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文化遗址现状
莒国文化
莒县是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中心的古代文化亚区。莒商代为姑幕国,春秋时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莒故城为莒地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莒地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莒地古城堡遗址达十几处,古遗址、古墓葬已发现1291处,莒县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县博物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莒文化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和沉淀,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给这方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境内浮来山清灵雅秀,古迹众多,是山东省六条旅游线之一。山中古刹定林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故居。寺内有当代文学巨匠郭沫若亲笔题写匾额的校经楼, 为刘勰晚年校经著书之处。 寺院正中矗立着“天下银杏第一树”,高24.7米,粗15.7米,树龄近4000年,虽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此外,境内还有齐长城遗址、状元林、乐毅垒、马鬐山红袄军遗址和玉皇山龙鱼、屋楼春晓等景观,既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又是访古寻幽之胜地。
文博精粹
据考,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国史稿》(郭沫若著)载“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民族。”至商代为姑幕侯国,周为莒国,汉为城阳国,后为州为县。古老而年轻的莒地,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积沉了丰厚的文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刻有象形文字的大口尊和陶质牛角号,把华夏文明史上推了一千年。
莒乡文苑,内藏丰厚。据史载,仅六朝时,莒人文著,册以百计。其中臧严之《栖风春秋》、臧荣绪之《晋书》、刘勰之《文心雕龙》地位颇高,历代相传。明、清之交,莒人文著,再掀高潮,涌现出卢纯、于学谧、管廷献、李继芳等著作达200余卷;30年代,一代学子周兴南又写下了《孙子兵法考释》等五部传世之作。时到当代,莒人文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改革开放20年,全县共出版图书30余册,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文稿1700余篇;杜守敏出版了《全国高考优秀作文评导》等11册教学丛书,王世龙出版了《土地的花冠》等7册专集,唐家兴发表了《抗拒破产》等数十万字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他乡莒籍作家,其人其作知名者不下百人。其中:张采忱、魏树海、于产、赵书三等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另外,莒县还先后自发成立起“诗社”、“文学社”等文学团体20余个。
莒乡书画,名人荟萃。明代赵原、清代于学谧、于长龄、邴宛麟、董玉辉、庄陔兰、孙少山等皆为书画之大手笔,其人物、花卉、山水、书法,或苍郁幽深,或傲岸不羁,或遒劲秀美,或雅俗共赏,不仅在当代红极一时,至今为后人所推崇。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莒乡书画界非常活跃,成为省文化厅命名的“山东省民间书画艺术之乡”。宋式云、何乃磊、徐永田等一大批书画家以其作品的绚丽多姿,成为全国知名的书画家,其中何乃磊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奖赛中获奖。另外,莒县书法、绘画群体庞大,新秀层出不穷。他们的作品或夺得全国大奖,或出展北京、香港,是我县书画艺术史上的新生力量。外乡莒县籍画家也不乏其人,知名者有百余位,风采各有千秋。虽身居他乡,亦为莒县增光不少。
莒县剪纸艺术起于民间,以剪“过门彩”和“天棚花”为主,图案多是“恭贺新春”、“凤凰对舞”之类,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建国之后,于永胜、贾孝来等融林刻、多色套剪为一体,将莒乡的剪纸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作品格调清新,色彩明朗,深得社会各界喜爱。仅于永胜一个人就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幅。
重要文物
(1)图象文字。是刻在灰陶尊腹部的原始陶文。自1960年以来,在莒县陵阳河、朱家村和杭头三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已先后出土10多种类型20余个单字。此系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汉字的祖型,可证我国古文字史当在5000年以上。
(2)褐陶号角。1979年于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夹砂褐陶,形似牛角,制做精细,吹之作响。此号角属考古首次发现,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的萌生将是弥足珍贵的物证。白陶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炊器,1977年于陵阳河遗址出土。夹砂白陶质,喇叭口大10.8厘米,鼓腹径粗1.2厘米,高34厘米,形若鸟状,系东夷民族鸟图腾崇拜的物证。
(3)白陶封口。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炊器,1971年出土于陵阳河遗址。夹砂白陶,鸟喙形流口封堵,封口上有许多不规则的锥孔,状同喷头,具有出气、防尘、讲究卫生之功能。
(4)玉琮。大汶口文化时期祭祀的礼器,1983年于杭头遗址出土,灰绿色角闪岩质,形外方,边长12.6厘米,中间有圆孔,径6.5厘米,通体磨制,圆滑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