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润生 | 不是“红楼”是郁雷 ——读朱彤先生的《郁雷》剧本
不是“红楼”是郁雷
——读朱彤先生的《郁雷》剧本
俞润生
我总觉得今天社会上, 依旧满布着“郁雷”的空气。我们无论走到甚么地方, 都可以看见小言小语的讽刺和倾轧,不明不白的推托和牵就, 有力无力的陷害和颂扬。谣言的势力是更猖獗了,背后的毁谤成为攻击别人主要的武器。变相的商业恋爱到处流行着,情感是很深一层投入物欲的罗网里去。整个社会的人格是软弱的,态度是模稜的,心里是郁结的, 我们的性灵深处始终不能滔滔汨汨地涌出琮琤的泉水来!
这现象是可惧的, 然而更可惧的是, 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这个问题的严重。我几次要试试叫唤出来,希望在这个阴霾的天空中得到一些同情的回音, 我又发现自己的嗓音原来是嘶哑的, 我于是感到一种无比的郁抑的痛苦。这使我不禁想起《红楼梦》来, 我想起那古老墙角下小耗子小兎子的声音,想起那声音所反映和代表的人格与意义。那是怎样一种软弱的生命呵!两百年以前, 他们就在耶里无力地呻吟着叫唤着, 直到今天, 他们的呻吟和叫唤, 还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和注意。现在趁着悲壮的情绪还没有消逝, 民族的精神可能发生剧变的时候, 我们从新把那一种哼哼唧唧的声音转播出来, 似乎也还不是全无意义的。
----朱彤:《<郁雷>序》(1946)
一、话剧剧本《郁雷》简介
朱彤先生1944年在重庆读书生活社出版《郁雷》(一名《宝玉与黛玉》,多幕剧)。
1946年,上海,公演话剧《郁雷》。据《艺文画报》第一卷第二期(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即1947年8月上海艺文书局出版发行)所刊登的剧照,可知当年《郁雷》的演员阵容相当强势:
孙景路反串饰宝玉 碧云饰黛玉
秋梵饰宝钗 谢怡冰饰王熙凤
上官云珠饰紫鹃 傅惠珍饰袭人
雷蕾饰晴雯 冯琳饰李纨
从演员阵容和规模看,可以说是轰动一时。
《郁雷》二场四幕。以林黛玉为轴心,把李纨和小红作为过来人和后来人联结起来,引入生死苦乐的形而上思考,得出性灵的自由重于躯体的存在这样的判断,从而体现改编的意图。
时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作者有感于抗日战争这场悲壮的大战所激发的古老民族的热情会很快消逝,内心充满焦虑和期待。在这样“郁雷”式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下,作者“要试试叫唤出来,希望在这个阴霾的天空中得到一些同情的回音”,“现在趁着悲壮的情绪还没有消逝,民族的精神可能发生剧变的时候,我们重新把那一种哼哼唧唧的声音转播出来,似乎也还不是全无意义的。”正是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促使剧作者借重自己心怀虔敬的古典名著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关切。
刘雪庵先生也以配乐《红豆词》是他音乐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事,他1949年对学生说:“为影剧配插曲,只能适应影剧中特定气氛,切合当时环境、人物心态,并不代表作者思想。我为朱彤名著《郁雷》(宝玉与黛玉)写插曲《红豆词》,大家以为缠绵悱恻,就是例子。”1946年留法歌唱艺术家周小燕在巴黎用中西合璧的艺术方法演唱《红豆词》,震惊歌坛。1947年由周小燕演唱并灌录成唱片,由百代岀版发行流传不息。
朱彤先生1947年上海版的《郁雷》,全书152页,扉页上印有“一首民族的哀歌 献给再生的祖国”十四个大字。接着,节录温特勃《夜莺》诗句:
醒来,醒来! 天已快亮,
在森林中我听见一个曲子歌唱。
是那个豪放的夜莺,
她震荡于山野的豪放之音。
昏夜落到了西方,
曙光降临把光明笼罩了,
昨夜将逝的暧昧的云辰。
太阳就要出来照耀,
月光消灭于灰色之城。
《序言》4页,作者写道:
小时读红楼梦,已经不至一遍了。每次读后,我总不能自制地浮起一层黯淡的景象。接连总有好几天,那黛玉饮泣的声音,宝玉佯装的疯狂和宝钗寒冷的感觉,一径萦绕着我的记忆,徘徊留连,不能遽去。我仿佛看见一群可怜的小耗子和小兔子,畏缩地蜷伏在大观园的古老的墙脚下,哼哼唧唧地捱着生命的悲剧。日子久了,这个印象虽然也曾慢慢地淡漠了下去,但有时又会突然地凸将出来,有一次凸出的更特别显著。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十年以前的事了,是一个初秋的傍晚,天气虽不燠热,却是彤云密布山雨欲来的形势。当我挟着避雨的心情,匆遽地走过一座石桥的时候,我听见天空隐隐地响着雷声,最初是阴阴地,沉沉地,后来是闷闷地,郁郁地,最后竟是隆隆地了,然而始终不能挣出一声震耳的霹雳!——那是多么可怜的声音啊!这使我不禁想起那古老墙脚下一群可怜的小耗子和小兔子,我因此更深一层明白它们哼哼唧唧的悲哀了。
