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天下最关键的手段,就是摆弄不平等条约
秦王横扫六合,并吞八荒,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可不仅仅是一句『顺应历史的发展』就能说明白的。统一虽是大势所趋,但你就能霸王硬上弓,上杆子追着六国打吗,六国难道就戳在那任你蹂躏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真要完成统一大业,万不可一刀切,上去就干,而是要在当时之大环境下,顺势而为、伺机而动,采取多种手段,步步为营,蚕食鲸吞。
故而,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之中秦国在对东方六国的征服行动上,前有远交近攻,后有连横纵约,间杂以威逼利诱,频用花招。极尽政治艺术之手段。
一
为什么不能直接开动统一大战?要知道,统一在当时不只是秦国明白,东边那六个也一样清楚。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可见,统一天下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之共识,统一之势也已十分明显。故而谁强谁弱,攻守之位, 亦已十分明晰。在这样的明面形势之下,秦国不得不面对两个现实问题。
第一,由于强弱有差、东西敌视,统一之变并不是对谁都好,毕竟统一是一个强国单方面消灭其他王国,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都是不利的。所以,东方诸侯在天下的变化中是消极的、反动的,而秦国是积极的、革命的。对峙上,东方是防御的,秦国是进攻的。
所以,鉴于六国拥有天然的反动潜质和抵抗心理,旦有轻急冒进,频频出击之举,就会在客观上将六国推到一起,使得六王抱团,而秦国就会处于被迫孤立的境地,届时必然引发东西方的全面大战,这对于秦国来说,是非常不可取的。
第二,统一是共识,意味着统一之认知,已经横跨东西方,在人民和统治阶级内部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面对统一之变,东方六国除了客观上被动抵抗外,其自身也会积极寻求自保。换句话说,在统一到来前,不论六国还是秦国都在想方设法压制对方,进一步的讲,即使秦国不想统一,六国也要消灭秦国。
且,在他们心里,谁想统一、谁大张旗鼓的搞统一活动,就是与其他国家为敌。若此,纵使秦国有百万雄师、战车万乘,也敌不过诸王皆反啊。此外,秦军哪一个兵的命也不是多余的,为了尽快统一,而让秦国军民因为任性丢失性命,最终身死国灭,遗臭万年,这更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在这种形势之下,秦国要想既不引发六国的全面反抗,又能得偿所愿,统一天下,就只有顺势而为,伺机而动,陪着六国一起装睡,一把土一把土的将对方掩埋。
二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统一之目的一旦被坐实,那么种种形势和利害关系就会立马凸显,秦人再想规避,就没有任何机会可以躲藏了,如若此,秦必亡。
故,秦国之统一志向,即使天下人尽皆知,他们也会稳如泰山,岿然不动,矢口不认。同时以称霸之雄心,外示与诸侯,以扰乱视听,麻痹敌对力量。
正所谓: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秦国在统一大战之前,稳重推进,集聚力量,进而形成对六国全面压倒的局面。
而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就需要在宏观和具体问题上做全盘谋划与详细推敲。宏观上,秦国想要称霸天下、统一中国,要么令所有诸侯称臣,要么将所有诸侯彻底消灭。战略态势上是以一敌六,行动要求上是前出关东,并吞东方。诸侯位置从北向南、从东向西,依次是赵燕、韩魏齐、楚。若从东向西,从北到南,依次是赵韩魏楚、赵燕齐楚。
具体上,秦国想要悄悄进村,闷声壮大,就需要一面对弱国小国蚕食鲸吞,一面对强国大国阳奉阴违。现实强弱对比上,秦、齐、楚、赵四大诸侯分散在四面八方。而韩、魏、燕三个国正好夹在四王中间。
加之秦国争霸天下之时,战国已经走到中后期,长跑比赛的前三名已经水落石出。所以,不论是宏观上谋求战略反攻,还是具体上谋求壮大自身。秦国要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节点,最终都要拿韩魏两国开刀。
前出关东、并吞东方,挡在秦国面前的是赵、韩、魏、楚,与赵楚两强全面为敌,就会遭受两国南北夹击。两线作战,亡国之始,不可取,且赵楚两国侵秦,韩魏必然助攻,韩魏赵楚联合攻秦,燕齐就会坐山观虎斗,谋取私利,于秦更不利。所以,横向来看,不可以对赵楚用兵。
蚕食鲸吞,壮大自己,要与赵楚相斗,那就是与虎谋皮,赢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输则诸侯瓜分秦国。更不可取。所以不论是前出关东还是对外扩张,刀尖要指向韩魏。从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后期秦国展开统一大战时,第一个灭掉的就是韩国。
用当时秦国的策略来说,就是连横合纵,远交近攻。东方诸侯想要合纵,必然是要六个合一,缺一个不可。可西方强国想要连横破纵,从西向东,从秦到齐,至少需要拿下一个就得逞了。
而拿下了弱小的韩魏或者其中一个,令其称臣或者割地,就可以让合纵缺一,不攻自破。同时又可以隔绝赵楚两座大山的联系,既丰厚秦国的力量,也减少了外界对秦国的压力。
再配合上远交近攻,天下归一,指日可待。用范雎的话就是: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
所以,终归到底,韩魏两国是秦国称霸与统一之战的必然选择和突破口,只要秦国把韩魏拉下水,久而久之,韩魏便可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赵楚也由于秦国事好而养尊处优,燕国不足为惧,齐国也难再有称雄之日。届时,王业可成。
三
大搞不平等条约,为称霸和统一做实质性推动。不平等条约这种手段,不是近代才有,也不只是西方的专利。它就是一种侵略方法,历史上旦有地缘冲突的时候,必然伴随着的不平等条约的出现。
前边所说秦国的远交近攻和连横合纵,实际上都是为了满足秦国实施不平等条约这一手段的要求,在具体层面上,推动秦国统一战略的前行。
与你交好,是为了使你放松抵抗。给你财物,是为了拉拢你并转换立场,这一切达成之后,再订立盟约。从表面上看,盟约的存在,让双方更加诚心恪守,行动上也都有了底线和规定,但深入的看,交好也罢,送财也罢,没有正当的起因,如何会有正义的结果。表面漂亮的盟约之下,必然藏着不平等,而盟约的存在,会由于不平等的本质,和双方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会令约定国弱势一方,越来越被动。
盟约之下,六国之中任何一个,便会与其他五国疏远,以至于发生合纵裂痕,进而敌对仇怨。而约定国弱势一方一旦发觉自己上当,就不得不坏约、背约。这样一来,在外交规则上,背约国不义,得不到五国的支援,又再树新敌。
而秦国就可以借机,用六国一贯玩的仁义道德来反将他们,『以礼制礼』。或自行出击,或联合他国,其结果就是,背约国要么彻底被消灭,要么对其他五国阳奉阴违,偷偷贿赂秦国,割地、割城池,送财、送资源。
这种手法,秦国屡试不爽。也因为如此,六国合纵,难之又难,他们会在抱薪救火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始皇帝在统一天下后,就曾令人传过一段话,话中把他如何利用盟约之手段取得江山解释的非常明白。
其言:『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现在再看始皇这一套说辞,真是极其诡诈。如果不去综合上述的秦国诸多政治手段,是很难理解秦国一统天下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