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桃花雪-临潼-华清池的玉兰-西安
我第一次知道三月桃花雪,是在我17岁的生日过了四个月的时候。
那时候从郑州到临潼的火车是需要一整夜才可以到的,清晨醒来,打开火车卧铺的窗帘,外面竟然是满世界的大雪,同行的同学告诉我,那是三月的桃花雪。
又下雪又下雨,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的路上,一把油纸伞,我和我的同学开启了我们年少的兵马俑之旅。
1981年,在很多人都还不怎么知道兵马俑的时候,也就是距离兵马俑开馆才一年五个月的时候,我用这次旅行,开启了我今生的驴友生活。
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兵马俑给我的印象就是,空无一人的大厅,我们可以近距离的隔着简陋的绳索凝视那些和我们几乎一样高的士兵,17岁的年纪,那些陶俑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件件的工艺品而已,在我印象中,门票似乎是一角钱。
记得我们两个把整个的大厅跑了几遍,三月的雨季,有些寒冷,但青春与古老,千年与现代,就这样成为了我们偶尔能回忆起的电影片段。
当年的华清池,正好谢芳在拍电影,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电影拍摄的情景,只是一直不知道那部电影叫什么名字,也无缘去看,反正是一个古装片,也可能是《李清照》,还记得一个年轻的女士,拿着相机在拍着白玉兰,穿着军大衣,我和同学坐在华清池的亭子里,望着那在蓝色天空下白色的玉兰,发了半天的呆。
第二次去西安,就是若干年后了,我想通过旅行让孩子多见识下咱么的中国,形象的去了解下历史。
第二次去兵马俑的时候,我才知道那是世界第八大奇迹,那次我们跟着讲解员仔细的听了许多。
那次旅行,特地去了半坡遗址,印象中还去了一个秦始皇的没有打开的宫殿,虽然没有打开,但光是外部的阵容就足以让人感觉建筑之巧妙和惊叹。
第三次到兵马俑,规模更大了,不仅仅有一号坑,还有2号,3号
不同的是,进到兵马俑的路更长了,当年的那些村落的农田都已经不在,但沿路的迎春花怒放着,桃花在纷纷的坠落着,真正的一地嫣红。
和第二次进兵马俑一样,我还是只想听讲解,完全不想拍照,这次先生带着相机,所以还拍了几张,但我的建议是,如果想近距离看兵马俑,可以去陕博看,那可以直接隔着玻璃看得非常详细,有如我17岁时和兵马俑近距离的凝视。
(本张图片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据说是1974年挖井时发现兵马俑的农民老杨,在签名售书,我们也去凑了个热闹,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谁也不知道,但我后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到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袁仲一先生是“发现者”,村民是“看见”。
虽然知道华清池没有什么风景,但既然来了,还是再次前去看了看,请了一个当地的讲解员,讲了不少各种当年的温泉池,反正我是一个也没有听懂,唯一的收获是,讲解员本身就在这里长大,她说,当年的那些弯曲的水廊只保留了一小部分,剩下的都被改造了,但是那些玉兰还在,只是现在不是玉兰花花开的季节。
现代人想象中的杨玉环塑像,和我的感觉中的杨玉环,有点错位。我概念中的杨玉环,应该是唐代女人圆圆的极有个性的下巴(如下图),而且身体上有一些赘肉,有点类似西方中世纪油画中的那些丰满的女人。
(本张图片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当年印象深刻的捉蒋亭,这次去华清池才知道,原来是后来搭盖的,我一直以为老蒋就是在那个亭子里躲着被抓的,原来是他从后山跑到那个地方,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西安事变的政治意义在那里。
要想在西安看古迹,那就太多了,第一首推历史博物馆,就是一票难求,我们因为不能时刻在网上,所以多次申请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找了一位西安的朋友,才得到解决。
关键是这次参观听到一绝对大咖级别的一场讲解,让本身只是喜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以往对历史了解的局限。
同行两位女友对她的评价,我特地转发:
一位对历史痴迷的知性女性, 关键她讲得通俗明白,能激发我这样从小对历史就不感冒的人有了要认真学习历史的念头。
我觉得从她身上看到了特别的知性,对人的一种博爱,对学习的认真,还有奉献精神,她身上的那种温文尔雅的气质,让我感觉这次来西安历史博物馆真的是不虚此行,要是我自己一个人去的话不可能理解这样深刻。
我第一次知道,何家村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何家村唐代窖藏,是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省公安厅收容所在基建施工的