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深刻地观察到社会,特别是抗日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我总觉得今天社会上,依旧满布着'郁雷’的空气。我们无论走到甚么地方,都可以看见小言小语的讽刺和倾轧,不明不白的推托和牵就,有力无力的陷害和颂扬。谣言的势力是更猖獗了,背后的毁谤成为攻击别人主要的武器。变相的商业恋爱到处流行着,情惑是很深一层投入物欲的罗网里去。整个社会的人格是软弱的,态度是摸稜的,心里是郁結的,我们的性灵深处始终不能滔滔汩汩地涌出琮琤的泉水来。”“这使我不禁想起红楼梦来,我想起那古老墙脚下的小耗子小兎子的声音,……'我们要求灵魂的解放!’'我们要求敢爱,敢恨,敢悔的性灵生活!’” 本着这样的主旨,作者编写了这个剧本。
沪版《郁雷》在序后以136页刊发多幕剧全文, 约11万字。
第一幕 透露心事。薛姨妈对宝钗和黛玉说:“就比如你姊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把儿女的心事訇然托岀,揭示戏剧的矛盾。
第二幕第一场 从黛玉葬花开始,至紫鹃试玉,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冲突更为激烈。
第二幕第二场 宝玉病榻上的表现,宝玉说:“我告诉你一句话罢:活着,我们一块儿活着; 不活着,我们一块儿化灰化烟,怎么样?” 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
第三幕第一场 李纨劝黛玉,“我劝了这半日,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傻大姐洩密,黛玉剪碎准备送给宝玉的香囊,焚稿,紫鹃被王熙凤遣走,黛玉身亡。这是宝黛爱情冲突的顶峰。
第三幕第二场 宝玉成婚,“宝玉又疯了”,他明白了,他要寻找林姑娘。
第四幕 宝玉出走,“远远什么寺院里,传来迟重而单调的钟声。……”
紧接着是朱彤先生的《后记》,朱彤先生说:“小红和李纨是两个陪衬的人物,用来拱托'郁雷’的氛围。傻大姐儿扮演一个滑稽的丑角,在戏里起着特殊的刺激和调剂的作用。凤姐的'戏’依然不够,始终是一个缺憾。其他配角也有写得不惬意的地方。不过我所能辩护的,就是关于每个人物的个性,我都用过一点心力。”
继《后记》之后,朱彤先生还有一篇《沪版记——一个总答复》,强调“我没有改编红楼梦那样奢侈的企图。我不过袭取里面一个轮廓,几个情节,十来个人物,幻想说明一个态度,一种东方古老的生活态度。”
附录五篇:(一)朱彤:《郁雷不是红楼梦》;(二)克尼:《诡辩之反感》;(三)野风:《郁郁地雷粉碎了红色的梦》;(四)王锐:《看〈郁雷〉》;(五)马彦祥:《性灵的解放》。
1946年1月,上海名山书局出版的《郁雷》有不同,这在作者《后记》中有交代:“渝版原有八景和一个尾声,改后只剩六景。……原第四幕及尾声,沪版完全删掉了。”
二、不是小说《红楼梦》
小说和戏剧是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从小说改编为戏剧,特别是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成戏剧,难度更大。越剧《红楼梦》的改编者徐进先生说:“几经挫折,反复探索,我觉得要把小说这一百多万言的浩瀚篇幅,如此丰富的思想内容,都容纳、概括在三、四小时的戏里,似乎足不可能的。因而我终于确定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作为戏的中心事件,而围绕着这一爱情悲剧,适当地扩大一些生活描写面,歌颂他们的叛逆性格,揭露封建势力对新生一代的束缚和摧残。” 他深有体会地说:其一,戏的布局既须参照小说布局,而又不可依样画葫芦,完全受其制约。其二,小说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改编成戏,必然要求把人物作最高度的精炼集中。戏只能选取一些主要人物入戏。其三,小说中的人物是用巨大篇幅以无数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的细节描写构成的。戏不可能有此篇幅,也不能如此散写,因而要求在塑造人物时,把握其性格最主导的方面,突出人物最基本的素质,予以形象,予以“工笔画”。其四,对事件、情节必须精选。“总之,理线索,选要点,抓关键,动结构,最后希冀能达到无损原著而传其精神的目的。”
朱彤先生也有类似的体会,但他明确一点:“我没有改编红楼梦那样奢侈的企图。我不过袭取里面一个轮廓,几个情节,十来个人物,幻想说明一个态度,一种东方古老的生活态度。”可以说他不是改编,而是再创作。他的创作指导思想是“现在趁着悲壮的情绪还没有消逝,民族的精神可能发生剧变的时候,我们从新把那一种哼哼唧唧的声音转播岀来,似乎也还不是全无意义的。……我幻想那些沙沙的嗓子能够挣岀一句话来:'我们要求灵魂的解放!’'我们要求敢爱,敢恨,敢悔的性灵生活!’”
