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里根本没有薛宝钗!惊天玄机就藏在刘姥姥的故事里

刘姥姥是个很神奇的人,她一共讲了两个故事,都有很深的寓意,都是解开红楼梦关卡的钥匙。

卓语此前解读了雪下抽柴,本文继续解读另一个故事。

01 贾母的慧心

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个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都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息了方领众人进来。

宝玉且忙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宝玉听说,心内虽不乐,也只得罢了。

抽柴的故事,立竿见影引发了火灾。当宝玉继续追问抽柴女孩时,贾母立刻予以制止。

这是红楼梦里为数不多的明示性征兆,明示到让贾母断然下了命令。

看过上文《刘姥姥瞎编故事,明确揭开宝、黛、钗命运大结局 》,应该知道那个抽柴的女孩暗喻薛宝钗。

宝钗能给贾府带来灾难,能毁灭贾府,就在这里打下伏笔。而第一个嗅出异样味道的人是贾母。

很多人坚持认为红楼梦里的家长里短,都应该是和和乐乐、花团锦簇的,都是为展现贵族享受的,反对将红楼梦宫斗化。

殊不知,古今中外的文化产品哪个能离开善恶是非的对决?毫无目的地记录吃喝拉撒,那是文学吗?

整部小说都贯穿着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斗争,所以贾母和薛家斗心眼,当然无法消停一分钟。只不过人家斗得很高级、很有范而已,不显山不露水。

贾母断然下令“别说了”,这个情节表面看因为火灾,深层的含义是:贾母是认清薛家面目的人,也是坚定抵抗瘟神薛家的人。

卓语此前解读过:元春省亲和刘姥姥省亲,都是宝钗争玉之路的转折点。到40回这段时期的宝玉和贾母,对薛家反感到极致,是对薛家最不友好的阶段。

宝玉36回公开骂宝钗国贼禄蠹,甚至气的焚书;贾母在41回游园期间反复贬低宝钗。

从文字上看,这些都是一笔带过的。但你要知道,越是核心矛盾曹雪芹写得越温柔,甚至很多时候会把核心人物的大事件都隐蔽掉。以此来看,宝玉和贾母这些差评,份量难道还轻吗?

宝玉虽然差评宝钗,但他只是基于理想之不同,并不代表他能认清她的本质。从年龄上讲,他还不具备那个心智和觉悟。

而贾母就不同了。五十不惑,有智慧的人50岁后看待一切都是一针见血,万事在她眼里都形销骨立。

所以这段故事还隐藏了一层意思:此时的宝钗,在贾母眼中已经是瘟神的性质。

当此岔口,一向快人快语的凤姐不见了,一向殷勤服侍左右的李纨也不出镜,来报平安安抚贾母的人恰恰成了王夫人。

可以想象,王夫人当时一定会连声说:“没事,没事,放心吧”。

你看,是不是每个细节都大有含义?!

02 观音送子

刘姥姥便又想了一篇,说道:“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一夕话,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这个故事,说实话没多少“故事”性,没有曲折意外,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没头也没尾。

让现代人看,只是个老奶奶拜佛的迷信故事。但正是这个故事让刘姥姥大获成功,不仅贾母满意,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读者要知道,自从刘姥姥进了客厅,这还是第一次提到王夫人哦!刘姥姥来了两次了,身为王夫人的亲戚,到目前为止还没跟王夫人说上一句话。

常理下,她俩见面应该有一阵寒暄。可书上没有!是零互动,全程零互动!

不要认为贾母喧宾夺主了,换个有身份的亲戚进府,你看看是什么样。

其实,王夫人此时十分厌恶刘姥姥,心中有一百匹野马奔跑。但就在这种背景下,刘姥姥讲这个故事竟然令她听住了。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真的令王夫人很受用啊!

刘姥姥为什么讲了这么个故事?又为什么能深得贵妇之心呢?

读者需要回过头去看,起火时贾母在干什么呢,【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

如果面对王熙凤,第二个故事就绝不是这样。但见到贾母又念佛又烧香的,那下面该讲什么,不言自喻。

刚刚受到惊吓之后,讲个神佛保佑的故事,任何人都会受用。不信佛的人也说不出什么。这样的故事不求精彩,但绝对无过。

当然,刘姥姥的心思还不止于此。当初她要来求助王夫人时,对家人说:

听得说,(王夫人)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

可实际上,王夫人的门槛比天子都高,架子跟王母娘娘似的。即便刘姥姥借贾母之力登堂入室,仍然得不到她一句客套问候,仿佛不认识。

尽管这些事实冷得透心凉,但刘姥姥依旧不放弃。她非常清楚,富贵之人最大的软肋就是求神拜佛,而妇人最大的心事莫过于子嗣。

所以呢,这个故事里有神佛,有因果,要彰显善行之力。关键是结果太给力,得了个聪明伶俐的宝贝儿子。

试想,刘姥姥既然知道王夫人“舍米舍钱”的小事,其子嗣情况还能不知?就算以前不知,见过周瑞家的好几面了,该知道了吧。

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

故事里的前后两个孩子,明明就是贾珠和贾宝玉的再现啊!

