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霞:死亡焦虑与韩剧及亲密关系

听妈妈说过,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两三岁)看完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回家就自己在床上把被子叠起来做坟包,模仿山伯声泪俱下哭英台;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看《红楼梦》,虽然妈妈以其强大的成人气场肯定宝钗,并鼓励我向她学习看齐,然而我选择最爱的却是黛玉;外国童话中最爱的主人翁是小美人鱼;到得六年级开始看琼瑶,将她写的小说一篇不落全看完,里面弱不经风敏感痴情的女主总是最能牵动我的心绪......这些是整个小学阶段我最爱的故事角色。中间虽然也看很多如《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之类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最能打动我的却不是他们。

  在无意识中我选择了祝英台,林黛玉和小美人鱼以及镇日以泪洗面的琼瑶女主角;在无意识中,我也认同了她们,不仅认同她们的性格,甚至也认同她们的命运。我喜欢的她们,只是内心深处的我自己,并且,是先有自己内心的模型存在再却找了这些人物来匹配。

  我喜爱的主人翁有一个共同特点:悲情,纯良,且为他们牺牲,多用自己生命的代价去追求自己心中所爱,最后还是结局悲惨。爱得没有自我,放弃自我,这就是从小我对爱的定义,直到成人后面临情感,还是这个标准。
  最近又在看多年未看的韩剧,而且一看就连着看了三部。这一看,不由感叹物是人非事隔经年。
   在大学的寒暑假总是追着凤凰卫视看韩剧日剧,里面的情节太符合自己对情感的向往,符合了自己所有的幻想,并且人戏不分地活着。
  碰了一鼻子灰,遍体鳞伤......此处略去几万字,从工作后到现在,一直都看欧美剧,觉得韩剧太小儿科,简直是外星剧种,听说别人看韩剧,那种鄙夷之情简直溢于言表。
   但是,这个寒假,我又打开了韩剧。
  跟着剧情哭跟着剧情笑,随着这悲欢离合,我感受到自己的渴望在慢慢苏醒,有一部分的“我”又活过来了。青少年时看,是带着渴望向往在看,后来不看是因为历经世事坎坷沧桑灰心丧气死心形成的防御,也是慢慢从幻梦中慢慢苏醒成长滋生出自己力量的阶段,现在再看,是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防御慢慢卸下,内心慢慢柔软,温柔的呈现,我开始可以面对剧中的温情与爱的呈现。
  这是一个“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过程。

观剧也唤醒了自己的未完成情结,不早不晚,偏偏在此时,是和这两年一直感受的死亡焦虑有关。
  从2015年开始,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到2016年6,7,8月份达到顶峰,严重的抑郁,失眠,饮食紊乱,中间一度因为人生的无意义感想要出家,包括想放弃生命,没有相关的突发事件,只是由来以久的无意义感让自己觉得生无可恋,或许,这个种子从我小时候学山伯哭英台就萌发了,更早之前就种下了,我以为自己已经打破宿命,突破桎梏,但其实自己所有的成长和经历只是在延缓和等待,也许是在不断积蓄力量来真正地突破,面对。
  调整工作强度,每天按部就班地接送孩子,买菜做饭整理家务,和朋友聊天,写字画画听音乐看书上课写文章......没有计划没有任务,只是做着自己想做的该做的每件琐事,不再追寻思考意义结局所在,配合爸爸给开的中药调理,慢慢地,身体恢复了,连脚背上长了四年的皮炎都一点点自愈了(在此之前我极少吃药,即便要吃也是头疼脑热熬不下去了才救急,吃个一两次稍有好转便立即停药,从来没有坚持系统地调理地身体,明知可为而不为之,也是死之本能在驱动,在潜意识里,自己想放弃生命,而当我看到这一点时,生之本能开始慢慢呈现,这一次,整整吃了近三个月的中药来调理身体)。
 
  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面对死亡焦虑,生之动力几乎枯竭,让我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探究和思考,只够自己维持生命——虽然这么写出来好像在这个过程中生命还“维持”得很丰富多彩,但是在这些经历中基本都是在休养生息,没有太大的消耗。
  两年过去了,看着韩剧,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温暖与柔软,看到了自己情感的渴望与苏醒,钩沉的那些未完成事件慢慢浮上脑海,开始有精力有能力有力量去思考,而在此之前,这一切都是我无法负担的消耗。
  未完成事件之所以在此时浮现,是因为死亡焦虑的存在,它在提醒自己时日无多,不会再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拖延,展望,幻想.....同时,在死亡面前,意识到无处可逃结局不可改变,开始将自己过往的每件事每个决定甚至是每个念头都如同放在放大镜下一一过目。不是未完成事件有多重要,而是这些未完成事件在提醒自己死亡的逼近,时日无多,还有哪些心愿未了?还有哪些是自己在牵挂的?剩下的日子自己要做些什么,要如何渡过?

