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水经注》卷十一滱水流域新考(唐县段)
《水经注》卷十一滱水流域新考(唐县段)
东南过广昌县南,
广昌县故城,疑与今涞源县城东北之曲村遗址有关。按卷十二巨马河条注文:“有二源,俱发涞山。东迳广昌县故城南”的方位描述,则涞源曲村一带的战国遗址恰当其位。曲村遗址位于甲村乡曲村南,面积约16万平方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遗物有战国时期的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罐、盆等[1]。杨守敬认为在广昌县(今涞源县)北。(守敬按:汉县属代郡,後汉属中山国,魏因,晋复属代郡,後魏废。在今广昌县北。)
滱水东迳嘉牙川,有一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迳嘉牙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广昌县界。
南来之水,疑与今唐河支流西河有关。
嘉牙亭,疑与今涞源县南城子战国城址有关[2]。
滱水又东迳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焉。关水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关注滱。
倒马关,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最初为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滱水南山上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迳,鲜不徘徊忘返矣。
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
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虹盘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
大岭水,即出小石沟门、南上沟、教场东北流注入蔲水倒马关处之支流(今已干涸)
“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中的“飞陆”王东在《<水经注>“飞陆"考辨》一文中疑为“飞陛”之误[3]。他认为:
从“飞陛”的使用义项来看,“飞陛”,义为“凌空直上的阁道阶梯”。三国魏曹植《七启》:“华阁缘云,飞陛凌虚,俯眺流星,仰观八隅,升龙攀而不逮,眇天际而高居。”赵幼文校注:“飞陛,谓阁道阶除,凌空直上,不在于地,故称日飞陛。”本文姑从王氏所论,按“飞陛陵山”。
图表 1大岭水等注入滱水处
滱水又屈而东合两岭溪水,水出恒山北阜,东北流历两岭间,北岭虽层陵云举,犹不若南峦峭秀,自水南步远峯,石隥逶迤,沿途九曲,历睇诸山,咸为劣矣,抑亦羊肠、邛崃之类者也。齐、宋通和,路出其间。其水东北流,注于滱水。
恒山,按《元和郡县志》: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常水所出。《周官职方氏》“并州山镇曰恒山”,是为北岳。汉以避文帝讳,改曰常山。至周武帝平齐,复名恒山[4]。
两岭溪水:按注文“齐、宋通和,路出其间”疑今S241省道与之有关,而流域内的岭北村亦进一步佐证了注文中的峭秀“南峦”。
又东,左合悬水,水出山原岫盘谷,轻湍浚下,分石飞悬,一匹有馀,直灌山际,白波奋流,自成潭渚。其水东南流,扬湍注于滱。
悬水,今称清水河,俗名北岭子沟。该水源于涞源县白石山南麓,历涞源银坊,过玉皇沟入唐县,历周家堡等村,在花塔村西南入唐河。
图表 2两岭溪水、悬水、大岭水等鸟瞰图
滱水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关尉治北平而画塞于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土所极也。
鸿上关,按:《九州岛要记》云:“中山有鸿山关者。昔项羽于此关见群鸿,乃誓众曰:‘我当南面,而中其一。’引满射之,莫有中者,乃折弓投地而去。时知项羽终不能济。鸿郎城:《九州岛要记》云:“鸿城,俗号为鸿郎城,即帝尧时丹朱所居”此城是也[5]。
综合考量鸿城,即今北洪城城址,该城址位于唐县葛公乡北洪城村北,建在依山临水的山间高台地上,西临唐河,东、北为山岗,面积约42万平方米。城址略近方形,南北长约700、东西宽约600米。西城墙残长约430米,东城墙残长约380米。墙基宽约20米,顶宽约5米,残高3-15米。城墙夯筑,夯层0.314 ~0.32米。城址破坏严重,城内散布有夹砂和泥质灰陶罐、豆、夹砂红陶釜[6]等。值得注意的是鸿城是扼控太行山通往河北平原的要塞之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望都县,按《元和郡县志》:本汉旧县,属中山国。以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望都为名。据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战国赵三孔布有‘王夸’布,解读为‘望诸’,又称‘望都’、‘庆都’,均为同一地名之音转。《汉志》中山国属县望都,战国时此地先属中山国,后属赵。。……从此币文和文献看,赵置望都县,西汉沿置,推之秦也设置此县,其故址地望在今河北省望都县西北三十里[7]”
滱水于是,左纳鸿上水,水出西北近溪,东南流注于滱水也。
鸿上水,按保定地方志网:鸿上水即青虚山(一名葛洪山)之行(南)唐沟、西胜沟的涧溪水;但若此则与注文“滱水于是,左纳鸿上水”方位不合且流向为西南与“东南流注于滱水”不符。故本文姑且存疑。
图表 3鸿上水的对比校验
又东过唐县南,
滱水又东迳左人城南,应劭曰: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
左人城:按注文“滱水又东迳左人城南”及下文雹水“西流历左人亭注滱水”;结合考古综合考量,左人城应即今唐县雹水村南之西城子遗址[8]。
549
