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暮年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第五篇

西湖暮年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绍兴二年(1132)八月,李清照的世界又只有她自己了。当她发现那个人不值得托付时,便纵身一跃,逃离了那个灰色的故事。

这场风波看似不悦,但她心里无比轻松。离开丑陋,她又与清雅的日子相逢,她仍旧是那个填词写诗温婉儒雅的女子。

世间的悲苦,放不下便是凄凄惨惨凄凄,放下了便是风清月明。

在历经这么多的不快之后,李清照选择与岁月握手言和,淡然面对。

她的人生已足够丰富精彩,所有的年华,她都不曾辜负。如今韶华已逝,她却并未老去,只是重新走入了新的风景。自怨自艾早已不见,只因她读懂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赏景读书,煮酒填词,她依然如从前般散淡悠然。

尽管如此,她的心依旧牵挂着江山百姓。她就是这样,一个有气节,有风骨的女子。对于宋廷偏安一隅的态度非常不满。

她为两位勇敢的使臣写诗送行,并尖锐地指出金人掠夺的本质,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北上中原,恢复河山。

她心怀天下,她的生命系着明月,也系着苍生。对于朝廷之事或市井之事一般女子都要保持缄默。

可她,不是寻常女子,她不甘沉默,同时也在用诗告诉人们,生命不该只有沉默。

李清照虽是女子,但心忧百姓江山社稷,让无数男子也汗颜。她纵笔挥洒,让她成了这乱世中独有的风景。

除了写诗明志她无可奈何。于是便静下心来整理赵明诚生前留下的《金石录》未完稿件。

她深爱着他,而它是他的生平夙愿,她必须帮他完成。

只是在编辑这本书时总会时常想起那个温雅的男子,想起他们的爱情,想起建康城的生死诀别。

于是,在泪眼朦胧之后,她又重新振作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七月,李清照得知了自己曾在绍兴被盗的《进谢御赐书诗卷》之后的消息。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最珍爱的藏品。

听完后,李清照淡淡地说,这世间之事她早已看淡。

其实,人生理应如此。只是有些人愿意放下,有些人还执意于其中。

绍兴四年八月,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于绍兴十三年(1143)将此书表进于朝,只有这样赵明诚的毕生心血之作才能流传后世。

此刻,李清照的心是欢愉的。她没有辜负赵明诚的托付,想起前尘往事,百感交集,便有了《金石录后序》。

本以为可以静静地在此地安度晚年。谁料想,绍兴四年秋,叛军又起,她被迫逃往金华。

国破家亡,自己也像随风飘落的孤叶般,心中感慨万千,便作了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绍兴五年秋,李清照离开金华,回到了西子湖畔那个小院。从此以后,她便再也没有离开过。

蛰居杭州的李清照尽管很少外出,但对于天下之事却时常关心。奸臣当道,忠勇将士却被诬陷至死,这些都让她十分愤慨。

绍兴十一年(1141)正月除夕,岳飞及其子被害于大理寺。

当李清照得知她最敬重的英雄已死于她的亲戚秦桧之手时,她痛不欲生。

乱世之中生活本已很难,更何况李清照这个孤寡之人。

晚年她生活很困窘,但她没有因为生活而变卖赵明诚留下的文物,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她和秦桧是亲戚,但即使在最惨淡的时候也没有找当时正在扶摇直上的秦桧帮忙。

她知道,生而为人,有骨气,才算活过。

生命最后的几年,李清照的文字里充满着凛冽的西风,风华绝伦。但倔强、硬气的她只会与时光把酒言和,却不会在生活面前悲悲切切。

不知什么时候,李清照不远处搬来了新邻居。户主孙综来拜访过几次。其女聪颖灵秀,李清照想收为女弟子。没曾想被女孩回绝。

李清照明白,当时社会上普遍认知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觉得可惜,但也不曾强求。

才女的人生大都是悲苦的,那样悲情的人生是寻常女子难以支撑的。就如她的那首《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所以,许多女子还未上路就已打消了念头。

绍兴二十五年(1155)。繁华与喧嚣,悲欢与离合依旧在时光里上演着。

李清照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清浅的岁月。

一个初秋的早晨,李清照来到西子湖畔,累了,停下脚步,却看见:

不远处一位老翁在教孙女背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刻的她热泪盈眶,今生再无遗憾。

于是,在那个西风萧瑟,黄叶满地的秋天,她永远地离开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