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便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技术【一点资讯】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予高度重视。根据临床表现,其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畴。本病来势凶猛,病情急重,随时可出现亡阴、亡阳之“脱证”,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和劳倦过度有关。胃热内盛,火伤胃络,或忧思恼怒,肝火横逆犯胃,灼伤胃络而吐血,损伤肠络而为便血。或禀赋不足,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发生本病。另外呕血、便血不止,气随血脱可致亡阴、亡阳之“脱证”。

辨证分型

胃中积热证:吐血紫暗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大便黑如漆,口干喜冷饮,胃脘胀闷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主要药物:大黄、当归、白芍、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栀子、甘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热伤胃阴,加麦门冬、石斛、天花粉。

肝火犯胃证: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泄肝清胃,降逆止血。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主要药物: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可加白茅根、茜草、旱莲草加强止血;吞酸者加乌贼骨、贝母。

脾不统血证: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溏,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 归脾汤加减。主要药物: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及、仙鹤草、乌贼骨、阿胶。脾胃虚寒者加熟附片、炮姜,或改用柏叶汤;出血量多者,可加地榆炭、侧柏叶、血余炭。

气随血脱证:吐血量大,大便溏黑甚则紫暗,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眩晕心悸,烦躁口干,神志恍惚,甚或昏迷。舌淡红,脉细数无力或脉微细。

[治法] 益气摄血,回阳固脱。

[方药] 独参汤或四味回阳饮加减。主要药物:人参、制附子、炙甘草、炮姜。

经验方

1.朱良春方

[功效] 回阳止血。

[药物组成] 制附子9克,红人参10克,生白术10克,炮姜炭10克,炙甘草8克,灶心黄土(包煎) 60克,三七粉(分吞)5克,乌梅20克,阿胶15克。

[用法] 水煎两次,取汁约300毫升,熔入阿胶,待药液微温少少服之。

[主治] 气随血脱证。

2.胃血宁I号、胃血宁II号

[功效]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药物组成] 胃血宁I号:紫珠叶粉2克,白及粉3克,乌贼骨粉5克,生大黄粉1.5克,混合装入塑料袋内,封口。胃血宁II号:血余炭粉2克,紫珠叶粉2克,白及粉3克,乌贼骨粉5克,生大黄粉1.5克,混合装入塑料袋内,封口。

[用法] 每次一包,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主治]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胃中积热证:取上脘、内庭,针用泻法:肝火犯胃证:取不容、劳宫、梁丘、太冲、地五会,针用泻法;脾胃虚弱证:取中脘、脾俞、足三里、隐白,针用补法加灸。

2.穴位贴敷法

(1)栀子1克,郁金6克,白芷6克,大黄15克,共为细末,韭菜汁调成糊状,敷于膻中、上星、上脘三穴,药干另换新药。适于热盛伤络型。

(2)白芷、炒栀子各适量,水煎,布包药渣趁热敷胸口,适于热盛伤络型。

(3)紫珠草、地稔根各150克,水煎,浓缩 500毫升(可按此比例制取药液),用时先取 300毫升,用胃管注入胃内,左右变换体位,使药液与胃各部充分接触,然后抽出。另取200毫升注入胃内保留。

(4)吴茱萸末适量,醋调敷于涌泉穴。

3.敷脐疗法

(1)大黄30克研细末,加米醋适量调成膏状敷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3~5次为一疗程。适于胃热壅盛型。

(2)大黄、栀子各20克,研细末,米醋适量,用法同上。适于肝火犯胃型。

(3)鲜小蓟、鲜旱莲草各适量,捣烂取汁,大蒜一枚捣如泥,与西瓜霜15克和匀成膏状,敷于脐窝及双侧涌泉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适于吐血不止者。

4.中成药

(1)云南白药:功能化痰止血,活血止痛。:每次一克,吞服,每日4次。

(2)参三七粉:3克,口服,每日3次。用于各种部位出血。

(3)大黄粉:3克,口服,每日3次。用于各种部位出血。

(4)白及散:6克,口服,每日2~3次。用于吐血、便血、肺伤咯血、金疮出血等。

(5)乌芍散:6克,口服,每日2~3次。用于消化道出血。

(6)十灰散:3~6克,口服,每日2~3次。用于血溢妄行出血。

5.中药针剂

(1)生脉注射液:功能益气回阳养阴。每次20~40毫升,用5%~10%葡萄糖稀释静脉滴注。

(2)参附注射液:功能益气回阳固脱。20~10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

6.其他疗法

内镜对出血灶喷洒止血,常用云南白药、参三七粉、白及粉、复方五倍子液等药物局部止血。

预防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上消化道疾病的并发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预防十分关键。要做到生活有规律,饮食定时,不酗酒和进食粗糙食物。忌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如降低门脉高压、抗溃疡治疗等。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肺心病、心肌炎、先心病等。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辨证分型

