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前沿】看三明医改数字答卷
起始于2012年的三明医改已进入第三阶段,构建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可总结为建立完善4个体系:政府办医责任体系、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健康管护组织体系、健康绩效考评监督体系。
三明医改经验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比如,强化政府责任,把好医改大方向,让医院院长“不愁没钱花,有钱不能乱花”;挤出药品耗材价格水分,调整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实现“腾笼换鸟”;强化“三医联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区域资源整合,组建健康责任共担、经济利益共享、县乡村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健康管护组织(总医院),强化医防融合等。
今天,我们用数据直观解读三明医改之变。
1. 人才队伍有何变化
通过改革,三明市医务人员的薪酬收入大幅度提高,公立医院人员招聘实行编制备案制,医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并且简化了招聘流程,提升了招聘效率。
2012年~2020年,三明市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共招聘4906人。在调入和新录用的人员中,有博士3人、硕士175人、本科2228人、大专2500人;调出人员215人,其中主任医师17人、副主任医师65人、主管医师133人。
在改革后,三明市的卫生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和充实。
2. 医务人员收入多了还是少了
改革后,三明市22家县级及以上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由2011年的3.82亿元增至2020年的15.57亿元,是改革前的4倍多;人员经费占医疗费用的比重,由25.15%提高到45.98%。在岗职工平均年薪,由2011年的4.22万元增至2020年的13.37万元。
其中,医师平均收入由2011年的5.65万元增至2020年的16.93万元,医生最高年薪2020年达59.8万元;技师平均收入由4.66万元增至13.34万元;药师平均收入由3.8万元增至10.44万元;护师平均收入由3.93万元增至10.67万元;行政后勤人员平均收入由3.2万元增至9.25万元。
3. 药品可及性怎么样
三明按照“为用而采、临床上报、价格真实、去除灰色”的原则,进行药品采购和配备。目前,三明市药品目录内共有2130个品种。另外,三明实行备案制采购,临床确需的个别特殊药品可以通过“绿色通道”采购。
进口药品由改革前的210个增至目前的432个,占比由13.42%提升至20.28%;国产仿制药品由改革前的1355个增至目前的1698个,满足了医疗机构临床诊疗需求。
4. 医疗技术水平有何提高
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全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新技术、新项目,从2011年的51项升至2020年的234项,增长了近3.59倍;在建的重点专科数(含院内重点专科),从2011年51项升至2020年90项,增长76.47%。2018年,实现ICU病房设置在辖区内所有医院的全覆盖。
在医疗质量方面,患者住院总死亡率从2011年0.46%下降至2020年0.03%;手术患者总住院死亡率从2011年的0.17%下降至2020年0.01%;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从2011年91.98%上升至2020年96.88%;三、四级手术例数从2014年的14116台上升至2020年的37089台。
改革后,全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医疗质量稳步提升,可以说实现了三个回归,即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治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5. 患者外转率有降低吗
改革前,2011年三明城镇职工医保患者转外就医住院人次为4697人次,占7.34%;改革后,2020年转外就医住院人次为4882人次,占6.2%。改革后,转外就医比例下降。
6. 居民就医负担有无减轻
2011年,三明22家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城镇职工住院均次费用为6553元;2020年费用持平,为6555元;而个人自付从2011年的平均1818元,下降到2020年的1664元,报销比例由72.26%提高到74.61%。
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均次费用从2011年的4082元,到2020年的5810元,增加了42.33%;而个人自付从2011年的平均2194元,下降到1712元,费用减少了482元,报销比例从2011年的46.25%增加到2020年的70.53%。
7. 医院收入结构优化了吗
2012年~2020年,三明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药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从改革前的16%以上,降至6.57%。
如果不进行改革,按增长率16%计算,2020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药总费用将超过64亿元,而实际仅为31.46亿元;2012~2020年9年合计将超过360亿元,而实际仅为249.64亿元。9年的改革,医疗总费用相对节约了110多亿元。
通过改革,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了优化。诊查、护理、手术治疗、药事服务费等医疗服务性收入,由2011年的3.11亿元(约占总收入16.9亿元的18.4%),增加到2020年的13.04亿元(约占总收入31.46亿元的41.45%),医药总收入的“含金量”翻了一番;药品耗材收入占比由60.08%下降到32.51%,减少了近一半,真正实现了“腾笼换鸟”。
8. 医院运行能否可持续
改革后,医院职工工资总额在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医院财务运行还保持平稳。
2014年,全市22家县级及以上医院首次转亏为盈,结余1.2亿元;2015年结余0.79亿元;2016年结余1.54亿元;2017年结余1.07亿元;2018年结余1.8亿元;2019年结余2.36亿元;2020年结余2.65亿元,累计结余11.41亿元。
另外,从2017年开始,以县(市、区)域为单位,医保基金按人头年度打包、结余留用的支付方式,将累计结余的9.38亿元,直接分配给各总医院(健康管护组织)。连同医院累计结余的11.41亿元,总共累计结余20.79亿元。
9. 改革红利哪里来
三明通过挤压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水分、规范诊疗行为、堵住浪费等方法,推动药品耗材量价齐下。
先后9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共8421项,调高的医疗服务价格主要由医保基金承担,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劳务技术价值,优化了医院收入结构。
如果不改革,药品耗材支出按年增长16%计算,仅2020年全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为38.61亿元,而实际仅为10.23亿元(2011年10.15亿元,仅增加0.08亿元)。
三明市通过动态调整,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共转移增加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57.39亿元,为实行工资总额核定下的全员目标年薪制提供了财力保障。
10. 财政投入是否可承担
三明市建立了一套“硬件建设靠政府,医院运行靠自身”的投入保障机制。政府承担办医责任,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等投入由政府承担,医院书记、院长、总会计师的年薪由财政发放,并且承担改革前的医院历史债务。
政府还按照“六个头”,即管好医院户头、斩断药品抽头、用好基金寸头、激励仁心笔头、减少病人床头、延长健康年头的要求,让院长“不愁没钱花、有钱不乱花”,对医院的结余资金实行严格的管理。
目前,三明医改实现了“四个可以”,即百姓可以接受、财政可以承担、基金可以运行、医院可以持续。
文: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詹积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