  韩剧的情节台词太能满足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对于情感的期待幻想,其中有个情节是女主拒绝男主替自己做一件自己能做的很日常的事情,而此刻男主对女主的台词就是“恋爱中的人就是自己能做的事也要让对方替你做”。这样的表白很能打动人心特别是女人心,也特别有代表性,然而潜台词却是:我是那个能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的爸爸/父母,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愿望和幻想,一切你能做的你不能做的你都不需要做,我都可以替你做,你在关系中如同一个小BB就好。
  在恋爱中一直保持这样的幻想这样的状态,面临现实生活宛如一剂毒药,所以看到韩剧中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的进入婚姻生活的那些配角们的生活,就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男人回家不苟言笑,女人顺从配合,真是迷之变化啊,所以那些爱得死去活来的剧情一般都会在婚姻前刹车止步。

  反观西方影视剧中更多的是两人共同面对问题,少有出现明显的“找爹找妈”式剧情,更多地是两个成人之间的故事。韩国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中国,在中国俘获大批观众,这或者与两国文化传统包括习俗都有很多相通之处有关,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差别。然而不论影视作品如何美化这样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抱着这样的期待进入生活是一定会碰壁的,所谓有所得必有所失,当我们在关系中以一个孩子的角色出现,那么从人格层面与对方就是不平等的,对方是伴侣,不是父/母,关系刚开始的时候,依赖对方,满足了对方“拯救”“控制”“被依赖”“我很重要”......的自恋,也满足着自己是对方“唯一”“最重要”“围着我转”的自恋,在虚幻的自恋与投射中开展关系,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关系的实质中。

  我童年到青少年时代迷恋的理解的“爱”所代表的悲情与牺牲,看起来好像很无私感人,但其实意味着在关系中的自己如此对待对方,也会要求对方无私无条件地为我牺牲放弃一切,所以实质上根本就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无私无条件,反而是相当苛刻的,一旦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要求,马上就转化成“你不爱我”“我很可怜”“我没有价值”“我这样的对你,你却如此对我”......将自己的“无私”“牺牲”转化成一种谴责对方的条件与道德优势,希望他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关系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光环效应和距离的原因,能将彼此双方的自恋满足得恰到好处,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越来越熟悉,距离越来越近,靠“演技”已经很难维持,各种真性情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好戏也开始随之上演,所以往往还没进入婚姻就感到疲惫,进入婚姻就开始厌倦。

建立在投射与移情、自恋基础上的恋爱并没有帮助我们和真实的对方/自己建立真实的亲密关系,所以才出现了如此多脆弱不堪一击的婚姻,婚姻,很能考验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两个人朝夕相处,吃饭打嗝放屁都无所盾形,以前因为距离而可以保持独立存在的分歧此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孩子,车子,房子.....包括对待双方父母的方式等等各种琐碎又鸡毛蒜皮的大小事件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和自己的心理成长状态。
  通过看韩剧,感受到自己的死亡焦虑,不是期待有个梦幻中的白马王子来拯救自己,不要他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关系中自主而相系,既然人生无多,就更要好好珍惜生活与生命,过好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将自己的家庭生活过得温暖有爱。

 在死亡焦虑面前,我经历了挣扎,逃避和恐惧,也经历了万念俱灰生无可恋的过程,用了很长的时间来陪伴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经历。如今,将过去,现在与将来都仔细审视斟酌一番,确定好自己要走的路,不问前程,只管耕耘,我选择某一天站在死亡面前,回顾这一生,没有遗憾了无牵挂,问心无愧。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过程,2015——2017,历时两年多,体验到生命的孤独,无意义和死亡焦虑。
  我感受到了自己又一次新生,平淡而掺杂着些许淡淡的喜悦,并更增添了稳定,从容与力量。
 
另:有意思的是在连着看完三部韩剧之后就再也没有看同题材影视剧的动力了,一方面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因为已经看到背后隐藏的内核,动力消失了。
注:文中韩剧指目前大众中流行的言情剧,在韩国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现实作品题材,发人深省。

湘霞:无意义,孤独及其它


:精神分析倾向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专家,亲子教育顾问。一直从事教育及相关工作,有了孩子后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在陪伴及观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将心理学,教育学深度融合到家庭,婚姻,育儿及生活之中,不断体验证实,知之行之不懈不怠。

湘霞微信:yaya-2008
公众微信:asuxinli

湖南精神分析交流1群:34825446

湖南精神分析交流2群:334941791

阿苏心理网络课群:361621553

婚姻,家庭,育儿的心路历程分享——《妈妈讲堂》:http://www.ximalaya.com/2095119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