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文言实词”分组练(三)(四)
“高频文言实词”分组练(三)
第一组:当、故、举、属、易、除、察、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注]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有删改)
[注]主文:主持考试。
1.与“时秦桧当国”的“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北邀当国者相见
C.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解析:选B 文中的“当”意为“主持、执掌”,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抵御,抵挡。C项,动词,判决,判罪。D项,动词,占据,把守。
2.与“燧诘其故”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B.君安与项伯有故
C.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D.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解析:选A 文中的“故”为名词,原因,A项与之相同。B项,名词,交情。C项,副词,故意,特意。D项,形容词,衰老。
3.与“丞相有子就举”的“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解析:选B 文中的“举”意为“推荐、选拔考试”,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被)占领,(被)攻破。C项,副词,尽,全。D项,动词,施行,举行。
4.与“欲以属公”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B.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选D 文中的“属”意为“嘱咐、嘱托”,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劝,请;劝人饮酒。B项,动词,撰写。C项,名词,等,辈。
5.与“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的“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B.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C.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
D.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解析:选B 文中的“易”意为“更换、改变”,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交换。C项,动词,轻视,看不起。D项,形容词,容易。
6.与“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的“除”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B.赵王扫除自迎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D.爆竹声中一岁除
解析:选C 文中的“除”意为“拜官授职”,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清除,去掉。B项,名词,(宫殿的)台阶。D项,动词,逝去,过去。
7.与“察官阙,朝论多属燧”的“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B.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C.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D.虽不能察,必以情
解析:选C 文中的“察”意为“考察,审察”,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看清楚。B项,形容词,精明。D项,动词,明察,了解,弄清楚。
8.与“无善状,燧皆奏罢之”的“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素善留侯张良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析:选A 文中的“善”意为“好事,好的行为”,A项与之相同。B项,交好,友善。C项,擅长,善于。D项,做好,处理好。
参考译文:
萧燧,字照邻,是临江军人。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他的亲信偷偷告诉萧燧,秋试时当调他为考试官,萧燧询问其中缘由,那人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着良心吗!”秦桧怀恨他,过后萧燧接到文书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从考官中换了一位前去主持考试,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孝宗初年,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他说:“官职应该选合适的人做,不应该为了人而选择官职。”皇上十分高兴,写了《用人论》赐予重臣。淳熙二年,晋升起居郎。这之前,审察官空缺,朝廷言论很多倾向萧燧,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命他做了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做地方官,都有倚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
第二组:造、固、殆、被、莫、假、少、何、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节选自《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打扫房间。
9.与“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的“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B.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D.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解析:选A 文中的“造”意为“到,往”,A项与之相同。B项,动词,制作。C项,动词,制定。D项,动词,修建,建造。
10.与“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固止之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解析:选B 文中的“固”为副词,意为“本来,原来”,B项与之相同。A项,形容词,坚决。C项,名词,险要的地势。D项,动词,坚守,安守。
11.与“人殆之,不肯舍”的“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农者殆则土地荒
解析:选D 文中的“殆”通“怠”,意为“对……懈怠”,文中引申为“对……冷淡、冷漠”,D项与之相同。A项,形容词,危险。B项,大概,恐怕。C项,几乎,近乎。
12.与“我不幸被疾”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C.将军身被坚执锐
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解析:选B 文中的“被”为动词,意为“遭受、遇到、蒙受”,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表示被动。C项,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D项,动词,覆盖。
13.与“人莫舍我”的“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事体莫须有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D.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解析:选B 文中的“莫”为代词,意为“没有谁,没有什么”,B项与之相同。A项,表测度,或许。C项,表禁止,不要。D项,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14.与“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的“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解析:选D 文中的“假”为动词,借,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凭借,借助。B项,形容词,虚假,假装。C项,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与“使”“令”连用。
15.与“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的“少”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邻国之民不加少
C.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D.太后之色少解
解析:选D 文中的“少”为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D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年轻人。B项,动词,削减,减少。C项,形容词,数量少,不多。
16.与“人理宜尔,何以报为”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豫州今欲何至 D.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解析:选D 文中的“何以……为”是表反问的固定句式,D项与之相同。A项,副词,多么。B项,怎么。C项,代词,哪里,什么地方。
17.与“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的“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如因持璧却立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C.却之为不恭
D.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解析:选C 文中的“却”为动词,意为“推辞,拒绝”,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退,退回。B项,动词,使……退,击退。D项,动词,去掉,消除。
