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蜗居变奏曲

 蜗居变奏曲

何秀华||江苏

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8年,经历大小搬迁多次,从福利分房,到集资房,再到房改房,然后商品房,面积逐渐变大,环境越来越好,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越过越幸福。

一、温馨小屋

从我参加工作开始,到成家后儿子7岁,住房一直都是单位安排的,开始是集体宿舍,然后两间一厨。说是两间,其实只有28平方米,每间14平方米,起初是医院作为病房用的,后来重建了新病房,负责后勤保障的领导,将这些老房子稍作改造,在屋后檐,加盖了一边坡的厨房,变成职工家属区,分给成家的医务人员居住。房子是六、七十年代建的小瓦房,斗子墙,木桁条上覆盖一层芦柴,再在外面苫上青瓦,属那种微型简陋的,遮风挡雨尚可,避暑耐寒不佳。可当年,对这样的住房条件,大家都心怀欢喜,房子不大,容身就行,室不豪华,温馨则甜,正是那狭小的陋室,丰硕了我们美满生活,夫妻共同进步,儿子幸福成长。

二、集资建房

1995年,卞德调到我们二院做院长,他对医院的危房宿舍十分担忧,决定逐步拆除,改建宿舍楼。他开启了职工集资建房试点,对住房有需求的职工,按学历、工作年限、职称、职务、独生子女、近三年受奖励情况等等,进行综合打分,最后,按得分高低,择优安置。

新楼由医院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产权归医院,职工享有居住权,一旦工作变动,医院将一次性退还集资款,房屋收回,个人不能自行处置。我荣幸得到了二室一厅的建房机会,新房落成后,花几个月精心装修,于1997年春节前夕,一家人幸福乔迁,从28平方米的小屋,搬进了76平方米的二楼套间。

三、房改的福利

住进新房不到三个月,1997年2月份,一纸商函,我被借调到卫生局机关工作。这时候,在县城的住房问题,便成了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最初,在老电视台周围,租住了两间平房,便于儿子到实小上学。后来,在公安局党委的亲切关怀下,解决了在基层派出所当所长的我爱人四室一厅新套间,从此,我们一家三口,在这个100平方米的三楼套间里,落地生根,住了长达十六年之久。期间,还沐浴了房改好政策,当时以三万多元价格,取得了该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我们夫妻俩,人到中年,终于有了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四、购置商品房

5.12汶川大地震过后,进入耄耋之年的公公婆婆,跟我们谈闲时反复念叨,房子不论大小,最好要防地震的。

公安局这边的房子什么都好,交通便利,离我们夫妇上班的地方很近,唯一不足的是,楼层之间都是楼板担的,要说防灾抗震能力,肯定不如框架结构的房子。但那时候,即便有心想换房子,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儿子大学毕业,考取了国家公务员,支出减少了一点,收入又增加了一点,手中渐渐宽松,并略有节余,但离购置商品房,还是有很大差距。

又过了几年,和我们在一幢楼居住了十几年的邻居,有几家先后买了商品房搬走了,听说他们是使用了住房公积金。我们一家三口,尤其是我和爱人,也交了若干年住房公积金,累计起来,不也是一笔可观的积蓄吗?关键时候,怎么没想到让它派上大用场呢!于是,父子俩来到住房公积金服务窗口,咨询了一下工作人员,得到肯定的答复,说买房子,完全可以使用账户里的资金。回到家里,紧急召开家庭会议,通过会商,一致意见:把现有的房子卖了,换房!

紧接着就是,看新房、卖旧房,这边签购房合同,那边办卖房手续,100平方米的小房子卖了几十万,然后,一家三口分别提取,个人账户里的住房公积金,一番忙忙碌碌,终于完成了190平方米大房子的置换,房改房变成了商品房,关键是住房条件改善了,并没有增添生活压力。感谢前几年县城的房价平稳,更感谢住房公积这个哑巴儿子,关键时刻力臂擎难,默默支持,让我们轻轻松松住进了靠近学区的商品房,也算是我们未雨绸缪,为将来的孙子、孙女,准备一份小小的上学福利。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何秀华 ,江苏响水人 。中医药大学毕业 ,文学爱好者,心理学爱好者,游泳爱好者。文字散见报刊、公众平台,游泳在全省、全国多次获奖。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