县有雹水,亦或谓之为唐水也。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记》所云望都县有委粟关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以城中有唐水,因复谓之为广唐城也。《中山记》以为中人城,又以为鼓聚,殊为乖谬矣。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中山郡治。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东二十里有故中人城。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姑城,本无中人之传,璠或以为中人,所未详也。《中山记》所言中人者,城东去望都故城十馀里,二十里则减,但苦其不东,观夫异说,咸为爽矣。今此城于卢奴城北如西六十里。
城之西北,泉源所导,西迳郎山北,郎、唐音读近,寔兼唐水之传。西流历左人亭注滱水。
雹水,“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之雹水今称逆流河,因从东向西流,故又俗称倒流河。发源于唐县城北东杨庄西偏北粟山(中山城)东部,流经北城子村东,北店头村南,向西北经南张各庄村,至明伏村南入唐河。
郎山,疑与今狼山有关。
中山城,按上述注文雹水(逆流河)、相关地貌结合考古综合考量即今唐县北城子古城遗址[9]。
中人城,不少学者按“《中山记》所言中人者,城东去望都故城十馀里”认为中人城即注文所谓之中人亭。位于今望都县都亭村一带,但路洪昌、李晓明在《中山早期地域和中人、中山其名》一文中通过钩沉《史记》、《左传》、《后汉书》等相关典籍后分析指出:“中山与中人, 在战国时本来分别是国名和城邑名.......人们以中人城曾为战国中山国都城, 汉初为中山郡治, 故将其称为中山故城[10]”
而鉴于都亭一带未有相关中人古城址,本文暂从路氏等所论。
卢奴城,治即今定州市。
马溺山今称嘉山,马溺水今杏树村北河道,是发源于曲阳西北马溺山(嘉山)的溺水河
图表 4两条雹水
滱水又东,左会一水,水出中山城北郎阜下,亦谓之唐水也。然于城非在西,俗又名之为雹水,又兼二名焉。西南流入滱,竝所未详,盖传疑耳。
郎阜:疑即今郎山,结合Googleearth考量,注文“水出中山城北郎阜下”疑有误当更正为“水出左人城北郎阜下”
滱水又东,恒水从西来注之。自下滱水兼纳恒川之通称焉。即《禹贡》所谓恒、卫既从也。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迳伏亭。《晋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二关势接,疑斯城即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马溺水又东流注于滱。
恒水,即今通天河,发源于大茂山(古恒山)东麓,历经岳岭口(今称大岭口)、北岳行宫、石门、担(旦)里、和家庄、军城镇、娘子神,在贤(献)表,从柏岩山西入曲阳界,经灵山镇国际友人何明清故居宋家庄、定窑遗址、聚龙洞,从横河口出曲阳。在十八渡入唐县,与三会河(长星沟)会合,至东庄(张)湾入唐河;恒水河谷为古代重要的孔道。
图表 5恒水鸟瞰
滱水又东迳中人亭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率师侵鲜虞及中人,大获而归者也。
中人亭,路洪昌、李晓明在《中山早期地域和中人、中山其名》一文中指出:
“《水经注》始将中山、中人区分为二城, 然而隋、唐、宋诸代志书并未信从此说。直到清末民国初期,《唐县志》、《袭辅通志》、《河北通志稿》重操此说, 并指出中人亭在今唐县城西南六里的都亭”。今检索相关文普资料未发现都亭村附近有城址遗存而都亭距离北城子城址(中人城)不过6公里,故结合注文滱水 “东迳中人亭南”考量,中人亭仍指上文所谓之中人城(郦注又称之为中山故城)即北城子古城。此城址规模颇大占地面积约120万平米左右。(2013 河北文物局)
滱水又东迳京丘北,世谓之京陵,南对汉中山顷王陵,滱水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坎下有泉源积水,亦曰泉上岸。滱水又东迳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竝列者是。滱水又东迳乐羊城北,《史记》称,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故城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名。
乐羊城,今人通传为东建阳村处。
滱水又东迳唐县故城南,此二城俱在滱水之阳,故曰滱水迳其南。城西又有一水,导源县之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谓之为唐水也。东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荷被水,嬉游多萃其上,信为胜处也。其水南入小沟,下注滱水,自上历下,通禅唐川之兼称焉。
唐县故城,按《一统志》及相关考古依据综合考量即今唐县固城村[11]。
上述注文所谓唐川“下注滱水”的相关河道,因地处河流冲积平原摆动幅度很大,河道之剧烈变迁亦给相关地望的判定带来较大麻烦。故此段河道不明。
从Google earth 审视,注文中“小沟、唐川”等似与今大运河河道部分重叠。
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于此城取中人乡,则四十也。唐水在西北入滱,与应符合。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
阚駰《十三州志》曰:中山治卢奴,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駰所说北则非也。
卢奴,即今定州市。
注文中“阚駰《十三州志》曰:中山治卢奴,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但郦道元认为“駰所说北则非也”。但经Google earth 测量唐县固城村与定州市距离约34公里,约合79北魏里,与阚駰所谓“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基本吻合,而注文“駰所说北则非也”当系郦氏误判。
