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对账引发的三个小故事
年末对账引发的三个小故事
故事1
老H所在的企业是一家集团化的公司,以前主要依靠手工核对往来账,2020年,集团公司在原有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基础上,新开发了自动对账功能,即对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实现自动取数对账,其作用大家都知道,主要是为了核对清楚内部关联企业的往来账,以便集团公司编制合并报表。真是不“对”不知道,一“对”吓一跳,通过系统对账,老H才发现与诸多集团内兄弟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往来,但很多都是单方面挂账。如,老H的公司销售产品开具了发票,实现了销售收入,因未回款则挂账应收账款,但对方公司却没有挂账,通过追查业务人员,才发现老H的公司开具的发票捏在对方公司采购人员手里,对方公司采购人员迟迟未将发票给到对方公司的财会人员(此张发票是老H的公司三个月之前开具的);有一家兄弟公司挂账应收老H的公司服务费近10万元,老H查账却发现已在12月初支付,后联系对方公司的业务和财务,发现对方早已收到该笔款项,但一直没有销账,才导致了老H的公司还欠对方公司服务费的“误会”......虽然老H安排会计人员对涉及兄弟公司的往来款项进行了全面梳理,逐一核实未挂账或未核销的原因,并及时与对方沟通进行账务处理,但老H的心里仍然不免有些隐忧:关联公司之间的业务尚且如此,非关联公司之间的业务不知又有多少问题呢?
故事2
小M所在的企业在年末也与债权债务单位进行了往来账的核对,结果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一家企业给小M的公司发来对账函,显示小M的公司欠对方公司会议费3000元,小M在会计核算系统里左查右找,楞是没有找到与对方公司的挂账痕迹,不得已联系对方公司的财务,让其把发票复印件发过来,通过发票系统联查,这才发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小M公司的销售总监参加了一个营销会议,参会回来进行费用报销时,一并将会议费与其它差旅费以个人名义进行了报销,但问题是该销售总监根本就没有支付过对方公司会议费,对方公司给他发票时,他说根据公司规定需要“公对公”转账支付,他可以把发票顺带回公司给到会计人员。事实上,在进行差旅费用报销时,他一并将此笔会议费进行了个人报销。虽然无法核实该销售总监对于该会议费是“无意”中进行了报销还是有意而为之,但如果不核对往来账,这件事情也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会被发现。
故事3
大Z在一家企业里负责采购与付款的会计核算工作,到了年末,也要与供应商核对往来账目,核对结果让大Z浑身冒出了冷汗。原来,有部分供应商要求预付款采购,即大Z的公司要先支付货款,供应商收到货款后再发货,在预付货款时,大Z的公司在预付账款中进行挂账处理,后续收到货物和发票后再进行核销,但大Z的前任会计在进行账务处理时,收到发票后没有及时核销预付账款,而是又在应付账款科目中挂账,后来根据采购人员提交的付款申请(该付款申请本应作为预付款的核销依据),又重复进行了货款支付。大Z在清理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时,这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虽然目前才发现一笔数百元的重复付款,但大Z有理由相信,类似情况随着清理账款的深入,或许还将有诸多“地雷”被引爆。
启示
核对往来账,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已经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了,但是,核对往来账的时候,却往往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收到发票不入账,除了以忙为借口或疏忽为托辞,其背后真正的目的往往是借此延后计入成本费用,人为调节当期损益;同样,未与对方沟通就开具发票且未给到对方就单方面挂账确认收入,也可能存在虚增营收的嫌疑。不论哪种情况,通过往来账的核对和梳理,一切真相都会大白于天下。
参照以上对账过程中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大鹏认为,会计人员对账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关注关联企业的对账,这不仅涉及合并报表能否顺利编制问题,而且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报也是很多上市公司的惯用做法(也是审计关注的重点)。二是大额资金的收付,建议通过“公对公”转账进行,这不仅为资金的收付留下痕迹作为证据材料,也可减少现金收付可能产生的舞弊行为。三是重点清理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以及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防止同一客商同一笔业务在两个会计科目重复挂账产生重复付款的风险(如果可能,尽量只用一个科目核算,以借贷方的余额来区分是应付预付或应收预收账款)。
最后,提醒咱们会计人员,要仔细做好日常业务的会计核算,增强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的能力,对于债权和债务,经常清理,仔细核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努力做到经手的每一笔资金都心中有数,经办的每一笔账目都非常清楚。
来源:大鹏说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