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草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 田基黄、水石榴、雀舌草、蛇喳口、合掌草、一条香、金锁匙、 光明草、观音莲、雷公箭、七层塔、耳挖草。
〔来 源〕为金丝桃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的全草。
〔成 分〕 全草显内脂,香豆精, 酚类,蒽醌,鞣质,黄酮甙,氨基酸及糖类反应。又谓含维生素A样物质及维生素B1和B2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清热利湿:地耳草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 《常用中草药手册》: “清热解毒,渗湿利水”。用治湿温症及清热黄疸有效。
2.消肿解毒:地耳草有消痈肿瘀肿及解毒疗疮作用。 《生草药性备要》:“治酒病,消肿胀,敷大恶疮,理疳疮肿”。 《分类草药性》: “解一切蛇虫毒,清火,止泻痢,刀伤用良”。《福建民间中草药》: “活血,破瘀,消肿,解毒”。
二、近代研究
1.利胆及改善肝功作用:临床观察田基黄注射液有促进黄疸型肝炎之黄疸消退作用,并能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的有效率达96.8%〔1〕。
2.抑菌作用:地耳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猪霍乱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
3.对平滑肌的影响:地耳草对离体兔肠低浓度可见节律性收缩增强,高浓度时出现痉挛性收缩。对离体蟾蜍心脏,低浓度时心脏显先兴奋后抑制,高浓度时心脏出现纤维性颤动而停止。此外,对麻醉狗稍有降低血压作用〔2〕。
〔性 味〕苦、平。归肝、胆经。〔功 效〕利湿清热,解毒消肿。
〔主 治〕湿热黄疸、症积,泻痢, 目赤,咽喉肿痛,小儿惊风,肠痈,肺痈,乳痈,疮疖,湿疹,蛇咬伤,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
1.黄疸胁痛:如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及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也可用治慢性迁延型肝炎,症见黄疸、胁痛、肝肿大等,单用有效(30~60克煎服)。近年制成《田基黄注射液》。也可配旱莲草、葫芦茶、香附子、马兰、金钱草等。方例《舒肝片》。
2.湿温发热:湿温症发热不退,头重身困,舌苔白腻、脉濡缓。近用治伤寒及副伤寒。单用煎服,也可入复方中用。此外,尚可用治呕吐,泻痢,类似于急性胃肠炎和细菌性痢疾。
3.痈肿疮毒:如肺痈、乳痈,肠痈,痈肿,疖疮,湿疹等。单用有效。肺痈可配鱼腥草、桔梗、甘草等;肠痈可配伍白花蛇舌草、半边莲、泽兰、青木香、蒲公英等。此外,尚可用治目赤肿痛及蛇咬伤等。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单用地耳草煎加酒服,以渣外敷有效。
〔用 量〕15~60克、外用适量。
〔用 法〕生用。
〔禁 忌〕一般无禁忌,虚寒证慎用。
〔附 方〕
1.田基黄注射液(上海长征制药厂):田基黄乙醇提取法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每日1~2次,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
2.舒肝片(验方): 田基黄、旱莲草、鸡骨草、香附子、葫芦茶、甘草。制成浸膏片,每日3次,每次4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