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亲子关系与错位的夫妻关系
错位的亲子关系源于错位的夫妻关系。
一,丈夫缺位,孩子成了“丈夫”的替补。
当丈夫缺位时,妻子自然和孩子结成了同盟,孩子自然又无意就被推上了夫位。
如果母亲自身成长不够,很容易将对先生的不满向孩子倾诉,或者在言行中带着情绪指向先生。“别人的爸爸”“别人的老公”“男人就应该......”“你和你爸爸一样”(带着鄙夷和不屑).....此时的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另一个成人,或者说是另一个理想中的异性倾听角色。
长期如此,孩子感受到的是爸爸的不堪,如果是男孩,将在无意识中认同自己将来在家庭中作为这样的父亲/丈夫的形象,重复原生家庭中男人作为一个父亲/丈夫的状态;而女孩,则会在无意识中接受自己家庭中伴侣的这样的父亲/丈夫形象,同时又会重复原生家庭中母亲作为一个女人的状态。
二,丈夫是如何缺位的?原因很多,在这里从夫妻双方来分别阐述。
十月怀胎,母亲和孩子的天然联结更胜于父亲,女性的细腻敏感温柔又更容易感受到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后天联结也有优势,在孩子出生后,丈夫/父亲如果不参与到孩子的喂养中来,就很难体验到父亲的感受,更难从丈夫的角度来体验和理解妻子作为母亲的不易和需要,这对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都是不利的甚至会是一种伤害,为日后的矛盾埋下伏笔。
身为父亲或者准备成为一个父亲的男人可以思考一下:我对丈夫的角色是如何理解的?应该做些什么?对父亲的角色又是如何理解的?应该做些什么?慢慢思考来回答自己,你会发现会有很多第一时间没有想到的答案慢慢浮现,又或者还有很多的想法与第一时间浮现的答案甚至是相悖的。
另一方面,作为妻子要学会放手,允许丈夫在这个过程中失误和犯错,男性有男性的特质,照顾孩子方面有他们自己的方式,如果妻子能够鼓励和陪伴丈夫的尝试,那么丈夫将可能会愿意做出更多的努力,在一次次尝试中体验到收获和成就感而不是挫败和被排斥,丈夫投入到对妻儿的照顾中来,不仅会让妻子感受到被呵护照顾爱护,有很多研究数据表明父亲陪伴多的孩子更自信开朗善于人际交往且学业成绩更优良。
与其说父亲陪伴多的孩子具备更多的优势不如说是因为家庭中一个男性作为丈夫和父亲在位,给了妻子孩子及家庭更多的安全感和支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奠定了能让孩子专注于自身的发展的坚实基石和强劲的动力。
三,生完孩子后,初为人母,从一个女孩的角色转化成母亲,这个变化是巨大的。
全家的焦点包括自己的注意力都几乎全部集中在新生儿身上,一切围绕着孩子转,自己的身份只剩下“母亲”这个角色,这是新生儿生存的保障,时间一长,心理和身体的疲惫夹杂着焦虑和各种冲突开始呈现导致失调,出现了“产后抑郁症”,各种媒体报道由此而生的悲剧屡见不鲜。
妻子此时内心的冲突与焦虑需要一个出口,于内需要自我觉察和成长,于外需要丈夫的陪伴理解与支持,两方面都能满足是件幸运的事,如果两方面都不能达成,就很容易寻求外援,最佳外援不是娘家和闺蜜,恰恰是孩子。
孩子被动地卷入夫妻矛盾,也成为母亲的同盟。
是的,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会成为母亲的同盟——因为生存,从生之本能来说,幼小的孩子会优先选择与有利于保障自己生存的一方结成同盟。这不是有意识的功利心在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的决定,而是一种生物的自我保存之本能;
父母选择孩子作为同盟,一方面在家庭中有时间空间情感上天然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孩子小更有利于被控制,顺从于父母,能很好地满足父母的自恋,同时也更容易被另一方接受,不容易引发外界介入带来的冲突和矛盾,然而,错位的关系一旦形成,能量也就发生了变化,祸根已经埋下。
一旦母子同盟形成,可以说丈夫就成了“外人”,孩子成了篡位的“第三者”,这样由于家庭关系错位导致的孩子成为家庭中的“第三者”在我们的社会中比比皆是,并且由于受长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所谓的主内主外被很多人曲解了),男人基本不回家(心/身),回家也做甩手掌柜,将操持家务和陪伴孩子理所当然地全部推给妻子,甘愿退位给孩子,长此以往,夫妻情感淡漠,不在其位,且不谋其职,丈夫自然得不到妻子孩子的尊重与爱,更不愿意回家,母子同盟更紧密,恶性循环。
四,在错位的亲子关系背后还隐藏着夫妻双方或者一方“我不想长大”的心理。
夫妻升级成为父母后“不想长大”也造成了隔代养育的现象,孩子长大后心理上成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孩子,和父母成了“兄弟姐妹”,父母不在位,缺位,将其位拱手让人,反过来埋怨孩子不听话,对自己没有感情,而孩子则要面临这错位的亲密关系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后果。
不想长大,不愿意长大,从心理上未达到一个成人的状态,无法用成人的方式来面对夫妻之间和生活中的矛盾,更无法真正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夫妻双方或单方将自己理想父母的形象投注到对方身上受到挫折,从而转向孩子,不论怎样转化投注对象,都摆脱不了依赖与被依赖,控制与被控制的实质内核,更谈不上人格平等,成熟的成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