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运博丨运城博物馆“锦绣河东 魅力运城”专题展览
序言
运城市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垣曲商城为运城最早的城邑。周代,有郇(今临猗)、冀(今河津)、董(今闻喜)、宣(今垣曲)、稷(今稷山)、蒲(今永济)等诸侯封邑。战汉时出现了大马古城(今闻喜境内)、古魏城(今芮城境内)、禹王城(今夏县境内)。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玉璧城(今稷山境内)、蒲州城(今永济境内)、绛州城(今新绛境内)等著名城邑。五代十国,解州始治。运城于元末建城,中心城市历经三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日益明确、功能逐步完善。市委、市政府立足运城区位优越、人文富集、市场广阔、环境美好的优势,举全市之力用心打造锦绣河东、魅力运城,推动运城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迈上新台阶。
清代·绛州图
雍正二年(1724)改为绛州直隶州,领稷山县、河津县、闻喜县、垣曲县、绛县等5县。清代绛州总境,东西广135里,南北袤100里。自州治至京师1800里。
清雍正六年(1728)升蒲州为蒲州府,领永济县、临晋县、虞乡县、荣河县、万泉县、猗氏县等6县,治所在永济市蒲州古城,民国元年(1912)废。东西广140里,南北袤230里。自州治至京师2200里。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解州直隶州。领安邑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等县。东西广225里,南北袤120里。自州治至京师1450里。
史上运城 凤凰展翅
运城建城与潞盐产运销息息相关。元太宗五年(1233),盐运使姚行简将解盐使司从解州迁往路村,太宗八年(1236)姚行简绘图献议,拉开了运城建城的序幕。元仁宗延祐(1314-1320)年间,路村更名为圣惠镇,新建了学宫、三皇庙、谯楼、钟楼等;元顺帝至正二十九年(1356),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运使那海德俊改圣惠镇为凤凰城,运城至此建成。明朝建立后,凤凰城改名为运司城。经过明清两代不断扩建,运城由盐务专城成为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池神庙三大殿
历史名城 特色民居
新绛,古称绛州,乃是历史悠久的三晋名城之一。西周为荀,春秋时期属晋,战国时期属魏。秦汉属河东郡。南北朝时,北魏于柏壁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时改东雍为绛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迁至今县城处,改为绛郡。新绛唐代以来是重要的手工业产品集散地,又是民族戏曲和民间艺术之乡,地上地下文物丰富,隋唐古城格局保护完好,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各异,运城民居类型多样,依照建造地形,一般分为平原民居与山区民居两种类型。平原民居以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三合院为多;山区民居以窑洞院落为主,窑洞又分为接崖窑院和地窨院。
建国以来 城建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运城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城市公园、交通设施由少到多。特别是2000年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把壮大中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中心城市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向“功能完善”的重要转变,围绕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实施了一系列标志性工程。
运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七千年前就有人类群居而耕。作为全国唯一的盐务专城,汉武帝、汉章帝、唐太宗、清康熙等都曾驾临亲巡,包拯、欧阳修等重臣名宦也曾驻节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运城街市风貌日新月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区建设更是生机勃勃,如花似锦。
现今的运城市区面积扩大了近30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高层建筑、星级饭店、购物中心、公园广场、机场高铁……运城市实现了各县(市)一小时通达,乡镇联通了公路网。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运城逐步发展成为晋陕豫黄河三角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