很显然,朱彤先生所言是依鲁迅先生1925年在《忽然想到(五)》中所说的话。鲁迅说:“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朱彤先生的这种创作心态,暨对《红楼梦》的艺术感受对不对呢? 我们以为这种艺术认识是非常正确的。还是鲁迅先生讲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贯穿《郁雷》的, 简要地说, 有三个特点:
1.穿着古装, 说着现代话的现代社会生活的重现
2.情节和性格高度集中、典型化的探索
3. 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在肯定的前提下的再生, 而不是另砌炉灶的改写和重写。
4. 朱彤先生是地下民盟成员,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 配合中共地下组织做了不少工作。怎样结合他所从事的文艺创作进行阐释, 有待深入发掘和发现。
朱彤的《郁雷》,以贾宝玉和林黛玉婚姻为主线,对小说《红楼梦》所提供的素材,大胆地进行整合,改动情节,重塑人物,以新的视角,妙做裁剪,最后编织成新颖的话剧。例如,第一个岀场的小红,她找紫鹃,告诉她贾芸赠送给自己手绢,此事林姑娘知道了,所以,求紫鹃救救她。这一小节开场戏,原著第二十七回写道:“宝钗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气,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谁知小红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
朱彤的《郁雷》节取这个故事,是有根有据的。
接着,第一幕莺儿上场,向紫鹃说出一个“秘密”:就是宝二爷和宝姑娘的事情。这就引岀一系列矛盾冲突。从《红楼梦》第八回描写看,莺儿有可能知道宝二爷和宝姑娘的 “秘密”。换句话说,《郁雷》对莺儿戏剧安排是在情理之中的。
薛姨妈和黛玉的戏,见小说第五十七回。和小说比较,次序有变化,“慈姨妈爱语慰痴颦”提前,“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推后,这样,戏剧矛盾就逐步尖锐了。
至于紫鹃与黛玉的关系,通过第五十七回也可见端倪。
说了这么多,是以证明《郁雷》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对原作的情节进行调整,纵横捭阖,突出关键,亮明矛盾冲突。
一组性格鲜明的人物设计,是决定这个戏成败的关键。
小红是第一位,她和李纨是两个陪衬人物,小红“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在贾府丫环中,算是薄有几分姿色的,情窦初开,很想找一个寄托的地方。但是她不是意志很坚强的人,她只能偷偷摸摸地传递一些风情,很怕别人窥破她的秘密,她受不住那些尖酸的言语和嘲讽的眼光。”李纨,笫三幕才出场,她“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少妇,出嫁一年,丈夫便过世了。她寂寞地度着孀居生活,抚育着一个不懂事的遗腹子,消磨了多少绚斓的春天和和潇洒的秋天。最初她还背地里流几滴眼泪,发几声轻微的叹息。日久眼泪尽了,她也不再悲叹。成日她只是默默地,默默地,没有一点愉快或痛苦的表情,她变的十分沉郁而且孤僻。人们欢乐的时候,她总是独自躲在楼上,数着天边那些遥远的星星。只有在别人患难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她那久已消失了青春光彩的双眸里,看岀一点同情的光辉来。”小红是一位喝望爱情自由的人,李纨是一位丧失爱情的人,对比鲜明。这两个人作为林黛玉的陪衬,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效果更加显著明朗。
第二个特点是人物个性鲜明,矛盾更加突岀。还是让我们读剧本吧,《郁雷》是这样介绍黛玉的:
