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结婚困境才是破解生育率低迷的关键

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最近又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要想扭转人口出生的严峻形势,我以为不应太过聚焦于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的讨论,而是应该先考虑怎么解决年轻人结婚的困境。

道理很明显,要先有鸡才有蛋,从社会主流趋势来看,没有先结婚来组建家庭,怎么会生孩子,不早点结婚,又怎么够时间生二胎?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折射的是近年结婚人数的持续减少,以及平均结婚年龄的不断推迟。

数据显示,2013全国共办理结婚登记1346.9万对,为近十年的历史高位,但其后六年连续减少,到2019年该数字仅为947.1万对,首次跌破1000万对,比2013年下降了三成。此外,1990年30~35岁的女性中,未婚只占0.6%,而到今天未婚占到7%;35~40岁的女性未婚占比也从0.3%增长到4%左右,都增加了10倍以上。结婚人数不断减少,并且平均初婚年龄也在推迟,直接导致新生人口减少,特别是多胎生育的减少。

这一现象并不是我国特有,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邻近的日本、韩国,都已先行出现这种趋势,就是在一国经济发展在伴随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出生率将不断下降。

城市化意味着大量资源包括资本、人口、技术等统统集中在有限的地域上发展,这样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分工,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和多样性的消费服务,使得城市的生活丰富多彩,反过来又使到人们在专业化的生产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专业化程度,促进了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进而又提高了城市生活品质。而一地的生活品质正是吸引人群迁移的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大城市什么都有,咖啡馆,音乐厅,体育场,生活因此而美好。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必然带来“城市病”,那么多的资金、人口、需求集中投入到有限的地域中,必然会对存量的城市资源展开激烈争夺,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教育,医疗等等。而新建的城市配套资源往往跟不上城市的飞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然后迅速推高了消费和服务的水平,最明显的就是住房价格。而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进入城市后的男男女女的结婚意愿。

因为恋爱时讲感情,但面对婚姻和家庭时,就不得不考虑经济。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非常刚需,非常现实,生孩子还要排在后面。如果面临较大的经济或竞争压力时,年轻人只能先想怎么养活自己,保持在城市的生活品质,否则干嘛要来城市生活呢,结婚的事情就只好让位于为生活的打拼,生孩子更是八字没一撇。因此年轻人在考虑有可能的结婚对象时,总是绕不开经济,钱,房子,而对女性更为如此,因为女性一旦结婚就要必然要为生育打算。

因为经济上的压力,在时间和精力上就要不断为此付出,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加996,忙得跟狗一样,处于这样一个状态的年轻人,别说生小孩了,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更加没有时间找对象结婚。大多数年轻人这样的现况,必然会使得他们晚婚晚育并且降低生育意愿。

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经济总量较低,发展迅速,人们收入提高很快,此时存量城市资源主要体现为利用率的提高,所以基本上还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价格也不会上涨太多,这个时期则是人们对生活最充满希望最渴望结婚生育的时期。

我国在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其中75年——84年出生的人群,也正好是参与我国城市化初期进程的那一代人群,他们有一定的积累,虽然年龄偏大,但还是抓住了生育的尾巴,因此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曾短暂回升至1786万,但也仅为一年昙花一现,因为再往后这一代人已经老了,经济开始放慢了,后面一代人担子重了。

当经济上的重担压在城市年轻人的肩上,他们不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境遇的时候,他们就只能改变自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没有性趣,甚至对金钱也不再热衷,不愿意承担房贷,不愿意面对家庭责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无欲无求,年轻人身上充满青春活力的“消费追求”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佛系生活”、“宅文化”。

此外,城市化带来专业化和合作分工,生产生活更有效率更加精细,也间接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初期,女性因为生理的原因,在劳动生产上不如男性,社会地位低下,在婚姻选择上没有太多的发言权。男女地位高度普遍性的巨大差异,使到婚姻匹配面非常广阔,因为婚姻匹配传统上是男高女低。

但到了工业现代化和信息时代,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女性可以从事更多的工作,而且不输于男性,甚至在智力、心理、细致方面比男性更具有优势,社会地位趋向平等,对男性提出更多的要求,就使得女性在择偶上的传统匹配面越来越窄,女性希望找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伴侣,本身从数量上就是不对等的,如今城市中大量剩女和农村中大量剩男的存在,正反映了这种结婚上的困境。

另外除了适婚年轻人的结婚率逐年下降的问题,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也值得我们注意。2019年,我国离婚人口占15岁以上总人口比例达到了2.259%,这一数据较2005年涨幅达到127%。城市化发展,除了让女性相对男性的地位提升,也使得女性在情感、利益上的诉求不断增加,女性个人生育上的意向开始占据了主导权,摆脱了传统那种被动的传宗接代的束缚。但婚姻家庭的实质是需要不断奉献和付出的,因此需要投入经济和时间,对女性尤为如此。而城市化的生活本身是一种快频率地运行,技术更新,方式更新,生活更新,观念更新,运作频率加快就意味着社会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经济时间和情感利益如果无法做到平衡,就影响了婚姻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人口生育率接近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专家学者提出全面放开生育率,甚至学习西方日本,采取增加生育补贴、加强保障妇女生育权利等方式,来扭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严峻形势,这是不现实的,也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我们还是必须侧重于先解决生孩子的前端问题,即提高适龄人口的结婚意愿。

我大概考虑了一下,觉得可以采取下以一些措施,也欢迎大家补充。

一、对可以结婚的符合条件的适龄人群实行结婚补助,比如只要结婚,就可以申请公租房,在结婚一定年限内生了孩子就能分到公租房,生一个可以申请租住到18岁,生两个及以上就可以申请更大面积以及租住终生等。

二、改革公积金制度,只要在一定年龄期限内结婚之后,就可以提取,生了孩子后在申请购房贷款时利率有生育优惠,生得多,利率优惠更多。甚至可以考虑对年轻女性征收比例大些,因为年轻女性直接决定生育权,她们的结婚意愿尤为重要,通过调节她们的收入也可以在经济方面促使她们做更多的选择。

三、放松符合条件的国外女性的移民限制,只要同中国男性公民结婚,就可以申请永居权或入籍,在结婚后一定年限内,在中国生了孩子可以马上获得永居权或入籍。

四、改变观念,移风易俗,对彩礼钱、结婚必须购婚房等观念限制引导,增加社会对单亲、非婚生育的宽容度和保障,对全职家庭妇女的权益要法律倾斜保护。

五、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外,还要进行婚姻教育和生育教育,正确认识到婚姻家庭养育子女的本质,需要奉献和牺牲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追求自我享受。

六、学习邻国的先进经验,比如日本政府在2020年表示,作为少子化对策的一环,将从2021年开始向新婚夫妇发放60万日元(约人民币4万元)的补贴,以帮助他们支付房租和搬家费用。

七、最近国家人社部提到正研究推出延迟退休制度,可考虑如果子女在适龄期间结婚并生育子女,个人可以选择弹性退休制度,生得多弹性大,这样就可以提前退休不必延迟,有时间帮助子女带孩子,如果子女不生,自己退休就必须延迟。

婚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制度和安排,自然会受到经济环境的重大影响,所以需要用经济的手段促进、调节和推动。无论是时代的变迁,还是科技的进步,我希望社会都能尽量约束对年轻人不友好的制度剥削,让年轻人感到社会对他们的善意和支持,这样他们就会在心底里燃起对生活的憧憬,去相爱,去结婚,去生孩子,去相依为命慢慢老去,就像他们曾经的父辈一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