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条街道叫忠孝路?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an,吃喝),曾(难道)是以为孝乎?”(《论语 为政篇第二》)
译文:子夏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算是孝吗?”
“色难”,这两个字太绝妙了。不仅仅是对父母,这两个字可以用在任何方面。
小时候,每当我们姊妹和父母犟嘴的时候,我父亲总是叹着气说:“色难!”
我这一代人,似乎一辈子都在跟“色难”较劲。过去的家庭,以父母为核心,儿女对父母要注意和颜悦色,不能甩脸子,因而也被父亲训斥了几十年“色难!”。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外孙,本该要求他们要注意“色难”了,然而当代的家庭是以孩子尤其是第三代为中心的,做外公的仍然要注意“色难”——因为当代的教育理念是陪伴、是给孩子安全感。偶有哪天心情不好,女儿就会质问:你又怎么了?谁惹你不高兴了?外孙也会问:爷爷,你怎么了?于是,自己赶紧自我提醒“色难!”
父亲有抽烟喝酒的嗜好,给父亲点烟倒酒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我的抽烟喝酒就是从那个时候学会的。每当我给父亲点烟、倒酒的时候,父亲总是很得意地说:“有事,弟子服其劳!”。
许多人认为《论语》难懂,其实论语很通俗、很接地气。孔子是个快乐的人,《论语》记载的内容大多是和个人及家庭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像这一章的内容,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孝顺父母最难的就是不能给父母撂脸!为父母做点事,好吃好喝的先给父母享用,这些都是应该的,你以为做到这些就算孝顺了吗?
四个人问孝,但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对孟家父子回答得较为简单,我们可以感觉到孔子对有权有势之人,时不时“摆摆谱”,拿点架子。而对自己的两个学生则回答得较为具体。
这四章都是说的“孝”,“孝”与“为政”有什么关系?孝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孝经》是十三经之一,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著的。他弘扬了孔子关于“孝”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孝”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和社会、和国家紧密相连的。“孝”可以说是社会安定的根基,国家昌盛的基石。
古语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由“孝”及“忠”,可以说是孝道文化的轨迹,也可以由此看出“孝”的“重要意义”。台北最繁华、地价最贵的一条街就叫忠孝东路,大陆有没有一条街道叫忠孝路的?余孤陋寡闻,没听说过。
(台北忠孝东路)
历朝历代都有忠臣。小时候,我对一些忠臣的做法很不理解,比如,明明这个皇帝已经很不像话了,仍有忠臣在忠心耿耿地为国家效力,而且这种效力还不被当权者赞赏,甚至招来灭族之祸也在所不惜。现在明白了,是“忠”、“义”二字在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忠臣从小就受到了孝、忠的教育,久而久之内化为他的个人品质,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我国的清朝,是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执政的朝代。我们可以没想,努尔哈赤带领着孤儿寡母和二三百万人,居然统治了中国四万万人,而且长达296年,靠的是什么?单靠军事力量能行吗?清朝能站稳脚跟,稳住江山,说到底靠的是中华文化。自觉地运用中华文化而且卓有成效的是康熙皇帝。康熙8岁即位,14岁亲政,清朝就在这个小子手上逐步安定下来。他的最厉害的一招就是提倡孝道。他编了一本书叫《圣谕》(后来叫《圣谕广训》),要求在老百姓中组织学习。每月的初一、十五,老百姓要在祠堂里集中,由村长、街道主任一类的“干部”宣讲《圣谕》中一条条的道理。在我看来,这一招大大胜过日本鬼子的炮楼。
2017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