一个十六七岁美慧的姑娘,有着卓越的风度和才情。因为太美了,她对于花开花落的感觉,也就特别的敏锐。因为太慧了,她不免有几分露骨的矝贵。她爱清净,淡雅,喜欢服饰御素色的衣履。然而那种简单自然的风韵,却掩饰不了她的艳丽。她有着一颗热烈的心,满怀着无比的热情,要向什么地方倾泻。她爱什么人的时候,她会爱得那个人皮肤灼痛,她也要求对方同等程度的反应。任何疏忽和怠慢,尽管在别人看来,就是细微得同芥茉一样的,也会使她感觉得尖锐的痛苦。她发现她的感情扑了空,她的憎恨也是很可怖的。
她也在热烈地怜惜着自己。她珍重她写过的一撇字,她穿过的一双鞋,她走过的一寸路,她抚摸过的窗前一片竹叶。世界上恐怕没一个人,像她那样顾念那已经坠失的旧梦了。当她一人悄然静坐的时候,她常会卷弄一根偶尔脱落的青丝,默黙地凝想它的柔弱,它的美丽,它的瓢零,和它的寂寞的将来,以致潸潸地流下泪来。
如果她托身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或者她会像一只活泼的小鸟一样,翱翔在自由的云际,高唱一些轻快的、愉悦的诗歌,自然也能动人心弦。不幸她自小就没了爸妈,流寓在外祖母这里。老人家虽然慈爱,姨妈们也不是不关切,但总比不上母亲的体贴入微。她有什么欢乐和悲哀,毕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经年累月,她永怀着一种难以排遣的记忆,渐渐地就变的烦躁而且多疑。她喜欢咀嚼别人的言语,有时甚至为了一句漠不相关的笑谑,她也可以通宵无眠。而她的偏激的性情,却又使她在高兴的时候,常常会从嘴里滑出一根伤人的细刺,不高兴的时候,甚至会掉下一柄亮晃晃的斧头。这样与人相处,往往苦了别人,也苦了自己,后来她索性与人疏远了起来。有人说她高傲,也有人说她孤僻。也许这两种议论都是不错的、
她的体质自小就不很好,不是腰酸,就是咳嗽,病病恹恹的,成年难得有一天清爽。现在又发了老病。刚从贾府道贺回来——
这一番人物提示,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抵得上一篇《论林黛玉性格》的论文,极其理性地认识林黛玉,又形象地展示了林黛玉的行为和语言的特点及其走向。
再看《郁雷》对薛宝钗的介绍:
一个贤慧温厚的姑娘,年约十八九岁,方方的脸,大大的眼睛,庄严中透着雍容华贵,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她不多说话,但每一句话,必定经过细心的权衡,提防她用的字是不是太重了,或者太飘浮,日久她已经能够运用自如,恰如其分。她也从不窥探别人的秘密,就是由于一种偶然的机会。撞破了别人的隐私,她也只佯装不知道的样儿,免得招人嫌忌。在必需的时候,只要是她能够办到的事情,她总是很乐意地伸岀她的援助的手,并且她没有一次把她的恩德放在嘴上,因此她在这里博得上上下下的称誉和尊重。她是一个很实际的人,她觉得“现实”是命定的,是不应该也不能反抗的,她尽力使自己成为“现实”的朋友。在她看来,反抗现实至少是一种不聪明的行为。调和与妥协乃是最稳妥的路。因此如果有一位摄影师,择定了某处名胜之区,要给她拍一帧单人肖像,无论她喜欢那里或不喜欢那里,她总会设法寻觅一个最适宜的位置,使她置身于风景之中,配合得自然而然而且美丽。她不是不聪明的,也不是没有决断的,不过她的聪明和决断,只有在这个范围以内,她才愿意充分的使用岀来。
有人说,她这种生活态度是最好的,其实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们只知道,她确实借此避免了多少不必要的纠纷和痛苦,并且赢得了一种贤淑的令誉。她自己也很明白这种利益,养成习惯了,她自自然然就不会想到现实以外的事情。如果有一天,“现实”发生了不可弥补的缺陷,而她仍然不能不和它做朋友的时候,她也许会陷入一种绝望的隐痛里。没有幻想来安慰,没有勇气来革命,甚至于没有自由来表示爱和憎,她会怎样感到一种死样的悲寂——但是目前她是不会想到这上头去的。
她的家境很丰足,很有一些典当和田产。父亲过世了。她依傍着母亲投奔到姨母这里来。她们就在贾府宅分了几间房子,结了近邻,一切日用生计,都由她们自己开支。有时她也到贾府这边来,寻找姊妹们说说笑笑,日子也就很容易地过去了。
现在她陪伴黛玉回来,微笑地说道——
一个有城府而美丽、端庄的薛宝钗就站在舞台上。黛玉的矝持、宝钗的大方,各站舞台的一角,年轻的“小鲜肉”主人公贾宝玉上场了,他是什么样儿呢?
