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天主教会与铁道游击队一段少为人知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天主教会与铁道游击队一段少为人知的故事
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鲁南地区的一支抗日武装,别称“飞虎队”。
历史上天主教会曾与铁道游击队有过一段少为人知的故事。
一,游击队第二任政委文立正曾就读于天主教辅仁大学
《铁道游击队》曾经火遍大江南北,游击队政委李正的生活原型就是文立正。文立正是著名抗日英雄,曾担任铁道游击队政委。
文立正原名文立征,衡阳市衡山县东湖镇天柱村人。文立正的父亲是黄埔军校分校的少将,而他的弟弟也是国军的高级干部。
1934年7月,文立正考入天主教会创办的北平辅仁大学,后来参加八路军,曾担任铁道游击队政委。
1945年,文立正在临城六区被叛徒告密遭到袭击,壮烈牺牲。
辅仁大学1925年由天主教本笃会于北京创办。1927年更名为辅仁大学,取《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辅仁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
抗战时期辅仁大学成为中国北方抗日大本营,一大批有抗日风骨的名师汇聚于此,爱国青年也纷纷慕名报考,文立正就是其中一个,就读期间他深受辅仁大学抗日爱国氛围的熏陶。
二,铁道游击队第六任政委郑惕负伤感染,天主教神父为其治疗获愈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亚洲战场上,日本军队一败再败,美军已经开始轰炸日本本土。由于美军已经切断了日本与东南亚之间的补给线,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高层计划用陆地运输来取代海洋运输。
在这个时候,临城日寇加强了对铁道游击队的围剿,时任铁道游击队政委的郑惕在一次战役中不幸受伤,其伤情严重,而且部分伤口已经感染。
由于日寇封锁,在当时的环境下的医疗状况非常艰难,临城的小辛庄村有个叫刘华清的天主教信徒,和游击队关系密切,他找到教堂德籍神父朱品荣寻求帮助,朱神父欣然接受,郑惕被秘密安排到天主教会创办的普爱诊所治疗伤口。
郑惕,生于1923年,山东临沂人,先后担任鲁南军区苏鲁支队营特派员、武工队队长, 1944年,上级派他到铁道游击队,那是他才22岁。德国神父利用和日本的同盟关系作掩护,郑惕伤情得以治疗并安全出院。
1995年,郑惕回到临城,还曾到临城天主教堂寻找朱品荣神父,但是朱品荣神早在刚解放的时候就被驱逐出境回国了。
三,德国年轻神父为八路军搞到望远镜、药品和手术器械
抗日战争时期说起铁道游击队,临城有一个地方绕不过去,那就是天主教堂。枣庄市薛城区原名临城,临城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891年。
临城天主教堂创建的普爱诊所大门
临城天主教堂当时看到战争时期给百姓带来的创伤,创建了当时鲁南地区第一所西医诊所——普爱诊所,为那里缺医少药的底层群众带来确确实实的帮助。
修女楼
当时,诊所里的医生是德国修女,护士则是临城天主教堂里的修女。普爱诊所运用现代医疗手法为附近村庄的民众治病,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1942年,是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日军“扫荡”频繁,解放区物资奇缺,山东部队干部组成武装工作队,化整为零到地方工作,郑惕在做敌工工作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德国神父,这位神父为抗日根据地搞来了望远镜、药品和手术设备。
日军侵占临城,实行“三光”政策,百姓流离失所,天主堂神父朱品荣本着天主教会爱人理念,在艰苦的环境下成立难民所,让那些流浪儿童和无家可归的人有一个庇护之地,从而使临城未及逃难之民众躲过一次战祸,战争时期,共救助难民两千余人。现在这座百年前的教堂早已物是人非,这里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已经少为人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