故事里的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大孙子死了,原该绝后的。但贾母并非如此,人家有两儿子,不算贾珠,还有三个孙子呢。

绝后之事,跟贾母可没什么关系,但跟王夫人却大有关系!没有贾宝玉,她就真绝后了。

可见,这故事不就是讲给王夫人听的吗?不过是借老奶奶当幌子,让王夫人面上没那么难看。

解析了这么多,一言以蔽之,刘姥姥是在向王夫人隔空传话:我劝你善良!

如果你只停留于表面,不深入理解王夫人和刘姥姥的关系,不可能接受上面的解析,必然觉得过度解读。请务必先看《搞笑版贵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深度展现豪门众生实相

可不要小看刘姥姥这一招,船小力大,四两就拨动千金。为她后面能在荣府待上几天,以及最后狂收王夫人一笔银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烧香拜佛的人群中颇有一类,是手上沾满血的。她们不分对象,也懒得辨真假,急哄哄地四处“做功德”,恰恰因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罪孽惶恐不安。

王夫人正是这类人。她是整书中罪孽最深重的一个,不可告人之事甚多,害死的也远不止金钏、晴雯。

关于这个话题,卓语以后会发文详解。一旦把她的人生碎片拼接起来给大家看,绝对令读者大呼想不到。曹雪芹刻画她所用的深秘手法,比袭人宝钗更胜百倍。

总之的总之,刘姥姥再次歪打正着。“原该绝后的”这几个字着实令王夫人震了震,而观音送子的美好意境,又着实令她“圣心大悦”!

正因为如此,如此老掉牙的民间传说,也能令【王夫人也都听住了】。曹雪芹写这句话,那可是话里有话,意在言外!

03 为何合了贾母心事

贾母并没有【听住了】,但也合她的心事。合了什么呢?

故事里讲了两个孙子,贾母自然也想起贾珠和贾宝玉。【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毫无疑问像宝玉啊!

贾母原本深爱宝玉。她的爱跟王夫人还不同,王夫人是基于自己的现实利益,把一腔富贵希望寄托于宝玉,而贾母的爱纯是欣赏。

她压根没希望宝玉走什么仕途之路,她喜欢他纯善的心灵。众人皆说宝玉无用,但在她心目中,只有宝玉堪比丈夫,其心灵层次跟自己是一路人。

哪路人呢?当然是天人。

当听到故事里的男孩是观音送来的,贾母内心还不乐开花?尤其是故事里讲,是老奶奶的虔诚感动了神佛,岂不是影射她吗?人家贾母刚才才烧过一柱香哦。

当然,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贾母原本有儿孙一群,但她最爱的只有宝玉。书中多处细节显示,她想把自己的私产都留给宝玉。

也就是说,儿孙虽多,心中只认这一个,他就是自己的继承者。这就跟刘姥姥故事里的“原该绝后”不谋而合了。

既然这个继承者是观音送来的,证明自己没看错、没选错。某种意义上,贾母希望家族其他人,此刻都能想起贾珠和贾宝玉。

04 刘姥姥讲的两个故事,到底有何价值

刘姥姥前后讲了两个故事,看似都很荒诞,但其中寓意极为深刻。

第一个故事,影射黛钗。暗伏着宝黛钗和贾府很多人的命运。

第二个故事,影射宝玉。不涉及命运,但却暗伏着荣国府的继承问题。

第一个故事讲女生,第二个故事讲男孩。第一个主题是死亡,第二个主题是再生。看看,是不是很有哲理性?

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刻的揭示意义。

两个故事合起来琢磨,从一生一死的角度看,主角就是宝黛。但就具体内容看,又包含三个人宝、黛、钗。

这个关系组合就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和蛇。人神魔的矛盾和共生,一直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有影射意义的三角关系是文学里的常客。

这种三角关系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曹雪芹怎么表达的呢?在他的设计下,宝黛是人神互通;宝钗是鬼,她在黛玉死后,妄图假冒黛玉做替身。

理解了这个设计,你才能领悟《金陵十二钗》的画和曲。

在太虚幻境里有金陵十二钗正册,读者都认定那上面一定是十二个女子,自然也一定包含着薛宝钗。

事实并非如此啊!!!

