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认清并维护好你的核心权益
本学年担任学部的教育顾问,最近连续遇到几起学生维权事件,“老教师遇到新问题”,虽未焦头烂额,却到了“日夜难安”的地步,内心里有些困扰。
(图片来自网络)
不由得想到,作为在校高中学生,你的核心权益是什么呢?
首先是学习权、发展权。
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在当下的学校里,你的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老师批评你,即使他说的话在你认为有点过分(你不适应),但你想过没有,那是他在帮你维护你的学习权呢?催你交作业,不管通过跟你父母沟通的方式是否合适,他在督促你遵守规则(约定),是否算是帮你维护你的发展权呢?
“那么多学生,他(老师)就看我一个不顺眼”。
也许这只是你的误判。或者,你的某一项缺点,的确在群体里算是比较突出的,被老师注意了而已。
你课堂上睡着了,被老师叫起来。“我的事,不用你管”。
请问,那么老师不管学生还管谁?管你,维护课堂秩序,督促每一位学生积极学习,那是他的职责哟。
* * *
救救孩子!
这是鲁迅早年的呐喊。先生深感旧的礼教制度对儿童一代权利的忽略,导致民族性格的日渐衰败,喊出这振聋发聩的口号。
几十年前,我国在延续千年的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属于弱势群体,服从于父母、服从于师长、服从于兄姊……。
凡事只讲服从,不鼓励个人思考与独立人格,结果培养的青年一代唯唯诺诺、裹足不前,遇事不是独立决断,而是先查黄历、再看前人怎么做、看现时的别人如何行事。
五四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激发了一代青年人觉醒。让大家意识到自由、平等的价值。促使我中华民族向新时代文明大踏步前进。
现在,在明面上,没有人还像过去一样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儿童只是成人的附庸了。尽管有些人骨子里还残存了些许这样的认识。
* * *
“未成年人保护法”,给了孩子们法律意义上的保护,但同时,连续实行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一些对儿童保护的曲解和误操作。
加之时代急剧变革对儿童世界的影响,使得当下我们的一些孩子,在社会关系处理方面缺少训练,凡事以我为中心,任性耍横的现象比较普遍。
自带电子设备进学校,不仅不加限制,而且是学校提倡,也许全国、全世界领先了吧!
可是,你管理好自己了吗?
上自习也带着手机,“准备随时查阅资料”,查着、查着来了一个信息,好奇心驱使去看信息,随后习惯性地拐到朋友圈去了,正疯狂饱览期间,老师走过来了……
“***也玩手机了,你咋不管?”
一个高中学生,都快到成年了,还在沿用幼儿园孩子的思维和处世方式。
别人不是你的标杆,先做好你自己吧!
看标杆,也得看那高的不是?
明知不对的事,全天下的人做,我也不做。
错了,就好好改正。那才是发展自己。辩解还有什么意义呢?
选课走班制度下,每天那众多的自习课啊!
你也许感觉不到,这些自由支配时间,是学校通过建立制度帮你从过去那老师们手里争取来、让你用以发展个性的。
这令很多别的学校的学生羡慕不已。可是你用好了吗?
你一边在跟老师辩论“听着音乐写作业,是我的独特而高效的学习方式”,一边却是单元测试成绩潦倒,甚至不能按时交出合格作业。说好的你的高效率呢?
为防止误判误记,我们设置了学生申诉制度。
可怕的是,作为学生,用判官一样的口气质问老师,合适吗?你想过老师的感受吗?他的心在痛,他在担忧你未来如何走得更远。
同学,你不是在跟敌人辩论,老师并不是你的冤家对头啊!
本学期,我的班里安排了几位韩国留学生,尽管由于语言和学科基础问题,他们的化学成绩不算太好,但是他们那对待老师、对待课堂毕恭毕敬的态度,却使我多少有些惊讶。虽然他们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他们的表现让我这当老师的心情愉悦、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而与此相反,那评教评学里各项均有且只有一星的评价,却时时刺激着我的内心——不为因此拉掉了我的均分,而是我在担心,我的这个学生(可判断是同一个学生所为)是何种心理?但愿他是理解错了调查问卷的含义,误认为一星是最高评价。呵呵。
* * *
其实,有些“权”不一定要维的。
一句不经意的话,说者本无心,听者却会意。于是心里放不下,几天里琢磨不停,闹得自己过不去。于是,朋友圈发狠、断交!结果对方还云里雾里、不知哪里的事。
人,总是要长大的,长大意味着什么?要学会适应纷繁复杂的世界,学会跟各色人等打交道,这意味着要形成容人之量。对鸡毛蒜皮都去计较,非要整出个里表来,有什么意思。
你那人生的大目标在哪里呀?
跟不懂事的人“无理争三分”相反的,便是成年人的“得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那既是一种修行,也是人长大了的标志。
* * *
说到维权,不由得说说舆论维权。
社会上的确有不少因迫不得已,开展舆论维权并获得成功的案例。但那是最后的办法了。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面对有些事,你经验少、阅历浅,看不到长远的、潜在的危害,更要慎重使用公共媒体。
凡事,要寻求一条最佳、最迅疾的解决途径。
作为未成年人的你是有监护人的,在家靠父母,在学校靠老师。
遇到事情自己难以判断、决策时,先找自己比较熟悉比较信任的老师帮忙想想办法再说。
朋友圈一发,倒是省事。殊不知,各类看客(用词不一定恰当)们的心理,你预判过吗?
须知覆水难收。
同样道理,传播不明就里的信息,最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也得在有充分预判的情况下才去操作。
不宜只根据自己的直觉行事。
更不要附加自己的情感倾向,添油加醋地扩散。
记得微信刚刚兴起的那些年,那大婶拖住外国人腿的视频,说法翻来覆去的,至今我都不明真相。
那些事件,就构成了大众使用网络媒体的鲜活教材。
* * *
最后声明,本文立意是好的,企图以老人之经验指导一下年轻人。所述事实并没有针对任何人,请我的学生们不要在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找我来维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