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序》技法解析
楷书的笔法历来被认为是各体书中最为丰富的、最具法度的,如“永”字八法。因为几乎每一笔都讲究起承转合,都要体现抑扬顿挫。就折笔来说就有内搌与外拓之别,所以楷书用笔的丰富性,似乎是无以复加的了。
行书为适应快速书写,在用笔的丰富性上自然要加以削弱,主要是以转笔代折笔。而王羲之晚年的改体在体现行书用笔的同时,丰富了其用笔的内涵,这在他的《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重侧势。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云:“王羲之书《兰亭》用蚕茧纸、鼠须笔,道媚劲健,绝代更无。”可见是一种弹性极好的笔,属硬毫。用笔中锋的概念,似乎形成于唐宋之后,因那时用笔趋软,执笔较正,之前无用笔中侧之说 ,只讲顺逆、藏露。这是因为晋人斜执笔、重运腕、硬毫侧锋取势。在运笔使转过程中,自然会有一种中侧的变化。因为晋人笔力强劲,不存在点画软弱之病。
正如羲之《书论》所云:“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对晋人而言,用笔八面出锋不单指行笔的方向,也包括了对笔毫各个面的运用。后来方笔与圆笔之争,也是因为不明白晋唐用笔的特点而产生的。侧势用笔有刷掠的意味,使点画产生振动感,显得生动而有姿态,也使笔力得以充分地体现。因为若用硬毫正锋写字,那是很难有变化可言,也是难以成字的。重侧势也使行书的起笔丰富而生动。
其次,用笔牵引并多用翻笔。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出现点画的牵引是很自然的。牵引使点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微妙多变。《兰亭序》点画的牵引既复杂多变又出以自然,这在其后的书法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用羲之自己的话说就是:“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用笔赋》)当然,单有牵引还不能极其变化,同时还需增加用笔的翻转。
这就是唐虞世南《笔髓论》中所说的:“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这种旋毫翻转使笔锋能不断凝聚在一起,使笔力得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