《史记》曰:帝喾氏没,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俗名望都故城则八十许里,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山,即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絶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
《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又无山以应之,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记》之说为失。又即俗说以唐城为望都城者,自北无城以拟之,假复有之,途程纡远,山河之状全乖,古证传为疎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东北流迳豆山,下合苏水,乱流转注东入滱,是岂唐水乎?所未详也。
又于是城之南如东十馀里,有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或望都之故城也。县在唐南,皇甫谧曰:相去五十里。稽诸城地,犹十五里,盖书误耳。
此城之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
高昌县城,是尧帝之母庆都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该镇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县城东北,距县城6千米,与望都顺平两县相邻。据台湾版白话《史记》(秦始皇本纪六注)称,上古此地因近孤山得名孤邑。后因尧母庆都曾居,得名庆都邑,曾是望都县第一治所。北魏主拓跋珪曾将此地建成北魏中山国行台,并兼有移民转运站功能。后世取名高昌。《魏书》所载唐县有“高昌城”之说即源于此。后世陆续围绕高昌形成诸多聚落,均以高昌为名,有北高昌、南高昌、东高昌、高昌屯、高昌店、高昌庄等6个村[12];
检索相关文普资料附近未现城址,但却在高昌村西北却又颇具规模的战汉墓群[13],故此推断高昌城亦在佐近。(2013 河北文物局)
《帝王世纪》曰:尧母庆都所居,故县目曰望都。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也。唐亦中山城也,为武公之国,周同姓。周之衰也,国有赤狄之难,齐桓霸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戎狄,筑城以固之。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馀曰:今之诸侯,孰先亡乎?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所以异禽兽也。今中山淫昬康乐,逞欲无度,其先亡矣。后二年果灭。魏文侯以封太子击也,汉高祖立中山郡,景帝三年为王国,王莽之常山也。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兴三年,改曰定州,治水南卢奴县之故城。昔耿伯昭归世祖于此处也。
按注文“此城之东,有山孤峙.... 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考量,郦氏所谓之尧母庆都山疑为今唐县高昌镇东的一座独立小山,惜呼毁于凿山开石,惟余二坑。
今当地以高昌镇西北联袂之山峰为庆都山,似不合注文“世以山不连陵”的描述,因为高昌村西北有颇具规模的战汉墓群接近此处山岭。
此外从注文“名之曰孤山”推析郦氏所谓的孤山显然是一处孤峙小山与今唐尧文化园区所处“连峰接势”之庆都山显然不合。
此外据逸泉轩主人考证:“所谓庆都山,就是现在在顺平县城通往唐县县城的公路旁,唐县高昌城东、望都郭村村北的“孤山”,当地人俗称“小孤山”。孤山面积0、1平方公里,海拔111、9米,因为四周皆是平原,无山脉相连,故名。因山体结构是“麻片岩”,石质尖脆,便于开采,近些年当地人过度开采石头,已经基本快炸平了。据本地老人们说,孤山上曾经有塔和庙 ,后因开山取石,今天庙、塔今已荡然无存[14]。
不过鉴于郦道元也是揣测(“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故真正的都山究竟何处,恐已是无法破解之谜团。
图表 6唐县高昌镇东孤山(郦道元疑为尧母庆都山)已被凿山采石毁为二坑,摘自逸泉轩《庆都山辩》
图表 7尧山、庆都山、孤(都)山鸟瞰
[1]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55页。
[2]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55页。
[3]王东:《<水经注>“飞陆"考辨》,《语文研究》,2011年,第4期,第9页
[4]《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
[5]《太平寰宇记》唐县条下
[6]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49页
[7]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页。
[8]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49页
[9]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49页
[10]路洪昌、李晓明:《中山早期地域和中人、中山其名》,《河北学刊》,1988年第1期,第75页。
[11]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49页
[12]摘自保定地方志网
[13]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55页
[14]逸泉轩主人:《庆都山辩》,《观鱼论史山房公众号》,2016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