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李金富丨使命在身 责任在肩——忆父亲的渠上岁月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使命在身  责任在肩——忆父亲的渠上岁月

□ 李金富 /  文

1961年6月的一天,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林县支行行长的路明顺同志亲自点将,要我父亲去红旗渠前线组建营业所。
父亲接到通知后,当天就在县人行辞别路明顺行长,来不及和家人说一声,就在第二天一早,从原单位骑车带上自己简陋的行装直接去报到了。准确地说是七十里走单骑。那时候,也没有正经的路可走,颠簸崎岖的山路很是耐走,父亲一刻不停骑行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任村公社盘阳村。
父亲晚年曾多次向我们回忆起当年虽平凡但不平庸的渠上岁月。父亲说他骑车到盘阳后已是午饭时分,中午在村食堂吃过饭后,被安排在村东南角一个平房里办公。当时的县财政局石局长在盘阳见到父亲是单枪匹马来的,开玩笑地说:“银行来了大管家,一个可以以一当十的管家。”
父亲和指挥部的人碰头后,当天下午就挂上“林县引漳入林营业所”的牌子,正式开张营业。父亲说,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渠上银行”。即使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不可想象,服务修渠的大银行只有一个人。
父亲说,那个忙啊,用转陀螺来形容也不为过。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父亲一个人在撑着。总指挥部从外地购物办托收、承付、汇款等手续全部在引漳入林营业所现场办理;指挥部所需现金也全部由引漳入林营业所提供;全县各公社全部在引漳入林营业所开立账户;县里在渠上开的门市部也全部在引漳入林营业所开立账户。
当时所有的账务都是父亲在晚上挑灯夜战,一笔笔、一件件逐笔手工记录。营业终了,另一场属于一个人的战斗才刚刚开始。每天独自一人要一直忙活到深夜,必须做到账账、账款、账证、账实等全部相符后,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休息。
其中的艰辛和困苦,放到现在也是难以想象的,何况在食不果腹的六十年代初。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父亲硬是咬牙挺了过来,而且完成得很出色,由此可见父亲顽强的工作意志和不屈的坚定信念。
关于这些,我曾不止一次问过父亲,为何那么困难不向组织申请来人或调走。父亲不止一次回答我,困难,其实也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了信心和决心。
属于父亲一个人的渠上银行持续了大约三个月时间。
父亲从未向组织提起过独自面临的困难,也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工作以外的要求,更未向组织开口要过任何荣誉和待遇。
即使到后来,红旗渠作为一面旗帜传遍全中国乃至世界的时候,父亲也没有据此向组织上提过任何待遇和要求,甚至女儿没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生活,父亲也没有向组织开口要求给予照顾。
父亲晚年多次说过,当年在一切账务创建完成、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开展后,为更好服务修渠工作,父亲又积极建议在红旗渠工地上筹建了三个储蓄组,储蓄组五天向引漳入林营业所报一次账,所有报表均由父亲一人制表并汇总后向县行会计股报表。
当年九月份,路明顺行长委派县人行人事股王增吉到盘阳和父亲谈话,并传达了县人行党委指示精神,他说县人行党委对父亲的工作很满意、对父亲不惧困难勇挑重担的工作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最后说县人行派他来代表组织谈话,父亲正式转为了国家干部。
其实,我当年对父亲说的以上内容都不很感兴趣,我只是喜欢听父亲回忆当年红旗渠上段工程即将结束时,民工陆续往下段工程转移,营业所从盘阳迁到任村西街办公的那段日子。因为父亲在讲述这段经历时都和日常生活有关,父亲总是笑眯眯地回忆着,这也让我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因为父亲平常挂在嘴边的话一直是很枯燥的工作,很少谈起工作以外的事情。
父亲说,在任村西街住在一个小名叫“六的”的家里,六的老是忙里偷闲去看父亲“噼里啪啦”打算盘,父亲也很喜欢这个爱学习的庄稼汉,就经常在完工后手把手耐心细致地教他打算盘,每每至深夜,教者不厌其烦,学者废寝忘食。就这样日复一日,六的在父亲的指教下,很快学了一手好算盘技术。当时,六的家里种了很多红萝卜,他总是隔三差五给父亲送点,父亲舍不得吃,就把红萝卜切成片晒成干,过春节时托人带回了家,用以贴补家里一日三餐的不足。
唯有经历过那个饥荒年代的人,才能更深领会当年服务修渠的父亲唯一的一点工作之余的小私心。
父亲在渠上银行的工作一直延续到1963年6月,因为有更艰巨的工作岗位需要父亲这样既能孤独奋战、又能吃苦耐劳、且有不同岗位历练和有责任担当的行家里手去承当。
父亲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自强的一生,是励志的一生,是难忘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后辈敬仰和学习的一生。

——  The  End——

李金富   林州籍在外工作者。林州市老干部大学文创班学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安阳诗词学会会员。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