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可以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于急难之中。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经常拉着他的手,询问他的病痛。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你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做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账册归还给他们。他们拿出一半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而将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第三组:鄙、解、既、期、辞、治、适、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
18.与“习举子业辄鄙之曰”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孔子鄙其小器
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解析:选B 文中的“鄙”为动词,意为“轻视”,B项与之相同。A项,形容词,粗野而又地位低微。C项,名词,边界地方。D项,形容词,庸俗,见识浅。
19.与“即日上疏解官去”的“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乃命解官归里
解析:选D 文中的“解”指“辞官”,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B项,动词,解释,解答。C项,动词,解决。
20.与“既别,肖其像事之”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B.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C.既来之,则安之 D.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解析:选A 文中的“既”为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A项与之相同。B项,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C项,连词,既然。D项,连词,“既……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1.与“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D.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解析:选D 文中的“期”为动词,意为“希望,目的在于……”,D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一周(年)。B项,名词,限定或约定的时间。C项,动词,约定。
22.与“有来学者,辄辞之曰”的“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大礼不辞小让
解析:选B 文中的“辞”为动词,意为“推辞”,B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托词,借口。C项,名词,辞令,应酬的言辞。D项,动词,计较。
23.与“己尚未治,何以治人”的“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治国无法则乱
B.不效则治臣之罪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解析:选A 文中的“治”意为“管理,治理”,A项与之相同。B项,动词,惩处,处置。C项,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D项,动词,整治,训练。
24.与“玺书至而母适病死”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B.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解析:选A 文中的“适”意为“恰巧”,A项与之相同。B项,形容词,舒适,满足。C项,动词,往,到。D项,动词,适合,依照。
25.与“乃上疏恳辞”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解析:选C 文中的“乃”为连词,意为“于是,就”,C项与之相同。A项,人称代词,你,你的。B项,副词,竟然,却。D项,是,就是。
参考译文:
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于定海,父亲贺孟员,按军籍隶属辽义州卫。贺钦年少时聪慧,学习举子业每每轻视它说:“做学问就终止于此吗?”得到《近思录》阅读,有所省悟。成化二年凭进士(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由于大旱向皇帝上书尽力规劝,又因言官旷废职守招来灾祸,自我检举请求辞职。适逢陈献章被征召来京,贺钦听他讲学,感叹说:“卓绝的品性不显现,最纯真的道理还被埋藏,社会即使用我,但我拿什么为社会所用呢?”当天就向皇帝上书解除官职离去,遵照弟子礼师事陈献章。已别后,画了陈献章的像供奉他。贺钦为学专门研读《五经》《四书》《小学》,希望反过来要求自己履行,主张恭敬谨慎,用以收敛浮躁放荡的内心。有前来学习的,他总是推辞说:“我自己还没有学好,如何教导别人呢?”不久跟随他游学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像这样十多年,虽然足不出户,然而听闻、仰慕他品德节操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他坐榻前拜见的。弘治改用新年号,由阁臣推荐,起用(贺钦)为陕西右参议。皇帝的诏书到来,他母亲恰巧病故,于是上书恳请辞职。
第四组:奇、坐、许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周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秀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26.与“汝颍固多奇士”的“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D.此奇货可居
解析:选A 文中的“奇”意为“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A项与之相同。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惊异。C项,形容词,佳,好。D项,形容词,珍贵。
27.与“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的“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击沛公于坐 B.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C.齐人也,坐盗 D.停车坐爱枫林晚
解析:选C 文中的“坐”意为“犯罪,判罪”,C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座位。B项,动词,坐守。D项,连词,因为,由于。
28.与“固辞不受,帝诏不许”的“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C.不知何许人也
D.高可二黍许
解析:选A 文中的“许”意为“答应,允许”,A项与之相同。B项,动词,期望。C项,名词,处所,地方。D项,表示约数。
参考译文:
周,字伯仁,年轻时名声远扬,精神和风采俊逸。司徒掾贲嵩操守清高,见到周,称赞说:“汝颍一带果然多出奇士!近年雅道衰颓,如今又见周伯仁,将能振兴风尚,廓清我们邦国宗族呀。”周的堂弟周穆也享有美誉,想欺侮折辱周,周陶然自处不与他较量,于是士人愈加尊重周。成年后,承袭父爵武城侯。中兴王朝建立,官至吏部尚书。不久后,因为醉酒又因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去官职。太兴初年,改任太子少傅,恢复尚书旧职。周上疏辞让说:“我退居回家自省,学问没有通晓一本经书,才智能力不能胜任一官之职,进退都很难,我没有能够安守自己的本分;于是有愧于在显要的职位任职,声名权位超过自己的力量。”坚决推辞不肯接受,但皇上下诏没有准许。
“高频文言实词”分组练(四)
第一组:见、书、绝、穷、安、过、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节选自《与荆南乐秀才书》,欧阳修)
9.与“屡辱见过”的“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图穷而匕首见 B.冀君实或见恕也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解析:选B 文中的“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出现。C项,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D项,动词,召见,接见。
10.与“田秀才西来,辱书”的“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 B.乃丹书帛曰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解析:选A 文中的“书”意为“书信”,活用为“写信”,A项与之相同。B项,动词,书写。C项,名词,书籍。D项,名词,文字。
11.与“当之未暇答,宜遂绝”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D.以为妙绝
解析:选C 文中的“绝”为动词,断绝(往来、交往),C项与之相同。A项,隔绝,阻绝。B项,动词,横渡。D项,达到极点。
12.与“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穷予生之光阴以疗病梅也哉
C.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解析:选D 文中的“穷”意为“不得志、不显达”,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走到……尽头。B项,动词,穷尽。C项,困窘,处境困难。
13.与“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的“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既来之,则安之
C.然后得一夕安寝 D.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解析:选A 文中的“安”意为“怎么”,A项与之相同。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C项,形容词,安逸,安稳。D项,动词,安抚,抚慰。