时候发现的,在两个陶瓮和一个银罐里共出文物一千余件,其中金银器皿有271多件。
印象很深的有好几个,我只是注意听了,同行的两位女友奉献了她们拍下的照片:这是兽首玛瑙杯
感觉完全就是现代的工艺品,但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如此惟妙惟肖。
这是鸳鸯莲瓣纹金碗
金碗是纯金打制,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个金碗出土了一对,均为国宝级文物。碗身是捶揲成型的,碗壁有上下两层外凸的莲花瓣纹,每一片莲瓣里都錾刻有狐、兔、獐、鹿、鹦鹉、鸳鸯、野鸭、各珍禽异兽及忍冬花草等不同的图案,通身鱼子纹地。碗内底中心的蔷薇式团花唐代极为流行。碗外底中心錾刻有回首的鸳鸯,鸳鸯与莲花同时出现,表示夫妻好合、永结同心、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两碗内壁都留有唐人墨书碗的重量。
这次才知道:唐代规定,“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所以金碗多为皇帝所使用。由此可大致猜想窖藏的主人的身份。
这是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
有点像游牧民族的酒壶,壶身模压錾刻出两匹是当时会跳舞的马,舞马衔杯祝寿是唐玄宗时期“千秋节”(8月5日皇帝生日)时,一种独特的宫廷娱乐形式。
这是素面金盆
一直以为金盆洗手是不干了的意思,但在这里,又有了我不知道的解释:西汉初期,萧何让前来送粮的各地船工先用金盆洗手,再到官府登记所运粮食数量。以证明国家的实力。
由此而看到的另一个类似化妆盒的东西,唐代铨选文官讲究“身言书判”,“身”取体貌丰伟,含有以貌取人之意。官员奉钱往往就有化妆费用。这样的盒子一般盛放化妆品或贵重药材。因为何家村唐代窖藏到现在也没有确定主人是谁,但怀疑是皇帝本人的观点占大多数,所以,是皇室用的,还是官员用的,似乎目前还不能确定
这是金怪兽
它的造型就像羊身、鹰嘴、鹿角、蝎尾、所以称之为“怪兽”。它的两只长抵角是以16只小鸟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样子。小小的怪兽身上隐藏了十七只小鸟,采用多种工艺制作,体现出工匠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学者们推测可能是匈奴族首领帽上的冠饰。
还有来自西域,带有强烈的异国色彩。玛瑙长杯,从春秋“节墨之法化”刀币到唐“开元通宝”不同朝代的钱币,等等。
想想那些当年的能工巧匠们心要多么静,才能做到如此认真和专注,才能够让后人看到那么好的作品。对比现代生活的浮躁,还真要停下来,去思索一些问题。
西安历史博物馆是除了故宫博物院外国家储藏文物数量最多的博物馆,自从对外正式开展以来,一直都是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去参观的时候,高女士就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看见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中的多数。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那个六条赤金走龙
还有这个在汽车后备箱里被公安局发现的,已经被大卸八块的龙
印象很深的还有讲解员说的这个牛尊: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1967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当年是戴应新先生以13元人民币征集到的,它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因仿牛形铸造,故称之为牛尊。它巧妙的利用了牛身体的各个部位,牛尾做把手,牛腹盛酒,牛口伸舌为流,整体造型美观实用,十分可爱。在商周祭祀中,牛是三牲之首,三牲都在 叫“太牢”,是天子祭祀所用。
最喜欢的应该是那些平民百姓的陶俑,让人可以在他们形象迥异,憨态可掬的快乐中,找到当时百姓的满足和快乐,一如我这次延安之行对陕北人的认识。
对历史的兴趣,应该说和年龄以及和朋友的影响有关,风景是一种美,那是自然之美,但是因为有了历史,普通的地点就会多出一份神秘和想象。那些看着似乎没有照相欲望的历史的细节,透过秦砖汉瓦,透过当年的场所,让很多人喜欢,着迷。
我不知道那些地点对我有着什么样的吸引力,但我知道,即使看了,听了,记不住细节,我还是对那些发生在久远的过去,产生着永远不知厌倦的好奇。
特地加上讲解员的微信,以后有朋友去西安,假如能遇上她在讲解,那绝对有福了,她为我们义务讲解了一个上午,我都走累了,她肯定也是非常累的,甚至连口水都没有喝,但讲完后,她告诉我们,她很开心,她很快乐的,她幸福于分享了她的知识,得到了认可,她願意以自己的知识去幫助那些有愿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是一种丰富的精神获得。
去陕西历史博物馆,记得看看作为志愿者的她在不在,如果在,相信你会感受到绝对的不一般!
