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篇文章赚一千,你写文章赚三块,差距就在这四点,用对了让文章收益翻番!
Photo by Cathryn Lavery on Unsplash
下班后去写作的小伙伴儿,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
同样是写文章,为什么我能轻松赚钱,一篇赚上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而自己所写的,却只能赚个三元,五元呢?
写作,都是有套路的。time在VIP中讲解了轻松通过青云计划,拿每篇300元-1000元稿费的写作格式和万能技巧。
除了直接套用这个格式,应用技巧以外,time再去分享让文章变得值钱的四味“灵药”。
废话不多说,上“灵药”!
“灵药”一:给你的文章放入“干货”
Photo by Patrick Tomasso on Unsplash
我们经常会说,写文章要加入“干货”,可到底什么是干货呢?
很多朋友觉得,所谓干货就是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于是会倾向于把简单的问题写复杂。将一篇好好的文章写成了论文。
要知道,文章也好,短视频也罢,其实都是供人们在闲暇之余去阅读观看的。
几乎很少有人会有那个耐心将“论文式”的文章看下去。
那样的文章,虽然“营养”丰富,但是,就好比是硬硬的压缩饼干,除非是饥饿到一定程度,真的很难以下咽。
现在的读者,可是幸福的多,只要是有手机的,面前都摆着形形色色的“阅读大餐”,根本没有必要和自己过不去,选择你的“压缩饼干”。
那么,到底什么是干货呢?
time认为,干货指的是有价值的东西,是对解决目标群体所面临问题有帮助的内容,但它是相对的。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干货很可能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人面临不同的问题。
比如,同样是育儿法则,对于宝妈孩爸来说是干货,但是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那就没有什么价值。
因为宝妈孩爸正面临着教育孩子的问题,但青春期的孩子却并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因此,如何去确定自己的文章中是否有干货呢?
很简单,先想清楚:
自己这一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呢?
文章的主旨是针对于他们所面临的哪些问题呢?
你文章中的内容是否对他们解决问题有所帮助呢?
“灵药”二:给你的文章加入“权威”
Photo by Iñaki del Olmo on Unsplash
现在,一提到“专家”二字,总会让人们感觉有点不靠谱。
毕竟,现在充当专家的人太多了。养生专家,太极专家,理财专家……
调侃归调侃,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营销时会喜欢当“专家”呢?
这是因为消费者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犹豫不决,这是认知闭合需要,即:人们在面对一个模糊或是复杂的问题时,就会有一种给该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答案的需求。
在找答案时,人们会倾向于采取十分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避免自己动脑筋和实践。
可以这样说,答案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个答案来得到确定感。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犯两个错误,一是喜欢从自己之前的个人经验中找依据,一种就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因此,他们会希望有一个在该领域有权威性的人给出明确的建议,来帮助他们做出选择。
很多网友会声讨专家,觉得专家都不靠谱。
但是,即便你再讨厌专家,其实你在做出选择时,依然会期待于“权威”的声音,以此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很多朋友会抱怨,为什么自己的文章不受欢迎呢?其中一个毛病就是文章中的权威性不够。
注意,这并不是让人们在创作时,睁眼说瞎话,去装蒜,装专家,装权威。
最基础的要做到四点:
1.内容要垂直,精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让你的内容告诉读者,你擅长什么是提高自身权威性的前提。
2.如果自身缺乏权威,可以去“借”权威。比如,在写文章时,加入专业的数据,实验,案例等等。
3.洁身自好,对自己的观点负责。time一直提倡的是真实写作,扎实原创。
胡编乱造的忽悠人,看似创作成本极低,实则都是在消费自身的权威性。当你写文章时,一定要对自身的观点负责,不瞎编,不谣言。
实实在在的写,每写一篇都在帮助打造自身的ip,都在积累自身的权威性。
4.接广告要慎重,确保使用效果。
当你积累了一些内容后,自然就会有商家主动找上门来做广告。
但千万记住,不要被金钱蒙蔽了眉毛下的“窟窿眼儿”,做广告可以,但千万不能做那些质量不过关的广告。
之前有个美妆博主找我指导,和我说她原来粉丝挺多,互动性也挺好,可是做了几次广告后,掉粉严重,粉丝的反响也开始变差,不知道是为什么。
我去分析了她的内容后发现,她为广告专门制作的内容下的评论,并不好。有很多粉丝留言说这款产品使用感受并不如她所讲的那样。
但是,她的视频却一味的称赞这个产品多么好用,却并没有从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给粉丝去点评,分析利弊。
说白了,首先,她做广告的立场就已经决定了她失败了。
相反,还有个美妆博主,和她恰恰相反,她除了会控制每月接广告的数量以外,还会认真的做“品控”,以一个中立的态度去测评产品。
如果产品本身的使用效果和商家宣传的不一样,她根本不会接。
接了广告之后,在做内容时,也会细心的帮助粉丝去测评,从价格,性价比,优点,缺点等多个角度来讲解,看似麻烦,实则却是大大的聪明。
她对粉丝越负责,自身的权威性就越高,粉丝的粘性就越好,自身的广告报价也就越高。最终对双方都有好处。
“灵药”三:给你的文章放上“热点”
Photo by Taras Shypka on Unsplash
说起“热点”,创作者对此的态度是两极分化的。
一方认为,写文章,做视频就是要去“追热点”,“无热点”不做内容。这是吸粉致富的捷径!