气阴两虚:心悸喘促,动则加重,甚则倚息不得卧,疲乏无力,头晕,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脉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散合炙甘草汤。若伴有心前区疼痛,舌有瘀斑,为瘀阻心脉,可加丹参、川芎、檀香、红花活血化瘀。若夹饮邪,症见咳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可加葶苈子泻肺化饮。

水饮凌心:心悸气短,咳嗽而喘,咳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舌质暗、苔白滑,脉滑数。

[治法] 利水化饮。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味。若喘促气憋,倚息不得卧,咳痰咯血,为痰热壅肺,可加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痰多黏腻,胸闷气逆,为浊痰壅塞,气道不利,加皂荚丸以豁痰利气。

血瘀水阻: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下肢水肿,口唇青紫,胁下痞块,舌紫暗,苔薄腻,脉沉涩或结代。

[治法] 化瘀利水。

[方药] 血府逐瘀汤合五苓散。若瘀血较重,胸部疼痛加丹参、生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若兼气虚,症见心悸气短,劳累后更甚,加人参、黄芪补益心气。

阳气虚脱:心悸喘促,不能平卧,甚则张口抬肩,烦躁不安,面色青灰,四肢厥冷,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脉沉细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 参附汤。如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为阳脱重证,可加龙骨、牡蛎以重镇潜敛以回阳救逆,加炙甘草补益心气。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盲;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2.耳针法

选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毫针用轻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刮痧疗法

患者取坐位,疼痛剧者先取仰卧位,术者首先在刮治部位涂以活血化瘀作用的刮痧介质,然后以中等力度刮胸部穴位3~5分钟,刮至局部出现痧痕为好。继刮手部穴位,刮至局部潮红。然后患者转侧卧位,术者以较重力度刮背部穴位,刮至局部痧痕显现。具体穴位如下:

背部:肺俞、心俞、肾俞。

胸腹部:天突、膻中、天枢、中脘、水分、气海。

上肢部:内关、间使、通里、少府。

4.贴敷疗法

处方:生南星、川乌各30克。用法:两药研为细末,用黄醋融化摊于手心、足心,每日一次,晚敷晨取。

5.酒疗法

(1)处方:桃仁100克,朱砂细末10克,醇酒500克。用法:桃仁用开水浸,去皮尖,麸炒微黄,捣碎,与酒同浸于干净容器中,封口,煮沸取下候冷,再放人朱砂细末,搅动均匀,每次温饮1~2小杯,不拘时候服。主治血滞胸痹,心悸怔仲。

(2)处方:去壳桂圆肉1000~1500克,好烧酒5000克。用法:桂圆肉入酒内浸泡10~20天后取服,每天早晚各随量服数杯。主治怔仲、惊悸、失眠。

6.药枕疗法

(1)处方:生磁石500克,生铁落500克,海蛤壳500克,远志300克,石菖蒲200克。用法:磁石、铁落打碎,余药烘干,研成粗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患者枕之。适用于心胆失调型。

(2)处方:丹参1000克,川芎200克,当归 200克,桑椹200克,冰片10克。用法:上药除冰片外,一起烘干,研成粗末,兑人冰片,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患者枕之。适用于心血不足型。

(3)处方;公丁香500克,肉桂500克,大附子200克,麻黄150克,细辛100克。用法: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粗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患者枕之。适用于心阳不振型。

(4)处方:丹参500克,当归500克, 虫100克,蒲黄500克,远志500克,龙骨300克,牡蛎 300克,五灵脂300克,冰片20克。用法:上药除蒲黄、冰片外,分别烘干,共研粗末,共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患者枕之。适用于心血瘀阻型。

7.拔罐

(1)取穴:①神道、心俞、脾俞;②灵台、厥阴俞、肝俞。操作:每次一组,每日或隔日一次,刺络拔罐法。

(2)取穴:心俞、内关、膻中。心气虚弱配小肠俞、足三里、内关;心血亏虚配膈俞、关元、足三里;气阴两虚配肾俞、三阴交;心脉痹阻配脾俞、肾俞、血海。操作:用闪火法,留罐10分钟,每日一次。

8.中成药

(1)参麦口服液:50~100毫升,口服,每日 两次。

(2)速效救心丸:4~6粒,口服,每日2~3次。

9.中药针剂

(1)参附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20~100毫升,加入 5%~10%葡萄糖250毫升内,每日一次。

(2)强心灵(黄夹苷)注射液: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黄花夹竹桃果仁中提取物制成;每次0.125~0.25毫克,加入50%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脉缓推,每日1~2次。功能强心定悸。

