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寒下热证
上寒下热之证
寒热错杂表现之一。一方面寒邪感于上,而见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热邪结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
简介
上寒下热,病证名。
寒热错杂表现之一。一方面寒邪感于上,而见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热邪结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
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如上有痰饮喘咳的寒证,下有小便淋沥疼痛的热证。
《灵枢·刺节真邪》:“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
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
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麻黄升麻汤与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均用于治疗上寒下热之证。但黄连汤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上寒下热,寒热分别明显,而麻黄升麻汤与乌梅丸所治之寒热错杂则难分上下。
麻黄升麻汤治疗正虚阳郁、虚实寒热混杂之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等证,其效于清上温下之中偏散;
乌梅丸治疗因脏寒蛔虫内扰,阴阳寒热错杂之肢厥腹痛,呕吐蛔虫,烦闷不安,时发时止等证,又可治疗久利,其效于滋阴泄热,温阳通降之中偏敛;黄连汤主治伤寒邪气传里,上下格拒,上焦胸中有热,中焦肠腑有寒之腹中痛,欲呕吐等证,其功于清上温中之效中而偏和;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伤寒失治误治,邪热内陷,寒热格拒,脾胃气机失常而致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利等证,其效于苦寒降泄,辛温通阳之中而偏降。
故四者主治疾病之病机虽皆为寒热错杂,但其病因、病位、证候各异,四方之功效亦各有所偏,故临证之时,当细审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