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屡试屡效方:肝炎方5首】

1、肝炎——舒肝化癥汤(周信有方)

【组成】 柴胡9g,茵陈20g,板蓝根15g,当归9g,丹参20g,莪术9g,党参9g,炒白术9g,黄芪20g,女贞子20g,五味子15g,茯苓9g。

【用法】 水煎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服3丸。

【功效主治】 用治乙型肝炎。

【方解】 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贞子、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可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方配伍,具有全面兼顾,综合运用和整体调节的作用。

【加减】 在随证加减方面,有湿热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g,以利于清利湿热退黄,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退黄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如偏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等,以温补肾阳;偏阴虚,酌加生地、枸杞子等,以滋补肾阴。根据我长期的临床经验,治疗乙型肝炎,如果单纯从病原学观点,选用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苦寒药组方治疗,往往效果不够理想。根据辨证,重用扶正培本,补益肝、脾、肾之品,无论证候表现、肝功化验和免疫指标,一般都得到相应改善。这说明扶正补虚药,可调控机体免疫机制,改善肝细胞功能,促进蛋白合成,在治疗上是降浊和提高血清蛋白的关键。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疗原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体会】 根据乙型肝炎是湿热、虚、瘀等综合因素而形成,湿热、虚、瘀的病理变化贯彻于疾病的全过程,构成乙型肝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特点,在确定治疗原则和遣方用药时必须清解、补虚、祛瘀等三种方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在此基础上,再按证型的不同,各有侧重、灵活掌握。在治疗上,任何仅用一方一法,都必然会带来某种局限性,影响治疗效果。根据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我确定了一基本处方,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再按证型的不同,随证加减。

【方源】 《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

2、肝炎——茵陈消黄汤(薛泱洪方)

【组成】 茵陈30~60g,栀子10~20g,大黄6~20g,虎杖15~30g,败酱草15~30,丹参30g,赤芍30~60g,茜草10~20g,云茯苓15~30g,山楂15~30g,白茅根30g,甘草6g。

出咖啡色样液体100~200ml,后出现柏油样便2次,每次50~100ml。中医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面部可见蛛丝血缕,手部可见赤痕,脘腹胀满,腹部可见痞块,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口苦口臭,小便黄,柏油样便,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分类:WBC 7.9×109/L,N 78%,L 22%。大便隐血(+++)。肝功能:TBIL 1 379μmol/L、DBIL 1 248μmol/L、ALT 482U/L、AST 395U/L、ALP 142U/L、T 69g/L、A 32g/L、G 36g/L。PTA:38%。乙肝系列:HBsAg阳性、抗HBc阳性,抗HAVIgM阴性,抗HCV阴性,抗HDV阴性,戊肝抗体阴性。中医诊断:黄疸,积聚,呕血、便血。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症型。中医辨证:湿热蕴结,肝胆瘀热,伤及脉络,迫血妄行。入院后给以常规保肝疗法以及抗感染,输血及血浆,白蛋白等支持疗法。薛泱洪主任医师认为,证候虽繁杂,但仍符合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湿热毒瘀”这一基本病机。但由于湿郁化热,热毒炽盛,伤及脉络,迫血妄行。故用茵陈消黄汤加代赭石15g,藕节、侧柏叶、地榆、阿胶各10g,清热凉血,收敛止血,镇逆止呕,频服。治疗1周后,黄疸无明显加深,腹胀减轻,大便黄色、成形,隐血试验(-),去清血凉血,收敛止血之品。2周后一般情况进一步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4周后舌苔由黄厚腻苔转为薄白苔,舌质淡胖。湿邪缠绵,损伤脾阳。继用茵陈消黄汤加减,将茵陈、栀子、大黄、赤芍减量,加用五苓散加干姜。继服4周后症状进一步改善,腹水已完全消退,黄疸明显消退。治疗12周后复查肝功能,肝功能:总胆红素(ST-BiL)16μmol/L、结合胆红素(SD-BiL)9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8U/L、总蛋白(TP)72g/L、白蛋白(A)37g/L、球蛋白(G)35g/L。碱性磷酸酶(ALP)109U/L。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出院。

【方源】 《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第6辑》

3、乙肝——犀泽汤(颜德馨方)

【组成】 广犀角(代)(锉末吞服)3g,泽兰15g,四川金钱草30g,土茯苓30g,矮地茶30g,败酱草15g,苍术9g。

【用法】 1日1剂。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用于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患者常有面色晦黄,巩膜混浊,神萎乏力,烦躁易怒,口苦而黏,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泛恶,胁肋胀痛或刺痛,小溲黄赤,脉弦数或濡数,舌红有紫斑、苔黄白而腻等症状。

【方解】 方以广犀角、泽兰入血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君;臣以土茯苓、金钱草、平地木以疏肝清热,利尿化湿;败酱草凉血活血为佐;六药皆归肝脾等经,故无须赘加引经药为使。诸药配伍,共奏清热毒,消瘀血,利湿浊之功效。