(3)福寿草总苷注射液:本品由毛茛科植物冰凉花提取物制成。取0.25~0.5毫克,加入50%葡萄糖溶液20毫升中,静脉缓推,每日一次,功能强心利尿。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之一。按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与重型急性胰腺炎两种。前者多见,临床上占急性胰腺炎的90%,预后良好;后者少见,但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病情凶险。总死亡率为5%~10%。根据急性胰腺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腹痛的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胃脘”、“胁痛”、“膈痛”、“腹痛”、“胃心痛”等病证范畴。重症胰腺炎多表现为腹痛、呕吐、便结、黄疸等症状,属于中医“结胸”、“厥脱”、“阳明腑实证”等范畴。

辨证分型

肝郁气滞:脘腹胀闷疼痛,痛及两胁,阵阵加剧,低热、口苦、嗳气干呕,善太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治法方药]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味,主要药物:柴胡、醋炒陈皮、川芎、枳壳、芍药、香附、炙甘草。临证可加郁金、川楝子、元胡增强理气止痛之力,加黄芩、蒲公英行清热解毒之功。若腑气不通,腹胀甚者,以枳实易枳壳,并加厚朴、大腹皮以行气止痛。肝郁化火明显者,见口苦咽干,头痛目赤加栀子、丹皮清肝泻火。呕恶明显者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加法半夏和胃降逆止吐。

胃肠热结:脘腹胀满作痛,牵及腰背,按之痛甚,高热烦渴,大便干结,呕吐剧烈,舌质红,舌苔黄厚,脉沉实或弦滑数。

[治法方药] 通腑泻热,理气止痛。大柴胡汤加减,主要药物: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大枣。若燥结明显,症见便秘干结难解,加芒硝冲服,软坚散结。若腑气不通,腹痛腹胀剧烈,加厚朴、川楝子等行气止痛。

胆胰湿热:中上腹胀痛,身热不扬,渴不欲饮,口干而黏,恶心呕吐,周身困重,或见黄疽,口苦口腻,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 清热利湿,散结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主要药物:龙胆草、黄芩、栀子、通草、当归尾、生地黄、生甘草、柴胡、车前子(包)。若头闷重、呕恶明显者为湿困脾胃,清阳不升,加藿香、白蔻仁化湿和中。若黄疽较深为湿热蕴阻、肝胆疏泄不利,加金钱草、茵陈利胆退黄。

热毒蕴结:上腹部剧痛,拒按,烦躁高热,呕吐频繁,吐少量血液,可见皮肤瘀斑,便结尿黄,舌质绛,舌苔黄或灰黑,脉滑数。

[治法方药] 清热凉血,解毒散结。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主要药物: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赤芍、牡丹皮。若呕血多者,为热毒炽盛,热伤血络所致加生地榆、白茅根、三七粉凉血止血。若瘀热甚而发黄者加茵陈、大黄荡涤邪热从二便而出,增强清热祛瘀作用;高热烦躁神昏者,为热毒内陷、蒙闭清窍,可送服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适宜技术

1.针刺治疗

(1)体针(或电针)主穴:足三里、下巨虚、地机、内关、支沟、天枢。配穴:中脘、梁门、府舍、脾俞、胃俞、内庭、期门、上脘。每次选主穴2~3穴,配穴1~2穴。除针背腧穴外,患者均取仰卧位。针下巨虚、地机时,尽可能先在其周围找到压痛明显的点。针体垂直刺入,大幅度捻转提插以加强刺激,均用泻法。得气后留针一小时,每隔5~10分钟,至局部皮肤起红晕。上述穴位,亦可以用电针治疗,疏密波,强度以耐受为宜,刺激30分钟至一小时。无论体针或电针,急性期日针2~4次。另外行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抑酸,抗感染,补液支持疗法。

(2)根据疼痛部位分选日月、期门、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内关、上脘、中脘、灵台、至阳、地机、胆囊穴、委中等穴,毫针刺用泻法,每1~3小时一次。

(3)主穴为足三里、下巨虚、内关;或中脘、梁门、内关、阳陵泉;或脾俞、胃俞、中脘;或血海、三阴交、胆囊穴;或府舍、章门、期门、足三里。以上穴位可任选一组或几组交替使用,一般用强刺激手法,有针感后留针一小时,若针刺后接用电针效果更好。

(4)取穴足三里下3~5寸的压痛点(双侧),深针,留针20~30分钟,间歇用重刺激手法。压痛较显著一侧做重点针刺。

2.放血疗法

取穴金津、玉液、委中,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次5毫升。

3.耳针疗法

取穴胆区、胰区、交感、神门,强刺激后埋针,定时按压,以加强刺激。

4.穴位注射

(1)选双侧足三里、胆囊穴,用丹参注射液 2~4毫升注入穴位,每日两次。

(2)主穴:足三里、下巨虚。配穴:腹痛加地机、日月,呕吐加内关、中脘。药液:10%葡萄糖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每次仅取一主穴,据症加一配穴。一般每穴注入5~10毫升的10%葡萄糖注射液。均于注射针头深刺得气后,加速推入药液,务使感应强烈。如腹痛剧烈,则于地机或日月,注射0.25毫克阿托品。每日治疗两次。

