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书札集
书 名: 瑜伽书札集 Letters on Yoga
作 者: (印) 室利·阿罗频多(Sri Aurobindo) 著
徐梵澄 译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 号: 978-7-5617-4122-1
书 价: RMB 24.80
作者阿罗频多
印度有三圣: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圣哲就是阿罗频多。
阿罗频多,1872年生于印度孟加拉婆罗门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赴英国求学,1893年毕业剑桥大学,回国后投身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运动之中,1908年遭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开始研习瑜伽,心得至深。后创办“阿罗频多修道院”。从事著述,创立“整体不二论”的哲学体系,成为新吠檀多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罗频多一生著述一百余种,涉及瑜伽颇多。我们从中选辑的当属他的代表之作:《瑜伽的基础》《瑜伽论》 《瑜伽综合》 《瑜伽书札集》 《瑜伽箴言》。这些书不仅仅是讲述瑜伽的实践,而更多是讨论瑜伽实践带来的一些终极问题:人的净思为何?人的健康为何?人的生命为何?这是安身立命之道,或者说瑜伽乃是成就个体卑微的肉体与高贵的灵魂如何和谐之道。当下励志之书甚行,立命之书甚少。编者选辑阿罗频多的瑜伽言说,算是一种聊补。
译者徐梵澄
湖南长沙人(1909-2000),鲁迅先生的学生。精神哲学家,翻译家,学者,诗人,文学家,书画家,艺术鉴赏与评论家。通晓国学各脉,而且对中、西、印三大文化圈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深湛的研究。译作有印度经典《五十奥义书》《神圣人生论》《薄伽梵歌》《迦里大萨》《神圣人生论》《社会进化论》《瑜伽论》《母亲的话》等。1951年,前往南印度之琫地舍里的室利阿罗频多学院,研习阿罗频多的“超心思”哲学。所谓精神哲学,是关于“心灵”与“性灵”的学问,主旨在于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
絮语
梵澄的译笔离我们今日汉语有些“远”了。梵澄的行文有些白话,但今日读来依旧颇有嚼头,至少他完全褪去了西文的“洋装”,让你读到汉语固有的韵味。一百多年来,西语对汉语的巨大冲击,一直被人忽视或遗忘,以致汉语写作日趋丧失“象形”的意味。今日重嚼梵澄精湛而陌生的旧文,宛如眷恋夕阳西下的余晖,犹如聆听好戏落幕时离席的最后掌声。我不想复古,好像我们收藏古董不是为了复古。梵澄的译文至少能让我们读到汉语备受西语冲击下的最后挣扎。
今日乃是技术图景之世界,在我们记忆的货仓里充塞着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以致我们忽视了思想的食谱,淡忘了生命的纪念。古人早就警世: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就像犯人常把最珍贵的东西封存在最不起眼的地方,造物主把高贵灵魂的可能,赋予在我们卑微的肉体之上,于是我们便遭遇遗忘:遗忘了爱,遗忘了健康,遗忘了生命,遗忘了快乐,自然也就遗忘了死…… 于是人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永远处在一种紧张之中,这种张力既是人创造力的源泉,又是人堕落的根源。这在一个伟人或天才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今日重拾生命中的种种"遗忘",瑜伽也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一种生命的"技术"。常言:欲望登场,灵魂便缺席了。悲哉!
瑜伽的真谛是净思。瑜伽始源于古印度的梵文经典--《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旨在探索,内省人的灵与肉的和谐。作为灵性修持的瑜伽使生命由自在向自觉转化成为可能。我们个体生命中的灵与肉之紧张是永远存在的。瑜伽是古人开出的一张生命食谱,尽管我们每个人品尝这道菜的想法是不尽相同。为了肉体的健康而修持瑜伽是自在的活着,为了灵魂的净化而修持瑜伽是自觉的生活。我们对灵魂的守望不是一种理性的诉求而是一种对欲望的洗礼。
目录
一 超心思底进化
二 整体瑜伽及其他诸道
三 宗教,道德,理想主义与瑜伽
四 理智,科学与瑜伽
五 来生论
六 有体诸部分与界别
精彩文摘
“内中自我”(antaratma)这名词,用的非常空泛,有如英语中的“灵魂”(soul)这一字,--这么用它包括了全部内中有体,内中心思,内中情命,内中物理体,甚至,还包括最内中底本体,性灵。
欧洲思想,大多从来未能超出这公式:心灵(或灵魂)+ 身体= 人
寻常总是将心思包括在心灵里,而(其余) 一切除了身体皆(包括)在心思里。有些玄妙主义者,分辨精神,心灵和身体。同时亦必有些迷茫感觉,心灵和心思,不十分是同一事物,因为有这种话语:“这人没有心灵”,或“他是一心灵”,意思说他内中有点什么,超出徒是一心思和身体者。但凡此皆非常空泛。心思与心灵没有明确底划分,心思和情命间也没有,时常情命又被认作心灵。
我在其他瑜伽中没有听说过寂默之下降,——心思进入寂默中了。虽然,自从我述及上升和下降,从各方面我听到有些人说在这瑜伽中没有什么新事,——所以我奇怪是否人得到上升下降而不自知!或至少未尝察觉其程序?这有点像是升到头顶以上,安定在那里,——这是我和旁人在这瑜伽中所经验到的。我最初说起这个时,人们惊怪且以为我在胡说了。在旧底诸瑜伽中,广大性是也应该感觉到了的,因为否则人不会觉到宇宙在自我内,或自由于身体知觉性,或与“无上大梵”结合。但普通在瑜伽密乘中,人说起知觉性之升入“大梵窍”即头顶上,以为极峰了。“罗遮瑜伽”自然着重“三摩地”为最高经验之方。但明显的,若人在清醒境界中未安住于大梵权能内,则这实践没有完全。《薄伽梵歌》分明说“平等”(samahita,即等于说在“三摩地”中),及安住于“大梵权能”(Brahmisthiti)为清醒境界,人生活其中,作一切事。
瑜伽是一种学会净思的方式,净思意味着静心。敬畏生活,远离忧愁,焦虑,仇恨,疾病,靠近祥和,欣悦,快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