另一方则认为,“追热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是单纯的“蹭热度”,不能为了热点而去写。
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不是完全正确的。
热点,其实并无好坏。只能单纯的向我们展示了当前大众所关注的新闻事件。
但要注意使用热点的方式。
我们可以“追热点”,但不能够“舔热点”。
最近发生了什么热门事件,你可以选择和自身定位相关的,并以此来破题,深入说说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是值得提倡的行为。
这不仅能够利用大众所熟知的事件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还能够利用热点本身的热度,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来关注你的文章。
但是,你不能够单纯为了蹭热度而去写,更不能以此来夸张夸大,挑拨情绪。
比如,公众号中的大咖HUGO,可以多去看看他们的文章,你会发现一个规律。
还记得前两个月的上海17岁少年跳桥事件吗?HUGO专门推送了三篇关于该热点的文章,分别为:
《17岁跳桥自杀少年:受委屈时,爸妈你别再怪我了》
《17岁男孩跳桥身亡: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
《17岁男孩事件:自杀前的13秒》
还有前几天的杭州女童失踪案,他们推送了四篇相关文章:
《杭州失联9岁女童遗体找到:做父母的永远不要高估人性》
《9岁女童性侵案后,我去深挖了一下儿童色情产业链》
《9岁遇害女童原本有2次逃生机会:所有父母都应该知道这个救人系统》
《被租客带走遇害的章子欣,我曾在2年前遇到过她》
他们的创作套路就是哪个热点火,用哪个,将热点在标题中前置,剩下的内容更多是以偏概全,虚拟夸张,甚至是创作者自身的臆想和猜测。
这样的创作,借助热点的顺风车,可以很快的火起来,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还记得咪蒙吗?顺便说一下,“HUGO”现在已经自主注销了。
“灵药”四:给你的文章植入“总结”
Photo by The Journal Garden | Vera Bitterer on Unsplash
所谓总结,是帮助用户去梳理思路,这个对于干货型文章十分重要。
因为干货型文章一般较长,读者在阅读较长的文章时,很容易思路“打结”,这就好比是学生在上一节课,听多了就蒙了,思路混乱,再好的文章也就体现不出价值了。
因此,文章在篇幅适中的情况下,最后在结尾处来个总结。
帮助读者回顾文章要点,这样既方便阅读,又能显出自身的专业性。
很多时候,差距都是在这一点一滴中拉开的。
除了总结以外,还可以在文章中加入一些独特的观点。
新手在创作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盲目的跟风。
别人说这个好,你就也说是。别人说这个不好,你就也说不是。
虽然这样做,风险是减少了,但是如何突出重围,总竞争激烈的内容中脱颖而出呢?
这样“复读机”的做法,自然是难以出来的。
因此,在选题时,可以不按常理出牌,从爆款的“反面”入手。
比如,有个美食视频讲的是从外卖软件中选择米线前三名去测评到底好不好吃。
那么,如果你也做同类题材,其实就没有必要非要去选择和他做一样的,可以“唱反调”,选择倒数三名的来测评到底有多难吃。
前者走美食测评路线,帮助用户来看看口味是否真实,是否值得购买。
后者走美食猎奇路线,利用用户的好奇心,来看看点评最差的外卖难不难吃,有多难吃等等。
好啦,今天,time的分享就到这里,还记得time所讲解的写文创作的“四味灵药”吗?
分别为:
给你的文章放入“干货”
给你的文章加入“权威”
给你的文章放上“热点”
给你的文章植入“总结”
内容创业是个大机遇,每个人都能够靠创作内容来变现。
雷军曾经说过:“有机会一定要试一试,其实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 所以,我一直告诫自己一定要做行动派的年轻人。在20几岁年纪,一定要多尝试、多突破、多冒险。 ”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把握住机会,不让未来的自己后悔!
好了,今天time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