一个青年公子。年约十七八岁,生得面目清秀,眉宇间隐隐有一种郁秀之气,彷彿蕴藏着多少飘渺绮丽的梦境。目光是和善的,聪慧的,时常露岀一种过分天真的快乐。有人说他有点痴诚,他也许是的,因为无论是一泓水,或是一块顽石,都可以成为他的朋友,他会絮絮地向他们倾诉衷曲; 而一株枯木,一瓣残花,也会勾引他凭添无端的哀愁。
他现在面对着一个黄金的世界:那里有春风嘘咈,百鸟婉啭,阳光遍地。他尽可以引颈高歌,渴了,有的是肥桃硕橘,任他攀折品嚼。他也不妨寻幽觅胜,走遍人迹罕到的地方,累了,有的是绿草如茵,任他坐卧抚摩。就是偶然一口乀丶花丛的蜜蜂,螫破他的手指,或是一根玫瑰的利刺,扯破他的足踩踝,他不免大哭一场,但是那眼泪并没有悲哀的意义。我们毋宁说,它们倒很像是清晨的雨露,在幸福生活的微风中,那些晶莹圆润的珍珠,却显得是一种更其高贵和华美的点缀了。他的无端的哀愁,也就好比是几朵淡淡的浮云,暂时飘过他的蔚蓝的心境,把他的幻梦装饰得瑰谲而多变化。
有人耽心秋天来了,他能不能经得起风霜的侵凌,我们也是这样地想。我们总觉得他不是一个性格很强的人。他怕寒冷,他嫌恶阴郁的天气,果真有一天他跌入了那样的世界,他会呼号的,会挣扎的,或者会设法逃走的。但是他恐怕没有勇气来创造一个光明的天地。
不过现在他并没有想到这些。他现在很安乐,他有一颗好心,他不吝惜把他的安乐的
果实,分给别人尝尝,特别是分给那些珑玲美丽的姑娘们,他看见她们快乐,他也就有一种崇高的满足,这就很够了。他只盼望无限的春光无限的长。
他在贾府青年子弟们中,是老太太独特锺爱的孙儿。姊姊是当今皇上的贵妃,祖先是世代名臣,爸爸还袭着三品官员的禄位,现在奉遣岀外去了。他成日就躲在祖母和母亲爱宠的怀里,度着优游的岁月。
这时他快快活活地进来,发现黛玉在垂泪,笑容骤然敛起,悄悄地走近她,体贴地——
贾宝玉的第一句台词是:“妹妹,又是谁气着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位主人公的对白,开始拉开了性格冲突的碰撞。
第三个特点是与林黛玉形成对立的一组人物,性格也极其鲜明,比如贾母,这位大观园中宝塔尖上的人物,剧本是这样介绍的:“她有着富贵的老太太们所特具的性格,心地慈祥,儿孙心重,喜欢别人恭维,但是她自并不是没有主张的。在人生旅途上,她已是饱经风霜了,因此她总觉得她的意见是最有根据和最权威的。她尊重传统,厌恶变动,就是一盏茶壶,一双绣鞋,她原来放在什么地方,永年古代,还是放在那里。谁要改变了它们原来的位置,无论移到什么地方,她总认为是不适宜的。她愿意世界永远是她心里想的,眼睛看的那种老样子。” 贾母的儿媳、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一个心地厚道的妇人,头脑却很清楚。她尊敬她的婆婆,却不愿过分邀疼; 她爱护她的孩子,却不愿过分放纵。她的性情谦和,感情不轻易流露,比方现在,她对于孩子的婚事,虽然已经胸有成竹,她却不透一点口风。”在这两位老人面前,还有一位呼风唤雨式的“女强人”——王熙凤,论辈份,她是荣国府贾赦之子贾琏之妻,是贾母的嫡孙媳,王夫人的内侄女。论实权,荣国府的贾政和王夫人将总管家务之事交给了贾琏和王熙凤。由于贾琏无能,王熙凤就成了贾府的实际当权者。“她是贾府中岀名泼辣人物:心狠,嘴利,手段辣。她懂得如何愽得长辈们的欢心,也知道如何使得下人们凜然畏惧。而在一上一下之间,她从不曾忘却自己的利益。在日常生活中,他倒是一个十足的惟物论者,她的聪明和机巧,又能够帮助她散布各种烟雾,把她的内心动机装得富丽迷离。她并不是一个很呆板的商人,有时她也不惜付出较小的牺牲,来换取她所预期的收获。虽然这样,次数多了,总不免要露岀马脚来,她自己却还以为十分圆到。因为在她看来,旁人都比不上她聪明,一定摸不到她的高深所在。其实仔细想想,她也真是可怜的很。成天应付这个,盘算那个,心里嘴里,没有片刻的休闲。'心为形累’,她也够苦的了。不过她并不觉得这种生活是苦的,每日她依旧怡然自得地运用她的数学公式,来拨动那生活的珠盘。现在她从竹林里绕岀来,兴兴头头地嚷道——”
果然是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大观园里不止三个女人,还有许许多多女人。
其他女人都是配角,戏的演岀,除了人物、情节以外,还有不可忽视的细节。这就是这个剧本的第四个特点。
第四个特点是细节贯串,遗绪绵绵。舞台帷幕拉开,小红见到紫鹃的第一句话是“紫鹃姊姊,你要救救我!” 到了第四幕,帷幕落下之前,通过宝钗之口,使观众知道“小红自尽了”。
“海棠今日忽然开花了”,这是第二个细节,一直贯串始终。
第三个细节是林黛玉为贾宝玉缝制的香袋、有题诗的手绢,一直贯串始终。
最为奇特的是第四幕,幽灵的岀现,幽灵更激发观众思绪绵绵。李纨和小红的对白更为奇中之奇:
小红:大奶奶,你说,人死了,倒底有鬼没有?
李纨:他们都说是有的。