河的左边就是当年沛公军霸上的那条河,就是在这里,项羽错失去除刘邦的大好机会,但让大汉民族的历史得以改写。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霸王别姬,鸿门宴,这些字眼和词汇跳出来,你不可能不把自己记忆的各种碎片拾起来,沿路到处都长着泡桐树,不知道刘邦那居住于霸上的十万兵马,是不是在当时,也和我们一样,能看到那些开得好是灿烂的泡桐花。
还有西安的城墙,尽管火车站前的那段是推倒后重新建的,但毕竟,有着13朝历史的西安,还保存在完整的城墙,就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知道我们要去西安旅行的时候,当地的朋友发来了不少的攻略,他告诉我们,如果到陕西看风景可以以秦岭为主,春、夏、秋、冬各有不同,他说,二十四节气就是以陕西关中气候为标准的,秦岭又是南北气候和地理的分界线,所以山上和山下、山南和山北差异较大,朋友说,喜欢历史的人一定要到陕西走走,三国历史要到汉中,先秦的要到宝鸡,后秦、汉、唐西安周边就行,他还发来一个北边的路线,供大家参考。
朋友推荐的到西安一定要吃的特色:
贾三清真灌汤包,老刘家泡馍馆,老白家水盆羊肉,清真东南亚甑糕,盛家酿皮,花奶奶酸梅汤,回坊马二酸汤水饺,秦豫肉夹馍。
顺便推荐这家在临潼开业有20年的玲珑雪蒸饺店,可以吃到不少陕西特色,比如:葫芦鸡,关中四宝,麻辣鱼等等。
还有就是电视剧《装台》的那家大秦面庄,就在不夜城附近,挺有特色的。
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还有回民街,钟楼,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看看。
坦率说,我更喜欢长安这个名词,不管走进西安还是离开西安,我都会对自己说,我们进入长安了,我们离开长安了,似乎,长安这个名字,更有历史,更有向往
西安及其周围前后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前后历经1100年的都城史。
忍不住好奇的问了博物馆的那个大咖级别的讲解员,她告诉我们:历史时期,陕西的疆域一直在变动变动中,并不固定。“陕西”一词,最早在出现在西周初年,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时出现,不过当时的“陕西”都是泛指陕州以西。虽然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唐代,但是要分清的是这个“陕西”与今陕西无关,因为“陕西”现在是作为一个政区名词在使用。
宋代因袭唐代道制,将全国分为10道,今天的陕西境内,除了陕南、陕北神、府一隅外,都称“关西道”。宋朝将“道”改成“路”之后,“关西道”就改为“陕西路”了。这就成为历史上“陕西”政区名的开端。不过当时陕西的范围与今不同,那时还包括了今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大部分以及今河南西部,但却不包括今天陕西的陕南地区。可见陕西当时幅员极广。
到了蒙元崛起之后,仍然分陕西为10路,在10路之上设行省,这就是沿用至今天的“陕西省”。
历史上在陕西建都的14个王朝中,只有赫连勃勃的统万城建在陕北,其余13个都建都在西安或附近。西安位处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是地堑式平原,因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反差,在平原与山地相交地带形成众多的关隘,比较大的关隘有东边的函谷关、西边的散关、南边的武关、北边的萧关,此外还有潼关、蒲津关、嶢关、金锁关。这也是关中得名的由来。关中不仅拥有天然屏障,还在渭河、泾河、洛河等河流冲击下堆积了深厚的沃土和良田,可以“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所以会有那么多朝代在陕西建都。
在西安有点遗憾没有看话剧,没想到,回到深圳的第二天看到了,尽管路遥的故事都比较沉重,但我在欣赏话剧的同时,脑海里还真掠过不少有关长安,有关陕北的画面,那是有关陕西的故事,有关长安的故事,有关西安的故事,但最终都还是历史的故事。
更多最美中国的相关文章:
陕西省(陕)
山西省(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