14.与“此似有所过听也”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C.以其境过清 D.今公子故过之
解析:选C 文中的“过”意为“过分、过于”,C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错误,过失。B项,动词,责备。D项,动词,访问。
15.与“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的“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私见张良
D.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解析:选D 文中的“私”意为“私交、私利、私事”,D项与之相同。A项,私人的。B项,动词,偏爱。C项,私下里,偷偷地。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多次让你屈尊过访。又劳你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篇,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你寄信问候;后来,我家仆人从江陵府回夷陵县,又带来你的信。我是个获罪的人,大家都厌弃我,而你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你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你再次给我写信;再次来信又没有答复,就可以绝交了,可你还是来信。这是何等殷勤啊!像我这样的人,是天下不显达低贱的人,怎能使你恳切到这种程度呢?我想这是由于你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求进取吧。然而承蒙你索取我所作的诗文,这恐怕是你误听了有关我的言过其实的传闻了。我年少的时候,决心从进士的途径被举荐于官府,因而学作诗赋,准备参加按规程举行的科举考试,共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因为与各方面的士人君子相识的很多,所以往往能说出我的名字,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过分夸赞我的文章。因此使你听到我的虚名,便想看看我写的诗文,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第二组:知、患、爱、或、卒、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节选自《苏廷评行状》)
16.与“略知其大义”的“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选B 文中的“知”意为“知道,懂得”,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主持、管理。C项,通“智”,智慧。D项,动词,识别。
17.与“急人患难,甚于为己”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宣子骤谏,公患之 B.享国日久,内外无患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解析:选B 文中的“患”意为“困难、祸患”,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厌恨。C项,动词,忌讳。D项,动词,忧虑、担心。
18.与“益不复爱惜”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B.吴广素爱人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解析:选C 文中的“爱”为动词,爱惜、吝惜,C项与之相同。A项,喜欢。B项,动词,爱惜、爱护。D项,喜爱、宠爱。
19.与“小人或侮欺之”的“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云霞明灭或可睹
B.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D.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析:选D 文中的“或”意为“有时、偶或”,D项与之相同。A项,也许,或许。B项,如果。C项,有的……有的……。
20.与“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的“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五万兵难卒合
C.初,鲁肃闻刘表卒
D.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解析:选A 文中的“卒”意为“最终、终究、终于”,A项与之相同。B项,通“猝”,突然,仓促。C项,动词,死。D项,名词,士兵。
21.与“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的“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赵王畏秦,欲毋行
解析:选B 文中的“行”意为“将、将要”,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行走。C项,名词,行为,品行。D项,到……去,前往。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祖父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他)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他)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第三组:疾、是、说、信、修、相、使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22.与“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B.疾痛惨怛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解析:选B 文中的“疾”意为“疾苦”,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痛心、痛恨。C项,形容词,强,这里指声音宏大。D项,动词,通“嫉”,妒忌。
23.与“如是,又何以行之”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B.是又在六国下矣
C.觉今是而昨非
D.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解析:选B 文中的“是”为代词,意为“如此、这样”,B项与之相同。A项,认为……正确。C项,形容词,正确。D项,表示判断。
24.与“请闻其说”的“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B.范增说项羽曰
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解析:选C 文中的“说”为名词,意为“言论、说法、主张”,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诉说。B项,动词,劝说。D项,通“脱”,解脱,脱身。
25.与“质信以让,礼也”的“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C.言必信,行必果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解析:选C 文中的“信”意为“讲诚信、守信用”,C项与之相同。A项,名词,信用。B项,副词,确实,实在,的确。D项,名词,信物,凭据。
26.与“公修公族,家修家族”的“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解析:选B 文中的“修”意为“修整、整治”,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修建,建造。C项,动词,修养。D项,动词,修理。
27.与“相及以禄”的“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儿已薄禄相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伯乐学相马
解析:选A 文中的“相”意为“互相”,A项与之相同。B项,名词,面相。C项,动词,帮助,辅助。D项,动词,观察,仔细看。
28.与“使教于国”的“使”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D.公之逮所由使也
解析:选B 文中的“使”意为“让”,B项与之相同。A项,连词,假使。C项,动词,出使。D项,动词,主使,指使。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如何治理百姓(的问题)。管仲回答说:“凡治理百姓的人,(一是)必须知道他们的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四是)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前。注意这四点,就足以治理百姓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仁慈,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了。”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的人,百姓就相信他;行仁政的人,百姓就感念恩德;严肃的人,百姓就敬畏他;有礼的人,百姓就赞美他。俗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百姓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他们,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
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谋求定时会盟诸侯,可以做到吗?”管仲回答说:“可以。”桓公说:“可以从哪里做起呢?”管仲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什么才是爱民之道呢?”管仲回答说:“您整治国家之事,大臣整治家族之事,使他们事业互相连接,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亲近国家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让他们为国家施行教育,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文章转自: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