小红:我想也是有的。我就不知道做鬼快活不快活?
李纨:你问这话做甚么?
小红:我是白问问的。我怕鬼,我又觉得做鬼很快活。
李纨:(点头)有时候一个性灵自由的鬼,比一个不自由的人要快活。
这段台词会使人联想到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还可对比越剧《红楼梦》中的《哭灵》,其强调性灵自由的特点更加显著。
随着远处寺院里的单调而沉重钟声,舞台的帷幕落下了。
三、刘雪庵为《红豆曲》的传播所作出的贡献
在话剧《郁雷》第三幕第二景中,宝玉宝钗新婚之夜,宝玉明白被骗了,大呼:“我也不要娶这个亲,我也不穿这袍子,我找她去——可怜妹妹不知道要怎样了!”
这时外面然场的歌声传来,这就是《红豆曲》。
歌曲抒情、婉转,规则、整齐、平和与伤感胶织在一起。《红豆词》决非尽是一般的诗情画意,而包含特殊痛苦与伤感的呈诉。这段诗歌的前八句都含有一个“不”字,血泪是滴不尽的,花和柳是开不完的,黄昏之后也还是无法入睡,愁苦与相思是绵绵无绝期的,再昂贵的饭菜也无法下咽,那美丽的容颜早已消逝,眉头永远是紧缩的,时间难捱,这其中层层递进,尽诉相思之情,之苦,之愁,最后两句,那隐隐的青山和悠悠的绿水还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相思再也无法来了断。歌曲的速度,关系整个歌曲表现的气氛。但是这个问题常被一般演唱者忽略,《红豆词》就是一个例证。它的速度本来是行板(andante),却被很多人唱成慢板(adagio)或缓板(lento),使它毫无生气,『拖』『拉』得使人感到厌烦。所以《红豆词》速度的掌握,是表现成功的首要条件。
休止符在歌曲中有促进表现生动的功能,尤其是抒情歌曲更是如此。这问题也常被人误解,一般认为它是休息的,其实那仅仅是原因之一,另外还有更重要的:有换气、情节的转换、高潮浅的伏笔、曲意未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念)等表达作用。例如本曲的第七小节“睡不稳”、第九小节的“忘不了”、十五小节的“展不开眉头,捱不明更漏”,其后的休止符均有情意未尽的意味。要表达它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将休止符前的乐音稍作缩短转弱,方能显出乐句的含蓄性。
歌唱家周小燕演唱,风靡一时,饮誉艺坛。
作曲家刘雪庵(1905—1985) ,中国作曲家。四川铜梁(今属重庆)人。1925年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音乐。1929年入私立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学习。翌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黄自等人学习作曲。抗日战争初期创办中国作曲者协会,主编抗战歌曲刊物《战歌》。1939年起,先后在重庆国立音乐院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建国后历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乐剧组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等职。作有抗战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抒情独唱歌曲《追寻》、《红豆词》、《飘零的落花》和电影歌曲《思故乡》等一百三十余首,钢琴曲《中国组曲》、《飞雁》以及话剧《屈原》的配乐等。
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周小燕(1917—2016),出生于武汉,早年毕业于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她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了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作品有《长城谣》、《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蚌壳》。1946年10月,应邀首次访问德国柏林,在复兴剧场举行了两场个人独唱音乐会,为周小燕赢得了“中国之莺”的美誉。报纸兴奋地评价:“最充分地表现了舒伯特的情趣!”“中国的黄莺唱出了舒伯特的歌声!” 