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李寅生、李光先合著的《请缨日记校注》

恕我孤陋寡闻,一看到《请缨日记》,不知是何人所著,再翻看作者乃清代人唐景崧,亦不知是何方人士。等我翻看了前言中的相关介绍,才知唐景崧乃清代广西人士,同治四年进士,后曾被清政府授于史部主事,法国侵略者妄图侵犯我国云南、广西之地,遂毅然南下,联络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一起抗法,使法国侵略者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因抗法有功,官至台湾巡抚,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唐景崧与台湾爱国民众自主抗日,最终因敌众我寡,被迫回到广西,致力于文化事业。

而《请缨日记》记录日期始自光绪八年七月初九日(1882 年8月22 日),终至光绪十三年( 1887),时间跨度6 年左右,乃唐景崧自北京领命南下,联络当时活跃在中越边境的起义军刘永福等爱国人士,共商抗法大计,期间不顾个人安危,谋划和领导起义军与法国侵略者多次交战,取得多次战斗的胜利,最后迫使法国求和,我国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可知,此书完全出于爱国之心而作。

书读到最后,不仅为唐景崧高尚的人格所感染,亦为他眷眷的爱国之心所震撼,如此一位品行兼备的爱国人士,其经历却不为后世许多人所知晓,当然包括我在内,一想到这里,不仅汗颜,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万分。

唐景崧的《请缨日记》,正是他高尚人格的写照,也是他爱国情操的见证。对于如此重要的一部作品,很有必要整理出来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但是,由于此书版本较多,虽经前人整理,难免有一些疏误;加之是书用文言文写成,里面夹杂不少典故,还有风土、民族等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资料,如无一定的古典文学和民俗学的功底,常人难以卒读,等等。而这项工作,在李寅生、李光先的《请缨日记校注》得到很大的改观,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读者的要求。综合来看,相对于以前的版本,此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校注之前,有一篇前言,内容详细、全面。首先交代了为何要对《请缨日记》进行整理的原因,接下来对唐景崧所处的时代背景、家世和生平进行了概述,使读者对《请缨日记》创作的原因和目的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而对于《请缨日记》而言,包括版本、内容、特色、价值以及唐景崧的国防、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可见校注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浸润其中多年积累的结果,与唐景崧的《请缨日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二、 从版本上来看,此书参考了之前所有能找到的版本,包括《续修四库全书》本、文海出版社印本、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中华书局本等多个版本,通过不同版本之间的校勘,对于一些能够确定的字词,则进行修改,还原其真实;对于一些无法确定的字词,则加以校语,标明出处。通过版本上的梳理,真正做到正本清源,使资料更加可信。

三、 较之以前的版本,此书增加了注释,这是从未有过的。有了注释,无疑大大减轻了读者阅读的难度,尤其是那些古典文学底子较弱的读者,通过详细的注释,基本能够理解唐景崧在日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和思想,也更加了解唐景崧本人高贵的人格情操和拳拳爱国之心,并为之所打动、感染,从而了解中华民族那一段悲惨的历史,以及在那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竟然涌现出了像唐景崧那样投身赴国难的中华儿女。从某种程度上说,《请缨日记校注》更是一部具有浓浓爱国情怀的伟大作品。

总之,此书优点绝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最终得以顺利出版,校注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是建立在长期积累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是厚积薄发;而校注者之所以选择此书做校注,我想,还有重要的一点,或许就是被《请缨日记》中那高尚的品格和浓浓的爱国情怀所打动吧。但是,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此书的完成和出版,对中国文化都是一桩美事,可谓有裨于后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