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有了博物馆……

2021年5月16日,北海博物馆揭幕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在这之前两天,我所在的城市宣告结束了没有城市博物馆的历史。
这个过程有点漫长。我曾无意中在一份由英国人詹姆斯·艾奇逊1911年撰写的《中国海关北海关报告》看到,在每十年一份记录着当时北海经济社会状况的报告中,特别提到:“这个城市没有博物馆。”
北海最早的海关是1877年设立的,也就是把北海辟为通商口岸的《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的次年。显然,在这位艾奇逊先生之前,北海的博物馆就是空白,只是在他之前的历任洋关关长所作的海关报告没有提及而已。
在博物馆里玩“海丝跳棋”
为什么没有提及?或者说为什么这个叫艾奇逊的关长会提及?显然跟当时出现的“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有关。这一年十月份发生的辛亥革命,堪称中国历史最大单的事件,几千年的“皇帝”真正“逊位”,这一称号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翻阅那个时候北海的史料,不仅能看到电灯的使用,看到医院里有了X光机,民营公司引进了可厚可薄切割木板的电锯,汽车、轮船代替马车、帆船出现在道路和水面上,还看到街头有了“穿着统一制服没有特别目的巡游”的警察,由审判长、助审员和律师一起审案的法庭,还有教授代数、英语、林业学、矿物学和卫生、体育等课程的新学校。
新时代的降临,使得作为现代城市重要文化标志的博物馆的阙如凸现出来。
当然,英国人觉得博物馆重要,可能有它自己的原因。作为借着坚船利炮闯进这个东方古国的掠夺者,他们迫切希望知道这是个怎样的城市,而博物馆无疑是一把最好的钥匙。
在艾奇逊先生的笔下,我还感受到一丝“傲娇”:英国人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建于18世纪中叶的大英博物馆。它收藏着英国向世界扩张过程中掠夺的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没有博物馆的北海,在他们眼里属于一个野蛮化外之地。
对于一个城市,博物馆就像一个家庭的家谱、一个姓氏的族谱、一棵老树的年轮,不仅是文化的集成,而且是文明的结晶。对于2010年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北海,只有城市博物馆称得上它的标配。

聚精会神创作

一个城市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空白,发展的过程就是填补各种空白的过程。虽然历史的脚步走得有点蹒跚,距离英国人说那句话已经过了110年。
如果说建成一个博物馆并不容易,那么更困难的是让博物馆走进人们心里,让馆里的文物和历史“活”起来,发挥其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等功能,成为如一个名人所说的:“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
北海提出要建设“博物馆城市”。四年过去,目前北海已经拥有30个各类博物馆(陈列馆)。这样的成绩可喜可贺。它们就是城市活着的文化,让人们“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走向文明。
学做贝雕工艺品
选择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揭牌,北海博物馆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而这也是这个节日的意义。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宣告它的诞生时,其目的就是“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
从这个角度,博物馆的落成固然可喜,一种“博物馆文化”的形成更值得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