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四种习惯的人,更容易走上坡路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这四种习惯的人,更容易走上坡路。
1
做事不拖延,生活会焕然一新。
做事最怕一个“拖”字。
今日事,就该做到今日毕。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小事拖成大事,好事拖成坏事,易事拖成难事。
到头来只落得个一无所获、一事无成。
许多人都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浑浑噩噩,嘴里喊着要早点行动,身体却很诚实地继续拖拉。
明明下决心要早睡早起,一不小心就刷手机刷到夜里两点,第二天早上起来依然手忙脚乱;早上决定要在下班前写完方案,结果写了两句又忍不住刷起了朋友圈,到下班时方案才开了个头……
一时的拖延看似无害,长期的拖延却会悄悄把你拖入深渊。
看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马路上,有一只青蛙在悠哉悠哉地晒太阳,田里的同伴很着急,就提醒它说:“不要在那里啦,车来车往的实在太危险了,你快回到田里来吧。”
那只青蛙听到后不以为然,它嗤笑一声,说:“你急什么,这不是好好的吗,我过一会回去也不迟。”
夜幕降临,那只青蛙仍然没有回来。
田里的青蛙不放心,便出来看看,这时才发现,晒太阳的青蛙早已经不知什么时候就被车轧死了。
这只青蛙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缩影?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刻意地选择将事情延后,觉得有些事情并不重要,直到危机好像一下子全都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来不及应付,这才追悔莫及。
塞缪尔·约翰逊说:“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拖延看似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实际上,它不仅会引发严重的外在后果,也会产生内在的痛苦。
也许最初你会从中感受到幻觉般的轻松与快乐,但当后果来临的那一刻,你所感受到的任何一点快乐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负疚、担忧和伤害。
有时候拉开人和人之间差距的,不是出身,不是颜值,不是智商,而是你有没有行动力,也就是说,你是不是让拖延占据了你的生活。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是觉得这件事跟自己关系不大,做了没好处,不做也没损失。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比别人多做一些事、比别人做事更快更好,本身就是拉开自己与别人差距的最好方式。要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就得平时比别人多走几步路。多做点事,其实并不吃亏。
美的总裁方洪波,刚进入美的时,也和很多同事一样过着普通上班族的生活。
一次,老板何享健让大家去12个城市做市场调研。
很多同事认为这份工作又苦又累,就找各种理由拖着迟迟不肯动身,直到最后几天才出发。 只有方洪波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就开始准备了。
最后,他也是唯一一个把12个城市全跑完的员工。
有同事笑他傻,说这种活儿大家都是能拖就拖,反正老板也不是很关注这些。
但方洪波却坚决地表示,做事不拖延,是对公司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何享健知道后,对方洪波的做事态度非常满意,觉得他办事让人放心,渐渐地开始对他委以重任。
从前写作时,总是因为对自己的作品期许很高,苦思半天却无法动笔。但后来我发现,只要能够逼迫自己动手写,先不管文字好不好,开始了这个行为,身体就会逐渐适应,心情也会逐渐进入状况。所以我现在会在写一篇文章前乱写一通,并告诉自己:我现在写的第一句根本不是文章的第一句,只是在热身而已,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动起来再说。
只要先有一些动作,让自己朝着目标动起来,就是最好的第一步。
其次,把大的任务切成小块。
要盖好一栋房子,先从一块一块砖头垒起来。
拖延,往往因为我们虽然设定了目标,但缺乏计划好的行动。
面对一件复杂、重大的事情,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把一个大任务切成小块,规划后再去执行,是很有效的技巧。
当你设定好一个计划,并按照这个计划设置每一个工作小目标,则能大大提升你完成整个计划的可能性。
即便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进展并不顺利,甚至遭遇磕磕碰碰,也一定要坚持下去。
毕竟只有迈出一小步,才能实现一大步。
不要让拖延成为你的绊脚石,不要让拖延遮掩了你本来的光芒。当你戒掉了拖延,你的生活也会焕然一新。
2
厚积薄发,才能有所成就。
在这个世上,所有珍贵的事物都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唯有默默耕耘,积聚能量,方能等到花开之时的灿烂。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有的只是厚积薄发。
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唯有默默耕耘,积蓄力量,才能迎来更好的人生。
电影《中国机长》中,袁泉饰演一名乘务员,把面对危难时尽管内心恐惧,但依然临危不乱的心理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自然流露出的精湛演技折服了屏幕前的所有人。
这一切,离不开她厚积薄发的演艺之路。
当年袁泉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走向光鲜亮丽的大荧幕,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条更难也更寂寞的路——演话剧。
当同期的同学聚集在灯光底下,她却一直淡定从容,不慌不忙的走着自己的话剧之路,并且一演就是十几年。
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才换来最后的惊艳光芒。
成为了黄渤口中的:“这个时代最好的女演员之一。”
在这个快时代,当大家都在一路狂奔,往前追逐名利的时候,你要敢于厚积薄发。
不要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不要着急一时落后,不要惧怕慢带来的不安全感。
因为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一时的落后是为了更好地向前,慢慢走,才能走得远。
正如作家麦加曾说:“很多事情慢比快更需要技术,更需要花功夫,更考验一个人整体的能力。”
真正厉害的人,都有着慢的技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慢慢地积聚能量,才换来最后的逆风翻盘。
等待时机,姜子牙垂钓,调来名垂千古。
在那个战火纷飞,能人异士辈出的时代,姜子牙没有急匆匆地跑去向各诸侯推销自己,而是隐居于林,审时度势,研究治国之策。
已逾古稀,他才出现在众人眼中,手执没有钓钩的鱼竿,凭借才能钓到了姬发这条大鱼,这一钓的风情,让后世多少人羡慕。
勾践卧薪尝胆,苦楚三年,厚积薄发,三千越甲可吞吴。
刘备在宿敌曹操手下装傻生活多载,厚积薄发,他携兄弟开创三国鼎立局面。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