1946年12月9日,巴黎的“中国之夜”假座化学会总会举行,巴黎使馆钱泰大使及夫人、联合国科学文教大会的代表和官员,以及中国科教文代表赵元任、李书华、程文放、竺可桢四位博士,华侨知名人士钱三强、汪德昭先生,女画家潘玉良等也都济济 一堂。周小燕和李献敏在上下半场各表演了一组节目,上半场是中国歌曲《采莲谣》《红豆词》《叫我如何不想他》等,后半场则用英、意、法、德等国语言演唱了 原文歌剧咏叹调和外国艺术歌曲。《申报》驻巴黎特约记者强仁写了通讯,12月26日的《申报》即以“海国扬威之女歌唱家周小燕、旅欧有年之女琴师李献敏”为题,详细报导了晚会盛况。这位中国记者在通讯中写道:“鄂粤两姝功候造诣均与欧美人才相匹敌,自非有十年上下金钱与时间之大量牺牲不可。” 1947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主办的首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周、李两人的照片和音乐会节目单登在“布拉格之春”精美的印刷品上,节目单上还有一大段介绍中国当代音乐的文字,这段文字出自齐尔品的手笔,演唱了三组歌,第一组是江文也的《lovecall-inthefields》、贺绿汀的《神女》、刘雪庵的《红豆词》;第二组是《长城谣》等三首;第三组是《蚌壳》片段,以及齐尔品谱曲的《春晓》《饮酒歌》等。
1947年10月,周小燕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到了告别九年的祖国,当时中国还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之下,人民仍旧生活在苦难之中,眼前的一切让周小燕感到痛心疾首,她四处奔走,为进步的学生们演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小燕迎来了全新的生活,她受聘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活。
朱彤先生有幸与两位音乐界的翘楚合作,是他个人的幸运,也是文学巨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所致。
四,以此为契机,朱彤先生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朱彤先生解放后没有专门撰写过《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因而有幸躲过1954年来势汹涌的批“红”运动,没有遭遇到批“红”所带来的不幸。朱彤先生是以对《红楼梦》的艺术典型,阐发美学的感受,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美学的认识。这和他当年创作《郁雷》的艺术追求是比较一致的。艺术典型要立在舞台上,屹立在读者心中,震憾读者的心灵,才是成功的。他就是以这把尺研究《红楼梦》的,从而在《红楼梦》研究领域处于“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永不倒伏的地步。
朱彤先生对《红楼梦》研究的成果散见于《美学与艺术实践》九篇论文之中,前后约有1 6处之多,可见朱彤先生对《红楼梦》熟烂于胸,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到人物性格、从艺术结构到艺术语言都有所论及。但是如果深入考察,朱先生的许多学术见解都是他的话剧剧本《郁雷》的深入和继续。
朱彤先生指岀:曹雪芹撰述《红楼梦》,展开那么宏大的生活画卷,主题思想该有多么丰富啊!小说揭发司法的贪污,礼教的腐朽,仕宦之途的肮脏,考试的戕贼性灵,高利贷的罪恶,男尊女卑的悖理,封建租佃制度的剥削,主与奴的矛盾,特别写出贵族世家走向衰败的黯淡景象,在“食尽鸟投林”的总趋势下,以贾琏、贾瑞、夏金桂之流的禽兽般的纵欲横流,对照宝玉和黛玉一片真情的灵爱,深深使人感动。小说第五回,警幻仙姑称道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情痴,确实如此,这个人物是开创文学史上的特例的。灵爱绝望了,宝玉也就飘然离开尘世。形象大于思维,这么丰富的主题思想,曹雪芹都是自觉的么?当然不可能。因为要写凤姐的毒辣,打官司贿赂,就牵涉到司法,要写贾家的奢侈。贾珍的贪财,不能不涉及收租子,主角的婚姻问题,暴露了腐朽的礼教,而封建婆娘王夫人,对宝玉深有戒心,这就加深主与奴的矛盾:逼死金钏儿,撵走病重垂危的晴雯。所有这些,曹雪芹或是不自觉、或是半自觉,由生活图景自然而然带出来的。
