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

编者按: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与交融。在西双版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少数民族逐渐“汉化”,洋房高楼代替了传统民居,现代服装代替了民族服饰,汉语代替了民族话……传统文化正悄然流失,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而要保护传统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需求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这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统筹管理外,更需要积极借助市场运作的力量,来增强文化保护工作的后劲,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保护氛围。

曼春满古佛寺

曼春满村容

傣锦

□ 施 蕊

近年来,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委会曼春满村民小组在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中,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并重,生活改善与民族传承共进”的发展道路。

【经济增长带动传统民族文化传承】
    曼春满村隶属勐罕镇曼听村委会,位于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傣族园内。“曼春满”意为春色花满园,是一个特色浓郁、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的典型坝区傣族村寨。传统民族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家园。曼春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摆在了重要位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活态保护、有机发展”原则,把澜沧江、植被、村落、民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保护和建设,最大程度保持自然生态底本和傣族村寨风味。
    傣式房屋的翻修要求以木材为主要原材料,保留“干栏式建筑”的基本外观,尽管傣式楼房经过了几代的更新,但全村118户村民中仍有115户居住的房屋为纯木制结构。屋外院落围墙全部拆除,以绿植花卉取而代之,村内统一架设具有傣族特色的路灯、垃圾桶、指示牌等基础设备。居民实施“门前三包”制度,要求村民管理好自家屋院及门口区域内的绿化、设备及环境卫生,亲自参与村容村貌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曼春满古佛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名册。每年,勐罕镇政府、傣族园景区及曼听村委会、曼春满村民小组都会投入资金对其进行修护。佛寺历经了长年的风吹日晒,曾无数次的翻新修复,却仍保留着最初时古老的建筑风格,而正是这些原汁原味的南传佛教文化与傣族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有了人气便有了收益,而经济收益也为文化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曼春满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曼春满村积极顺应西双版纳旅游蓬勃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许多村民利用自家住宅开办“傣家乐”,经营傣族特色餐饮与住宿,让游客可以一站式体验傣族文化与民俗风情。以传统民族文化打造经济增长亮点,以经济创收增长促进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切实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需求联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美丽乡村”体现的不只是一种生态环境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曼春满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不仅着力完善硬件基础设施,也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曼春满村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傣锦、贝叶经、章哈、慢轮制陶术、榨糖机等。勐罕镇政府与傣族园景区、曼春满村民小组进行多方协调,通过“项目+基地+市场”模式,努力盘活和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而实现曼春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发展。
    曼春满古佛寺附近规划有一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展示着傣锦、贝叶经、章哈、象脚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织锦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由于其工艺复杂,耗时较长,从事织锦的村民逐渐减少。为了不让傣锦失传,曼春满村不断开拓思路,与市场需求接轨,在设计方面更加偏向于年轻人喜欢的图案。在品类方面,除了沿袭传统制作筒裙、挎包等,还制作茶杯垫、沙发垫、披肩、抱枕、屏风等实用性较强的新傣锦产品,深受本地人及外地游客的喜爱。傣族园的一些客栈会采购傣锦做客栈装饰,还有企业与村小组签订了购销合同,傣锦完成品都交由企业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织傣锦的咪涛说:“现在傣锦越来越好卖,我们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已年过花甲的贝叶经文化传承人——波空论师傅基本上每天都会来到展示区展示他的贝叶经。在过去40年间,由他教授贝叶经刻写技艺的学生已超过300人,他还将贝叶经带到了美国、欧洲以及联合国。近年,随着贝叶经在国际上名声大噪,其收藏价值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和游人也会来到曼春满村寻访具有收藏价值的贝叶经。贝叶经的受关注度不断提升。文化部门及勐罕镇政府也会不定期在曼春满佛寺举办“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班”,累计已有数百名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人、佛寺管理员和僧侣参加了贝叶经制作培训和经文刻写比赛,贝叶经刻写技艺得到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傣族章哈是傣族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至今已流传了800余年,在傣族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越来越稀薄的群众基础及与其他流行音乐的竞争,使章哈推广困难重重,日渐小众化。为扭转这一现象,曼春满章哈歌手们会经常自发地组织章哈交流学习与表演比赛,村里每逢贺新房、升和尚、赕佛、结婚、傣历新年等重大活动都会请来章哈歌手进行演唱。勐罕镇政府和曼春满村民小组还共同筹资,为章哈歌手录制音乐专辑,并在市场上发行售卖。这一系列举措都能为章哈歌手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章哈创作表演热情。勐罕镇开办有一间“傣族章哈演唱传习所”,今年9月7日镇政府还组织了2015年勐罕镇傣族章哈培训班。对章哈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利好政策的支持,也让曼春满的章哈歌手和年轻人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和动力。
    下一步,曼春满还将开设慢轮制陶体验馆,让更多年轻人能够学习慢轮制陶的技艺,也让更多游客能够亲自体验用傣族传统的慢轮制陶术制作精美陶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需求的促进下得到真正的保护与传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