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学直播平台潜力排行榜
从“遭遇战”到“持久战”
2020开年,疫情“黑天鹅”来袭,教育部紧急通知,号召全国师生利用多种技术平台和手段开展“停课不停学”。政策下达后,全国数亿师生转战线上,老师变身主播,纷纷涌入各大平台,呈现出空前绝后的在线教育热潮。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占全国网民数量的46.8%,较2018年底增长2.22亿。截至6月,在线下已复课背景下,国内在线教育用户规模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
疫情的催化,让多年来的教育信息化成果得到了检验,同时也让教育的“技术洼地”得到了充分展示和释放。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激发了学术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
这是一场“遭遇战”,于未来而言则更像是一场“持久战”。
随着疫情进入稳定期,当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化存在时,OMO模式(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开始愈发火热。
这种模式一方面为纯线上机构提供了线下布点的思路,通过线下报名、线下体验、线下沟通、线下反馈、线下考试、线下社交等环节,增加了学生与机构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可能性,增加教育温度。
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线下机构,开始线上赋能,通过线上平台在线直播、课程录播、在线答疑、在线作业批改、社群学习……借助线上技术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教学服务,同时赋能教师。
教学直播则居于这场“战役”的中间环节,成为极佳的切入点,吸引了众多玩家的进入。除了在线教育机构自建平台外,第三方的教学直播平台主要分为流量型、工具型两种。
流量型平台自身具有一定影响力,已有一批精准流量提供给机构进行引流。机构创建账号后,用户搜索关键词就可以了解到相关品类课程,如腾讯课堂、有道精品课等。
工具型平台则主要帮助机构搭建自己的在线教学系统,机构在搭建与运营过程中,可自定义界面、上下架课程,同时可打造基于微信等社交媒介的营销闭环,如保利威、小鹅通等。
无论何种模式,教育直播平台逐步集成教育硬件、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等,向提供深度服务教育系统、提供完整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商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形式即内容
除了服务内容外延的扩展,如今的在线教育对直播的需求也愈发呈现垂直化、个性化的倾向。
在 “抗疫”期间,众多企业的在线教育平台、App等陆续被研发出来,为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的供给提供了重要补充。然而,这其中很多是由娱乐平台或会议平台转换而来,往往缺少教学和课堂的改造,难以满足高质量直播教学的要求。
在偏传统理解里,直播只是一种形式,帮助用更快捷高效的方式链接用户,更重要的还是内容。但实际上,形式本身即内容。新的直播形式可以反作用于内容表达,带来更多新的课程教学方式。
因而,以在线人数(人次)或付费人数作为终极目标,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教学直播平台应当有内容创新思维,是以教学质量(学生能否更好地吸收课堂所学知识)、直播讲师的课堂效果(能否更好地把教学内容创新,并传递给学生)作为核心追求。
或许在未来,“课堂空间在场感”的塑造将是教学直播平台的主要方向,需要产教融合共同做出富有创新性的设计,打破时空隔阂,确保师生能够做到真正“在场”,改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而这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不谋而合,即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平等化、高效化。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教育新基建”的发展。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表示,“教育行业将是5G和AI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时,5G和AI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也可以加速新基建投资成本的回收。”
全新的在线教育场景,需要依托强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5G技术、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裸眼3D、全息投影技术、5G、VR等技术营造的全息虚拟课堂也将成为可能。
无论科技怎样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不会发生改变。在线教育行业不能偏离“教育”二字。在课程品质、教学能力、个性化教学上下功夫,用优质服务留住用户,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文/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