十二钗要具有代表性,不管善恶夭寿、富贵贫贱、是非对错,都是某一类人生。然而薛宝钗只是个鬼,她不具有人的感情,内在没有人的气息,也就无法体验感受人的喜怒哀乐。

所以,她根本不在十二钗里。

我知道这个结论,会引发无数人来狂喷我,也因此令我久久不愿写太虚幻境的解读。但既然要解读刘姥姥的故事,就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因为这两个故事就是要揭露真相的,而真相跟太虚幻境紧紧挂钩。

05 没单曲的十二钗

太虚幻境首卷画上有雪、有金簪,咋一看似有薛宝钗。但到了仙曲阶段,却没她的曲子——这个现象,唯有薛宝钗如此。

对此也需要解释一番。因为很多人在挖空心思,找宝钗的单曲。

[第二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三支·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一支引子是个总论,谁的都不能算。这个不用辩论了。

第二支终身误,全篇都是宝玉视角,以宝玉为第一人称叙述,描述的是宝玉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

很多人说其中有【山中高士晶莹雪】,这便是宝钗的曲子。我嘞了个去!

那明明是宝玉的揶揄讽刺之语啊,有谁在两性关系里称对方“山中高士”的?若女子称丈夫为“和尚”,是好话吗?

更何况曲中还有【世外仙姝寂寞林】呢,按你们这逻辑,此曲也应算成黛玉的。那香菱有【两地生孤木】,夏金桂不也应该入选十二钗副册了?

第三支枉凝眉,毫无疑问是黛玉的单曲。黛玉字颦颦,凝眉正是她的标志性动作。从古至今红学各门各派都承认这是黛玉的单曲。

然鹅奇葩的是,如今有人竟然硬扯【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是宝钗,【心事终虚化】是黛玉。最后结论仍然是黛钗合一。

哎,这种人已经无法归于无知,只能属于无耻了吧!无语!阆苑仙葩、美玉无瑕,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哪有宝钗的影子?

所以说,无论你们怎么挖,掘地三尺都不会有!宝钗真的没单曲,连蹭别人个边边也蹭不上的。

把仙曲全部捋一遍会发现,12支仙曲里有宝玉,有黛玉,但没有薛宝钗!

假如她真是十二钗之一,还位列前茅,为什么是这个待遇?谁能给出解释?

06 太虚幻境画卷首卷正解

十二钗到底是谁呢?没有薛宝钗,却有贾宝玉!

是滴,你没看错,贾宝玉身为男性,却可以进金陵十二钗。不仅如此,他还是榜首。

绛花洞主的名号不是白来的,群花(女儿)围绕的命运也不是白来的。能替代绛珠妹子的生魂进入太虚幻境,这一切都不是白来的!

我们回到正册第一幅画卷来解析:

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请注意,看画要看主体,不是画面里所有的东西都入十二钗。否则,夏金桂就应该进十二钗了。

【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这副画的主体是枯木,两木为林,此木就是林黛玉。

整部书中,黛玉一直称为林姑娘,她和宝玉的爱情叫做木石前盟。木才是黛玉的代名词。石或玉,那是宝玉的代名词。而金或钗,是宝钗的代名词。

因此,【木上悬着一围玉带】那是贾宝玉。重要的事说三遍!玉带不是黛玉,跟谐音没关系,它是典型的男性用品,那是贾宝玉!

这条玉带悬挂在枯死的林木上,正是曲子唱的【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玉带象征富贵,是达官贵人的身份腰牌。宝玉一直被家人寄予厚望,一直也过着第一流的富贵日子。但终究富贵是一场空,世俗的愿望更是一场空。一如尊贵的玉带,挂在了冷寂的枯木上。

枯木和玉带,已经构成画面的内容。雪是枯木所处的时节背景,它是填充物,不是主体。

雪是社会大环境,这个问题卓语解析过很多次了。十二钗大结局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就是描绘的雪地。

没有食物、没有温度、没有希望、没有生机,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湮灭,荒蛮雪原就是这样。具体而言,它就是腐朽制度和没落文化的象征,尤其特指程朱理学。

理学派扼杀人性,本质冷酷至极。在理学的肆虐作用下,人们的心灵会变成一片雪地,了无生机,毫无温暖。

在暴雪时节下,林木必然枯死。黛玉和宝玉就是社会大环境下的牺牲品。

07 金簪正解

画中的金簪是薛宝钗。尽管她姓氏谐音雪,但人人都叫她宝姑娘,金钗才是她。

【金钗雪里埋】,请注意不是落在雪上,是埋在雪里。埋在雪里的东西谁能看得见?

