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请专业地对待你的学习
学习,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成年人大多是因需而学。学生的学习略有不同,有时候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学习内容的价值,只是为“完成学业(完成任务是也)”、赢得评价而学。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就是自己的职业。因此,学生要用对待职业的态度对待学习,应该“专业化”地研究学习规律、实践学习过程,争取学习的最高效率。
很多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看似非常“职业”,每天按时上下学,每节课都正襟危坐地听讲、记录,课后也认真完成作业,也按照老师的要求预习……
但就是有一点,一听就懂、一做不会、一考就完。
慢慢地自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再慢慢地,老师、同学、甚至家长也对他丧失信心……“看来,这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啊!”
作为一个不断学习、坚持思考、躬身实践36年的老教师,我从不相信“***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这样的说法,我坚信学习有规律。
你学不好,是因为你没有按照学习的固有规律去学,不喜欢钻研学习的“门道”,只是被动学习、表面化地模仿别人。套用一句时髦话,“你可能是进行了假的学习”。
学习是一门学问,“学习学”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是专门研究学习路径与学习规律的学科;“脑科学”则是探索学习本质与生理机制的学科;“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属于指导人们提高学习效率的学科。
你的学习够专业吗?
——什么?难道还要我先学这些专业学问再来搞学习吗?—— 我不是这意思。我是看到很多人只会看别人怎么学(外在表现),却不去深入思考学习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是怎么学习的?自己的学习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着急。
我的意思是,你作为一个学习的实践者,至少应该明白,学习是用脑的行为,不是简单体力活,应该经常动脑想“我的学习合理吗?”“我的学习过程有效吗?”,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过程,直到感觉到明显的效果。
学习,大致包括记忆、理解、实践操作(对于技能型知识)、知识运用与巩固等。
这里先拿记忆为例说明专业的学习过程与非专业(随大流、表面模仿式)学习的不同。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大家普遍认可的规律。
今天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这里只举机械记忆的实例,比如背诵一段外文材料。
专业的学习者一般是这么做的:
第一步:先整体上粗读一遍,了解其大意。
第二步:读第一句、尝试回忆、再读(确认回忆的完整性)、再尝试回忆一遍(巩固记忆效果),到自己认为已经记住为止;进入第二句,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记住它;把第一、第二句一起背诵、阅读(确认背诵效果);进入第三句……等背到最后一句时,其实第一句已经非常熟练、几乎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了。
第三步:把整段一起背诵、巩固。
第四步:默写全段,逐字逐句核对检查。
而不善于学习的人往往不去这样做。他只看到人家在那里读读背背写写画画,却不明就里,而只会模仿外在的过程。
殊不知,人家10分钟脑袋就已经发热了(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比简单的体力活累得多),对应的获得了相当的学习成果,而自己这里只有烦躁、愁苦、哀怨,几乎没什么收获。
关于记忆再说一笔者的实例。
我高考时政治学科是理科生必考的科目,里面包含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什么“对立统一”、“一分为二”、“量变质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之中等。
那时学制短,小学5年、初中高中各2年就毕业了。由于很小年纪没什么生活经验和阅历,理解唯物辩证法这些抽象理论很困难,很多论述题全靠死记硬背。
我偶然发现,晚上睡觉前背得的半生不熟的内容,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可以回忆得很完整。后来入师范、学习心理学才知道,这种早、晚记忆效果好的原因,是不自觉地防止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也就是我们提倡早、晚进行记忆型学习的科学原理。
限于篇幅,今天只举记忆一例。关于学习的其他环节、内容、要领,容我们今后慢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