朱彤先生在《艺术悬念与艺术陡转》中还指岀:比方说,宝玉把那块玉弄丢了,搞出疯癫病来,贾母要给他冲喜,选定宝钗做新娘,但又怕宝玉不愿意。凤姐出主意,就说娶黛玉,并把雪雁叫来做喜娘。这事发生在结婚时刻,是个关系全局的误会,也是小说情节的陡转。宝玉的反应怎样呢? 凤姐就来试试看,走进屋里道:“宝兄弟大喜,要给你娶亲了,你喜欢不喜欢?”宝玉只管瞅着凤姐笑,微微的点点头儿。凤姐笑道:“给你娶林妹妹过来’好不好?”宝玉却大笑起来,与病时光景大相悬绝。这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其实,他心里很着急,盼吉时,盼黛玉,问袭人道:“林妹妹打园里来,为什么这么费事,还不来?”见了雪雁,他竟如见到黛玉的一般欢喜,还走到新人跟前,说道:“盖着这劳什子做什么?”他按捺不住,就想揭新娘的盖头,又怕招恼林妹妹,这是他第二个反应。后來,盖头揭开了,宝玉睁眼一看,好象是宝钗,此时心中恍惚无主,呆呆地只管站着,两眼直视,轻轻问袭人道:“我是在那里呢?这不是做梦么?”袭人说,新娘是宝姑娘,他糊涂的更利害了,“口口声声只要找林妹妹去。”钟情深处一片痴。第三个反应如此。后来,他连人也认不明白,起坐都不能了,日重一日,甚至汤水不进。偶然,片时清醒,他“自料难保”,对袭人说:“趁早把我和林妹妹抬在那里,死了一处停放。”这是生不同衾,也要同穴的意思。小说依靠虚构,通过陡转,描写宝玉的欢乐、焦急、恍惚和深悲大恸,在似痴非痴中,把悲剧推向高潮,就象阵阵喜乐伴奏下的一首挽歌,表盘了苦涩的悲剧美。
对于黛玉闻讯后的反应,朱彤先生对原著第96回的理解更是入木三分,他概括为疾雷—心跳—傻笑—迷离四个阶段,一层比一层心理复杂,敢后通向死亡的悲剧。
请看《红楼梦》,宝玉要娶宝钗了,这消息给黛玉听见,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身子晃晃荡荡,眼睛也直直的,她最后一次和宝玉诀别,嘻嘻的傻笑,问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吓得袭人、紫鹃两人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紫鹃催道。“姑娘,回家去歇歇吧。”黛玉道:“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了”。这些表情和言语,都是明显的变态。宝玉说:“我为林姑娘病了。”她既不以为轻薄,也不觉得可感可念,只是痴子一般,报以无动于衷的傻笑。紫鹃催她回家去,她也说,“是回去的时候了。”其实她讲的“回去”,乃是死亡的隐语。黛玉的答话似傻似真,给读者迷离恍惚之感。不能不说,这是作者善于描写,巧于使痴傻话寓有悲凉的意思。
对朱彤先生对《红楼梦》中的袭人、王熙凤等都有精道的论述,限于篇幅,不能一一援引。江苏省红楼梦学会1982年4月成立之时,特邀朱先生蒞会,并合影留念,可见当年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的重视。可是,我们后学对朱先生了解甚少,对朱先生对《红楼梦》的改編、对他的研究成果也知之少,这种情况似应改变,应予重视,并给予恰当的历史评价。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原著、朱彤改作:《郁雷》, 名山书局1947年1月印行。
2.朱彤《美学与艺术实践》,江苏人民岀版社1983年1月版
3. 《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2辑。
摘要 朱彤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他据《红楼梦》改编的话剧《郁雷》,1946年在上海公演,轰动一时, 反响强烈。本文扼要介绍了演出情况, 论述了其艺术特点和刘雪庵创作、周小燕演唱《红豆曲》的特点, 以及朱彤先生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从而论定朱彤先生在江苏红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红楼梦 郁雷 红豆曲 美学 话剧
作者简介 俞润生 编审 1938年生, 南京人。退休前为南京师大《文教资料》副主编、《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副主编, 担任过江苏省红楼梦学会秘书长, 出版过《实用编辑学概要》《邹韬奋传》《黄炎培与中国民主建国会》《蕙风词话 蕙风词笺注》和《红楼梦文化面面观》等。退休二十余年, 仍笔耕不辍, 发表文史和红楼梦读书笔记多篇。
《郁雷》书影
《美学与艺术实践》书影
《鲁迅作品的分析》书影
朱彤先生(1915年12月-198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