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开市,见光收市的“鬼市”天光墟

“天光墟”,顾名思义就是天蒙蒙光开市,天一光就散墟的集市。所以,有人取笑说天光墟是不见得光的,也有人俗称天光墟为“鬼市”。这里面虽然多少带着开玩笑的成份,但也的确道出了天光墟的另一个侧面:就是货源复杂,蛇龙混杂。有人可能在这里发了横财,也有人可能在这里上当受骗。形形色色的人间百态,各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在这里一一表现。不过,怎么说都行,天光墟作为别具广州特色的自由市场,而且有这么长的历史,它在人们的记忆中难以抹去。
上世纪初,广州城有二大天光墟,都是集中在西关。一个在西门口烂马路,即是现在的中山七路,称为烂马路天光墟。这里主要经营故衣杂架、旧日用品、五金小件等低档货。另一个天光墟在华林寺附近,称为西来初地天光墟,这个天光墟主要经营古玩玉器、字画古籍等高档货。不同档次的天光墟自然有不同档次的客。
旧时西关居住着两种贫富悬殊的人,一种是住在西关大屋的官僚富商以及所谓的西关小姐、西关大少,他们衣食无忧,养尊处优,所以最中意在西来初地天光墟消遣。另一种是住在横街杂巷的堂倌、轿夫、小贩,这类人搵歺食歺,手头紧巴巴,去烂马路天光墟无非想捡些便宜货。也都是这些主要的客源,造就了当时西关的两个天光墟成行成市,买卖不绝!
讲到天光墟的货源来路就比较复杂了,一般不会走正常渠道从正品入货。旧时的货源大致来自四个方面:其一是一些破落世家和公子哥儿他们原有的收藏和摆设品等。其二是那些输了钱的赌徒和做生意失败的生意佬手中的值钱东西。其三是盗墓贼盗得的陪葬品和行窃贼盗得的赃物。其四是老百姓家中多余物品或急需以物换钱的东西。也正因如此,天光墟内漫天要价,大斧劈价,落地还钱,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改革开放后,曾经沉默了很久的西关天光墟又热闹起来,其经营样式和地点基本没有很大变化。只不过,交通和信息的发达,令到那时的天光墟除了广州本地人之外,还增添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而且买卖双方多数是“熟人”。流动买家中包括大学教授、白领人士、退休干部、普通工人、居民等,而固定的卖家就是在国内“跑场赶集”的买卖人。同样是人头涌涌的讨价还价,同样是天南海北的复杂货源,然而,参与者获得的同样是一种赚钱的快感和寻乐的轻松,这或许就是天光墟的魅力所在。不过,时过人迁,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购物观念和意识的改变,天光墟这种特殊时间特殊交易形式的集市,此后不知会不会也有所改变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