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就地过年”的政策,拯救了多少不想回家过年的年轻人

2021,不一样的春运

每到往年这个时候,朋友圈的生态都是大型“加速包”募集现场。

春运的火车票有多么一票难求、游子们归心似箭的心情有多么强烈,他们在朋友圈就有多么努力:

然而相比之下,今年的朋友圈鸦雀无声。

为了响应国家“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倡导大家就地过年”的政策,很多“打工人”选择了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于是车票也成为了一种相对富裕的资源。

有趣的是,对待同一种政策,或者说同一个事实——国家呼吁就地过年,不同的人的反应是如此不同。

有“断肠人在天涯”派——

辛辛苦苦工作了一整年,盼星星盼月亮盼春节,就盼着过年这7天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

然而如今却要一个人在北上广的出租房,看着视频里家人们红红火火其乐融融,自己吃着超市的速冻水饺凄凄惨惨戚戚。

有“回也不改其乐,不回也不改其乐”派——

这类人像自由的蒲公英,此政策对他们来说影响甚微,“不就是过年嘛,在哪过不是过”——他们如是说。

回家,他们可以跟亲朋斗地主打麻将侃大山;不回,他们可以跟好友撸铁唱K狼人杀。他们的人生信条用大老师的一句歌词概括再贴切不过:

最后一派,是“速度七十迈,心情是自由自在”派——

他们虽然也有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小失落,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另外一种色彩的情感,那就是庆幸。

对于这类人来说,过年回家本来就是他们日程里的压力事件: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妈妈说你怎么还不结婚?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爸爸说让你考公务员你不听。

当团聚初期的热乎劲儿过了(通常维持1-3天),一场星球大战就开始酝酿了,它可以随时随地爆发,而且随便什么事情都能成为引战的理由。

于是国家政策正好给自己不回家过年的行为“背书”,“爸妈你们看,不是我不想回家,我这是舍小家为大家,响应国家政策呢!”

“团聚”的压力来源

为什么这个大家翘首以盼合家团聚的幸福时刻会给我们压力呢?

1.“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漂泊在外的游子,离开家乡时壮志凌云,希望并且相信自己去往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

然而世事不能尽遂人意。怕的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而是回来时无颜面对少年的自己。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把自我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理想自我是指个体自身的理想或者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的形象。

现实自我是指个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现实情况和实际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存在中的真实形象。

简单来说,理想自我就是我们最希望成为的那个人。现实自我就是我们现在是什么人。

罗杰斯认为,理想自我可以为我们不断超越自己提供动力。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越接近,个体就越感到幸福和满足(试想一下,当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就是我们现在的自己时,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呀!)。

电影《阿甘正传》

但是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个体就会感到沮丧和焦虑。试想一下,当你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和现在的你相去甚远,你就会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从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因此,当我们内心中对回家过年时自己“应该是一个什么样人”有一个标准,而自己却没有达到时,就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

当这些压力碰上饭桌上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就会呈几何倍数增长。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可能产生欧文·亚隆所说的存在主义愧疚——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愧疚,即自己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却没有成为。

2.生活习惯不兼容,就像火星撞地球

另外一种回家过年的压力,来自于和亲人同住后生活作息习惯差异导致的矛盾。

比如年轻人可能是夜猫子、早晨从中午开始;而父母习惯早睡早起,规律三餐。

除了作息,还有饮食方面的差异,父母饮食可能比较清淡,年轻人们偏爱炸鸡、烧烤等可以满足味蕾的食物,而这些食物在父母眼中只有两个字——垃圾。

某网友晒出的外卖订单:回家后怕父母发现只能偷偷摸摸点外卖

这种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差异导致的矛盾,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因为它无孔不入。

在生活中随时可能爆发,而且很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有时我们会由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牵扯出陈年旧账,导致矛盾的激化,最终甚至可能都忘了最初因为什么事情吵的架。

(电影《一切都好》剧照)

你可以参考的心理学方法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处理这些回家过年的压力呢?

对于生活作息习惯差异产生的矛盾,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很多时候,我们的争吵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但其实争吵之前会有一些前兆,去观察争吵的规律很重要——

你们会因为什么事情吵架?

吵架之前发生了什么?

什么是吵架的导火索?

发现了吵架的模式和规律,下一次就能在“战争”爆发之前的那一步有所警觉,而不是在无意识当中任由情绪牵着我们走。

电影《囧妈》

如果你是因为对自己不够满意而不想回家过年,那么你要调整的,并非在于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

因为对自己不满意这件事,很有可能辐射到了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并非体现在不想回家过年这一件事情上。

(电视剧《大过年》截图)

你可以静下心来反观自己,你是否有一个“理想自我”的魔咒?

如果有,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你有没有因为它而忽视了自己当下的闪光点和微小却实在的进步?

去平衡自己心中所谓的“追求卓越”和“知足常乐”,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参考文献:

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