5.中药灌肠

用大柴胡汤或承气汤水煎后,高位保留灌肠。

6.敷贴法

(1)双柏散:大黄、侧柏叶各两份,黄柏、泽兰、薄荷各一份,共研细末,每次取100~150克水蜜调成糊状,敷于中上腹或脐部。有良好减轻肿痛、抑制炎症作用。

(2)如意金黄散,凉开水或凉茶水调成糊状,敷于腹部痞块处。

(3)消炎散,本方由黄柏或虎杖、煅石膏、冰片等组成,共研细末,凉开水或凉茶水调成糊状,敷于中上腹或脐部,用于重症胰腺炎并发肠麻痹者。

(4)处方:皮硝30~90克。操作:将皮硝打碎,布包,敷于脐部。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6次为一疗程。

7.灸法

处方:内关、阴陵泉。操作:用清艾条行雀啄灸,每穴灸15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两次,6次为一疗程。

8.拔罐法

处方:上脘、脾俞、胃俞。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选用中号火罐,用闪火法拔于以上穴位,留罐20分钟,每日两次,6次为一疗程。

9.推拿疗法

处方:中脘、膻中、梁门、章门、内关、足三里、肝俞、胃俞。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先用掌轻揉腹部,重点在中脘穴,约5分钟,再用拇指按揉膻中、梁门、章门、内关、足三里等穴,每穴约两分钟。最后患者取俯卧位,用掌推背部膀胱经,以潮红为度,约10分钟。掌揉肝俞、胃俞,力量可稍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穴约两分钟。

10.中成药

(1)九气拈痛丸:含木香、香附、高良姜、陈皮、槟榔、甘草、莪术、五灵脂、郁金、延胡索等,功能行气化滞,消积止痛。每服6g,每日服两次。适用于气滞型者。

(2)胰胆合剂:每次50毫升,每日2~3次口服,重症加倍。

11.中药针剂

(1)清开灵注射液:40~6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用于发病早期。

(2)双黄连注射液:3~6克加入5%葡萄糖液中500毫升静脉滴注,分两次,用于热毒蕴结期。

(3)生脉注射液: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可用于休克期。

(0)

相关推荐

  • 252.穴位注射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有何作用?

    骨性关节炎是以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主的慢性关节病变,又称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穴位注射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简述如下: 常用穴位主穴取肾俞.足三里,根据骨性关节炎发 ...

  • 呕血,便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 ...

  • 高血压--辛.梁冬对话倪海厦3上[肾高压中医诊疗]

    今天 08 - 肾高血压的中医诊疗 针对高血压把堵塞的部分冲破溢血出来,绝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血压的原因,临床上在治疗高血压的时候,都是肾脏功能有问题引起的.因为肾脏功能出现问题,第一个就影响了心 ...

  • 古今单验方系列之大黄白及粉治疗呕血(即上消化道出血)

    大黄白及粉治疗呕血(即上消化道出血) (录自<名医特色经验精华>陈泽霖 宋祖憼 主编) 目前以中医药为主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为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炎引起的出血,疗效较好,而对食管静脉曲张 ...

  • 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案原创 郑家本

    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案 原创 郑家本 马派传承 2018-12-24 验案交流 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案 杨某,男,20岁,农民.1982年12月23日初诊. 患者素体健壮,数天前出现黑大便,经当地治疗 ...

  • 验案交流|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案  郑家本医集

    验案交流|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案 原创 郑家本 马派传承 2018-12-24 验案交流 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案 杨某,男,20岁,农民.1982年12月23日初诊. 患者素体健壮,数天前出现黑大便, ...

  • 大黄白及粉治疗呕血(即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目前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者主要为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炎引起的出血,疗效较好,而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和胆道出血之经验尚少.根据辨证分型目前报道颇不统一,有分胃热.脾虚.肝郁三型:有分为脾胃虚寒.脾 ...

  • 颈椎病中医诊疗技术

    颈椎病亦称颈部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常规治疗 1.理筋手法 患者低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以滚.揉.点压.拿捏.弹拨 ...

  • 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 ...

  • 癌症术后症状为什么反复难治?老中医说没治到点上,问题很大【一点资讯】

    癌症术后.放化疗后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症状,可能是由癌症本身引起的,也可能是治疗过程中对身体器官造成损伤引起的.一般来说,很多患者随着时间都会逐渐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随着时间加重,没有好转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