【验案】 徐某,女,26岁。患急性乙型肝炎4个月,SGPT持续升高,经住院综合治疗效果不显,出院时ALT仍高达200U,HBsAg(+)。症见胁痛,烦热,便秘,经事惫期,瘀块累累,脉弦数,舌质紫苔薄腻。肝湿热交着不化,已浸淫血分,殊防延绵。犀泽汤加味主之。方药:川黄连3g,金银花9g,茵陈30g,夏枯草12g,泽兰15g,矮地茶30g,元宝草30g,苍术9g,地耳草30g,垂盆草30g,败酱草15g,熟大黄10g,广犀角粉(吞服)3g,水煎服。上方服3日后,复查肝功能正常,HBsAg转阴,经事如期而至,所患均已见退,神色亦振。症势已定,以丸巩固,最合时机。上方加半夏9g、陈皮6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g,1日2次。随访经年,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HBsAg持续阴性,情况良好。

【方源】 颜新.颜德馨治疗乙型肝炎的经验.黑龙江中医药,1985(2):3

4、慢性肝炎——护肝汤(张琪方)

【组成】 柴胡20g,白芍30g,枳实15g,甘草15g,白术20g,茯苓20g,黄芪30g,五味子15g,败酱草30g,茵陈20g,板蓝根20g,虎杖20g,蒲公英30g,连翘20g。

【功效主治】 疏肝理脾,清热解毒,用于慢性肝炎,症见胁肋胀满疼痛,五心烦热,肝掌,舌赤,脉弦或弦数等。

【方解】 本方乃以四逆散加茯苓、白术、黄芪及诸清热解毒之品而成。其中柴胡为疏肝之圣药,用之以条达肝气,芍药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柴芍合用,一疏一柔,疏而不燥,柔而不滞,枳实行气,甘草和中缓中,诸药配合,药力专而奏效捷。肝以阴为体,以阳为用,内藏相火,最忌香燥戕伐以耗伤肝阴,但养肝又切忌甘寒滋腻如生熟地、玉竹等,易助湿有碍脾胃之运化,故重用芍药敛阴养血以益肝之体,一般用量在30~50g。加茯苓、白术、黄芪者,以益气健脾。加板蓝根、蒲公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之品,乃针对患者HBsAg、HBeAg阳性及胆红素高,或丙型肝炎者而辨病辨证用药。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五味子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茵陈有护肝利胆作用,可以使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减轻;败酱草有明显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和坏死,降低转氨酶的作用;蒲公英和连翘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的动物模型有显著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板蓝根和虎杖也有极强的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力的作用。本文由 行之医话 公众号整理编辑

【加减】 脾大者,可加入炙鳖甲、土鳖虫、桃仁等。

【体会】 张琪教授认为,慢性肝炎就其疾病演变过程分析,与肝脾二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出现胸胁胀满或疼痛诸症。脾主运化,人体消化系统功能主要与脾关系密切,脾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肝之疏泄助其运化,若肝气不畅则脾运不健,肝郁日久,横逆乘脾,可导致脾气虚而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出现腹胀便溏,食少呕恶等症状。因此,张琪教授认为肝郁脾虚为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疏肝健脾法为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大法。张老尤其重视健脾益气药物的应用,善重用白术、茯苓、山药、黄芪、太子参(或党参)以培土抑木,体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思想。但慢性肝炎临床除见肝郁脾虚症状外,常兼夹湿热中阻证,故须配伍以清热利湿之品;针对乙肝HBsAg及HBeAg,或转氨酶升高,又常加用清热解毒之品,正邪兼顾,其效甚佳。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

跃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疏通血管,增强肝细胞的营养和氧气供给,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利于肝脏的病理恢复。香附、姜黄、木香疏肝理气,直入厥阴,取其“气行则血行”之意;丝瓜络直通脉络,以助化瘀,使肝血通畅,肝气疏利而肝郁得解,以达到《黄帝内经》所强调的“通其脏脉”“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的目的;姜黄活血行气,疏肝通络,与板蓝根、重楼相伍,清热除湿,解毒祛邪,理气而不散,清热不过寒,除湿不化燥,活血不破血,祛瘀不伤正,以奏攘外安内之功。全方化瘀活血,瘀从气化,毒随瘀解,为治疗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之良方。现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证实,运用活血化瘀法可明显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促使肝脏组织的修复和肝脏功能的恢复。辨证辨病相吻合,临床疗效满意。

【加减】 若脘腹胀满者,加大腹皮12g,大麦芽15g,次沉香6g;胁下癥瘕者,加炙鳖甲或龟甲、炮甲珠各6g;牙龈出血或鼻衄者,加水半夏(冲服)3g,栀子炭12g,粉丹皮10g;蟹爪纹络或有蜘蛛痣者,选加枸杞子15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山茱萸15g;失眠烦躁者,加炒酸枣仁20g,琥珀(冲服)2g,夜交藤30g;多梦心惊者,加生龙牡各20g,焦远志9g,柏子仁12g。

【体会】 要把握本病气血瘀滞、脉络痹阻的病机。本病病程较长,以形体较瘦,面色无华,胁肋刺痛,或有癥瘕,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下脉络紫而粗,脉弦或涩为主症。在临证中可按照病人的体质情况及证候表现酌情加减。本证一般需要坚持治疗数个月或更长时间。嘱病人心情舒畅,勿饮酒,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有利于疾病康复。

【方源】 《名医名方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