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胶东|芝罘男人崇拜“绅商”
芝罘男人(上)
芝罘男人成分复杂,与芝罘是个移民城市有关,但无论是老烟台,还是老移民,都在"绅商"文化的氛围中长大,体现着"绅商文化"的风采。
晚清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几乎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官商”,与"官商"相对的是"绅商",使得当时的芝罘商业发达,仅道光年间就有1000余家店铺,其中便有大量的"绅商",成了芝罘的经济基础。著名学者张景芬说,“开埠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此言不虚。
然而,当时的芝罘政权建设严重滞后,地方高度自治,开埠半个多世纪了,仍然是福山县的衙门派一个公安局来进行管理,当地诸多事项均由地方绅士主持。这个特点导致了当地绅士想去政治化而不可得,他们有了很大的话语权,因而在面对地方官员时不卑不亢。烟台1934年建市,派来的第一位首长召见商会会长澹台玉田时被拒绝,他甚为恼火,但出身寒微的澹台玉田却傲骨不减:"我是一品老百姓!中山先生讲天下为公,老百姓拥有天下,他要为地方上的事与我共谋,不该登门讨教吗?”无疑,在这些穿着长袍马褂的芝罘男人心中,“士农工商”的传统秩序已被颠覆,不再认为商是“四民之末”,即使是世家子弟,也要早早地去“住地方”(当商家学徒)1994版《只楚村志》记载,该村从商者占当时青年一半以上。
芝罘男人从商者众,其佼佼者就成为巨贾富商,他们远征京、津、沪,乃至“闯崴子(海参崴,今符拉底沃斯托克)”,很快成为当地商界的领军人物。当年的大连荒草一片,人称“青泥洼”,芝罘男人成群结队地来这里开拓,历任商会会长均是芝罘男人。青岛开埠之初,也是一片盐滩,最繁华的中山路上,许多掌柜的都是芝罘男人,他们都是烟台街上的老字号在青岛“抢滩”的分号主持人,让芝罘的商业经验在这里繁衍。至于在大上海落户的芝罘男人,更是被称为“上海客”,他们最初的角色只是烟台街上大商号的驻沪办事处主者,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才实现华丽转型。
经商的芝罘男人,是“大道鲁商”的主力军。他们把传统的五伦八德渗透进商业活动中,又得“风气之先”,融进了现代的商业理念,形成了鲁商的“大道”——诸如"以诚为本”、“童叟无欺”、“薄利多销”等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芝罘商界推崇的是“和气生财”,人们似乎忌讳了这个“发”字,即使新春祝福,互相抱拳,也避免这个字,怕有“暴发户”的嫌疑。他们老老实实做买卖,“聚”财而不“发”财。
然而,他们共谋大事,商会几乎是地方的“主心骨”。芝罘一地,事无巨细,都得他们“拿章程”。慈善、赈灾、教育,甚至警察的“开饷”(发工资)也由商会筹款。当然,商会的董事们均是商界精英,他们热心社会公益,为此慷慨解囊,多有善举不说,还充分体现了芝罘男人的政治智慧。举例来说,任何一个新兴城市,都会面临人口迅速膨胀,大量劳动力涌入,无法处理粪便的困境,芝罘商会却首先倡议建立大粪场,让滞留城区的劳动力挑上粪桶,到住户家收集粪便,运往西沙旺的沙滩上晒成“大粪干”,作为肥料供应果园,因地制宜,绝对“双赢”。
“地方高度自治”为芝罘男人施展管理社会的才干提供了舞台,也造就了那个个时代的文化精英。
文章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