年大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01年课标)

大学语文”应当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眼光和品位的养成。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更是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温儒敏)

讨论语文课程的性质,回到“新课标”那段论述的第一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工具”与人文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是不恰当的。何谓“工具”?它是根据人的需要产生的。工具是不能与人割裂开来的,它本身就有人文性,这是“工具的人文性”。(饶杰腾)

目前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的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曹文轩)

我们不应当忘记“大学语文”还是“语文”,这门课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上课应当扣着“语文”能力来讲,来做读写训练。我不太赞成把“大学语文”上成了一般的文学欣赏课。大学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不等于文学欣赏课,它还是要有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它是一门综合课。(温儒敏)

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本领,就是让学生会听、会说、会写、会阅读,这是我国最早对语文学科的基本界定,带有较强的语文工具性认识,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丢掉的。(魏饴)

说语文具有工具性,是指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这在语文大讨论之前早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倪文锦)

从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百年历史看,还没有哪个阶段的语文教育水平已经高到需要批判语文工具性的程度。反之,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或动机,只要我们忽视或轻视语文科的工具性,片面地、人为地夸大思想性或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一定受到挫折,学生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或人文熏陶,而且语文水平也必定下降无疑。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没有工具性,何来思想性或人文性?(倪文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