【雪下一股金簪】,介绍这副画是层层推进的,从枯木到玉带,雪地作为社会背景都说过了,才提到雪下的金簪。

被埋在雪下的钗,不知道画家如何才能体现出来。反正这位置迷之尴尬,可谓下方之最下方,角落之最角落。

纵观十二幅画,各钗的象征物都处于画卷核心位置。金簪不仅跻身不了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因为它根本无法出镜!

这就是刘姥姥讲的鬼魅之体,在画面里的体现。

薛宝钗是理学代表者,基督徒把生命奉献给上帝,她把生命奉献给理学。画中的金簪埋在雪下,已经跟雪融为一体。

也就是说,别人是残酷制度、腐朽思想的受害者,而薛宝钗已经修炼成残酷腐朽本身,无法分出彼此。

正因为无分彼此,她只能是个假人。她是用来承载文化寓意的,代表灭亡生机的力量,而非某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在现实生活中,她并不存在,她无法代表任何群体。

画的主题是被雪冷死的枯木,金簪暗藏于雪下。这不就是说黛玉被环境逼死,宝钗于暗中使力。

她纠缠了宝黛一生,尤其是她还做了黛玉死后的填充物,承接了本应属于黛玉的一切。这是她必须出现在画面上的原因。

她出现,但却展示不了她自己的人生,画中是宝黛两人的人生意象,没有她的生命内容。她汲汲营营的一生,体现在哪里呢?她牵挂的人和事,又体现在哪里呢?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是宝玉的口吻。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完全相同。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是宝玉的自诉,因为世人推崇金玉良缘,宝玉被它困顿一世,所以他要交代金玉各自的下场。玉,只愿挂在枯木上;金,去跟冷雪做伴吧。

这后一句就是【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翻版。

整个判词都是宝玉在感叹人生的遭际,跟[终身误]如出一辙。都出现宝钗,但她始终都是个客体。

画以黛玉为核心,判词以宝玉为视角。这体现了宝黛合一,不是黛钗合一!

重要的事再说三遍,是宝黛合一。无论是画卷还是仙曲,都体现了宝黛合一。

07宝钗为何落选

我知道这个结论,打翻了多少人的奶油瓶。两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十二钗,被搬上各种艺术品的十二钗形象,竟然其中有一个是男性,竟然没有薛宝钗。

但事实就是事实,人们的向往和意淫是一回事,原著又是一回事。

无论你信还是不信,乐意还是不乐意,在太虚幻境里你找不到有关宝钗的箴言。我指的是箴言,不是仅仅提到她!

真正入选的十二钗正钗,画卷、判词和单曲都应该具备,三者缺一不可。

且三者都应该以正钗个人为生命视角,也就是有专属于她个人的生命历程、生命悲喜、生命总结和结局暗示。而这些宝钗都没有。

假如真要替她做个生命总结,应该是深深懊恼姻缘难料。大约跟湘云类似风格,但比湘云判词更深刻才对。

曹雪芹为什么那么吝啬,一句都不为宝姐姐写?

首卷判词是迷惑世人的大杀器。假如你否定它是宝玉的生命体验,那它也算不成任何人的生命描绘,只能算是大杂烩,主题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碰撞,很像是仙曲的[引子]。

但请注意,画面可绝对是黛玉的生命密码啊!是围绕双木展开的。

更关键的就是仙曲了!到了这个环节,实在没什么好争论,没有宝钗一丝丝。

你说她是十二钗,内容在哪里?仅仅在他人的生命里当个擦边球,就算十二钗?还被千吹万吹成十二钗之首?还不如吹她是宇宙之王呢。

真正的好压根不用吹。其他十一钗怎么没这么多争议呢?没必要!曹雪芹真想推崇谁,有的是办法。

反之,因为曹雪芹假心假意推崇,才会争议成这样。总有人选择性目盲。

宝钗在书中的确是很重要的角色,占了那么戏份,竟然无法入选十二钗。袭人尚能入又副册,宝钗却没有一席之地,惨到这个地步也是没谁了。

当读者正视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反思印象中的宝姐姐是否正确。曹雪芹塑造的到底是个什么人物?#红楼梦# #薛宝钗# #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