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
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古人说:功不唐捐。
意思是说:人生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但是任何事都有一个过程,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这个过程无比煎熬,但是只要熬过来,前方就是坦途一片。
曾国藩早年愚笨,背书慢,写文章差。
但是他却不肯放弃,多读多背,一句不懂,就不肯背下一句。
四书五经滚瓜烂熟,课本知识不留死角,基础反而比别人扎实。
他二十四岁中秀才,全县倒数第二,但是开窍之后,突飞猛进,几年之内就中了举人、进士。
完成了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达成的目标。
这就是竹子定律,守的云开见月明,把基础打好,才能最终获得质变,有所成就。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生所有的开挂,都只不过是厚积薄发。
3
保持专注,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更专业。
曾国藩说:“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无论做什么事,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保持专注。
读书时就专心读书,玩耍时便纵情玩耍。
成功者,往往是在一个领域深挖,并坚持走到最后。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读大学的时候退学,他发现大学的英文书法很好,就去听英文书法的课。
他说英文书法的课对他日后创建苹果电脑公司有巨大的帮助——他发现电脑用来做排版没有一点艺术性可言,所以他把苹果电脑一出来就定位在艺术家专用的排版服务。
而且他把大学里学习的书法艺术利用到了苹果电脑排版软件中,他第一个发明了人机交换图形操作界面,这一灵感完全来自于他读大学时对书法的爱好。
曾看过一个故事。
有两位探险家同时瞄准南极点这个处女地。他们分别是挪威的阿蒙森和俄罗斯的斯科特。他们同时分两路出发,竞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荣誉。
在途中,阿蒙森一直坚持持续推进的原则,好天气不会走太远,以免筋疲力尽,恶劣天气,不会停,保持进度,他的探险队,每日的行程控制在15-20英里。
另一队则完全相反,天气好时,全力以赴,天气不好,躲在帐篷里抱怨鬼天气。
后来,阿蒙森成功讲挪威国旗插在了南极点,而科斯特探险队的5名成员在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在严酷的南极雪地上探险,抱着侥幸心理,期待好天气,根本没有生存的可能。只有在失控的环境中,保持自制力,专注于自己的计划,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他们的秘笈是专注。
曾看过一位古钟表修复师的故事。
李师傅的专长是修复文物钟表,他曾遇到过一件非常棘手的任务:修复“变魔术人钟”。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文物,它的内部结构有如迷宫一般复杂;而且仅此一件,许多零件只能修不能换;甚至有的微小的部件只有一毫米长。
这项不可思议的工作在李师傅的专注下,顺利完成了,整整耗时一年。
李师傅十八岁入行,从事钟表文物修复工作三十多年。
有人问如何才能三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一件事,李师傅是这样回答的:干的时间长了,慢慢就练出来了;要是真坐不住那你就得改行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得喜欢它,喜欢才能长久专注。
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专家。
他用自己的专注,成为了时间的修复师。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专业。
李小龙曾说:“我不怕练一万种招式的人,只怕一种招式练一万遍的人。”
成事不在于多,而在于专注。
专注,就是具有匠人精神,不仅一心一意专注于当下,而且长期盯着一件事来做,一直把事情做到极致。
4
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方得始终。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很多人做事,大都有个良好的开端。
但很少有人,能把事情坚持做到最后。
等三分钟的热度一过,也就没了下文。
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多数人都倒在了终点之前。
每当你开始懈怠时,提醒自己不轻言放弃。
多一分坚持,就少一分遗憾。
上天从不会无缘无故赠与人东西,那些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持续坚持。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钱钟书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才富五车,精通八国语言,经史子集随手拈来。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钱钟书这些所谓天才的背后,其实更多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手不释卷的苦功。
钱钟书大学同窗许振德曾这样描述:
在校时,他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
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同学们玩耍的时间,他总是泡在图书馆中,静心治学,日日如此。
钱钟书读书必做笔记,家里的铁箱、木箱、纸箱、麻袋,甚至连枕套里,都塞着他的笔记。178本,还有一些零散的单页笔记,共34000多页。
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都是他一条一条摘录,日积月累的心血所成。
哪有什么所谓的天才,不过是一日一日,近乎固执地努力,一寸一寸,从不止息的耕耘,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刻。
屠呦呦发明青蒿素,85岁获诺贝尔奖。
盛名背后,是在实验室重复试验,重复失败的寂寞。
是长达几十年默默无闻的钻研。
导演李安在获得奥斯卡小金人之前,曾在家里当了六年“煮夫”,家庭全靠妻子的收入维持。
李安在家一边改剧本,一边带孩子做饭,默默承受着内心的挣扎和外界的质疑。
古来圣贤皆寂寞,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
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的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只有自己知道。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
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便只是一堆空架子,毫无意义。
这个世界没有哪条路是容易走的,也没有一种成功是有捷径的。
成功不过是在紧要处多一份坚持,失败往往是在关键时刻少了那份坚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