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手工造纸普查,耗时十余年耗资近千万田野调查成果

《中国手工纸文库》总序

造纸技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正是在这一伟大发明的推动下,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获得比人类使用口语的表达与交流更便于传承的介质。纸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化记录,使一代代的后来者能够通过纸介质上绘制的图画与符号、书写的文字与数字,了解历史,学习历代文明累积的知识,从而担负起由传承而创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是手工造纸的发源地。不仅人类文明中最早的造纸技艺发源自中国,而且中华大地上遍布着手工造纸的作坊。中国是全世界手工纸制作技艺提炼最精纯与丰富的文明体之一,可以说,在使用手工技艺完成植物纤维制浆成纸的历史中,中国一直是人类造纸技艺与文化的主要精神家园。下图是中国早期造纸技艺刚刚萌芽阶段实物样本的一件遗存——西汉放马滩古纸。

西汉放马滩古纸残片(纸上绘制的是地图)
1986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一、本项目的缘起

从2002年开始,我有较多的机缘前往东邻日本,在文化与学术交流考察的同时,多次在东京的书店街——神田神保町的旧书店里,发现日本学术界整理出版的传统手工制作和纸(日本纸的简称)的硏究典籍,先后购得近20种,内容包括日本全国的手工造纸调查硏究,县(相当于中国的省)一级的调查分析,更小地域和造纸家族的案例实证硏究,以及日、中、韩等东亚国家手工造纸的比较硏究等。如:每日新闻社主持编撰的《手漉和纸大鉴》五大本,日本东京每日新闻社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五月出版,共印1000套;久米康生著的《手漉和纸精髓》,日本东京讲谈社昭和五十年(1975年)九月出版,共印1500本;菅野新一编的《白石纸》,日本东京美术出版社昭和四十年(1965年)十一月出版等。这些出版物多出自几十年前的日本昭和年间(1926~1988年),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几乎都附有系列的实物纸样,有些还有较为规范的手工纸性能、应用效果对比等技术分析数据。我阅后耳目一新,觉得这种出版物形态既有非常直观的阅读效果,又散发出很强的艺术气息。

《白石纸》随书的宣传夹页

我几乎立刻想起在中国看到的手工造纸技艺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我们这个世界手工造纸的发源国,似乎尚未看到这种表达丰富且叙述格局如此完整出色的硏究成果。中国辽阔地域上的手工造纸技艺与文化遗存现状,研究界尚较少给予关注。除了若干名纸业态,如安徽省的泾县宣纸、四川省的夹江竹纸、浙江省的富阳竹纸与温州皮纸、云南省的香格里拉东巴纸与河北省的迁安桑皮纸等,大多数中国手工造纸的当代研究与传播基本上处于寂寂无闻的状态。

《手漉和纸精髓》附实物纸样的内文页

此后,我不断与国内一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研究的同仁交流,他们一致认为在当代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大规模推进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进行手工造纸技艺与文化的整体性记录、整理与传播,传统手工造纸这一中国文明的结晶很可能会在未来的时空中失去系统记忆,那真是一种令人难安的结局。但是,这种愿景宏大的文化工程又该如何着手?我们一时觉得难觅头绪。

《手漉和纸精髓》附实物纸样的内文页

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获准建设国家“985工程”的“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基地学术委员会讨论,“中国手工纸研究与性能分析”作为一项建设性工作由基地立项支持,并成立了手工纸分析测试实验室和手工纸研究所。这一特别的机缘促成了我们对中国手工纸研究的正式启动。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开始申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时任社长郝诗仙此前知晓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手工纸研究工作,于是建议正式形成出版中国手工纸研究系列成果的计划。在这一年中,我们经过国际国内的预调研及内部研讨设计,完成了《中国手工纸文库》的撰写框架设计,以及对中国手工造纸现存业态进行全国范围调查记录的田野工作计划,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上报并获立项批准。于是,仿佛在不经意间,一项日后令我们常有难履使命之忧的工程便正式展开了。

2008年1月,《中国手工纸文库》项目组经过精心的准备,派出第一个田野调查组(一行7人)前往云南省的滇西北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这是计划中全中国手工造纸田野考察的第一站。按照项目设计,将会有很多批次的调査组走向全中国手工造纸现场,采集能获取的中国手工造纸的完整技艺与文化信息及实物标本。

2009年,国家出版基金首次评审重点支持的出版项目时,将《中国手工纸文库》列入首批国家重要出版物的资助计划,于是我们的中国手工纸研究设计方案与工作规划发育成为国家层面传统技艺与文化研究所关注及期待的对象。

调查组成员在香格里拉县白地村调查,2008年1月

二、对项目架构设计的说明

作为纸质媒介出版物的《中国手工纸文库》,将汇集文字记录与描述、摄影图片记录、样纸纤维形态及透光成像采集、实验分析数据表达、造纸地分布与到达图导引、实物纸样随文印证等多种表意语言形式,希望通过这种高度复合的叙述形态,多角度地描述中国手工造纸的技艺与文化活态。在中国手工造纸这一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上,《中国手工纸文库》的这种表达方式尚属稀见。如果所有设想最终能够实现,其表达技艺与文化活态的语言方式或许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界和保护界开辟条新的途径。

项目无疑是围绕纸质媒介出版物《中国手工纸文库》这一中心目标而展开的,但承担这一工作的项目团队已经意识到,由于采用复合度很强且极丰富的记录与刻画形态,当项目工程顺利完成后,必然会形成非常有价值的中国手工纸研究与保护的其他重要后续工作空间,以及相应的资源平台。我们预期,中国(计划覆盖34个省、市、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当代整体的手工造纸业态按照上述记录与表述方式完成后,会留下与《中国手工纸文库》伴生的中国手工造纸图像库、中国手工纸技术分析数据库、中国手工纸实物纸样库,以及中国手工纸的影像资源汇集等。基于这些伴生的集成资源的丰富性,并且这些资源集成均为首次,其后续的价值延展空间也不容小视。中国手工造纸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拓展或许会给有志于继续关注中国手工造纸技艺与文化的同仁提供更多元的机遇。

毫无疑问,《中国手工纸文库》工作团队整体上都非常认同这工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这种认同给了我们持续的动力与激情,但在实际的推进中,确实有若干挑战使大家深感困惑。

三、我们的困惑和愿景

困惑一:

中国当代手工造纸的范围与边界在国家层面完全不清晰,因此无法在项目的田野工作完成前了解到中国到底有多少当代手工造纸地点,有多少种手工纸产品;同时也基本无法获知大多数省级区域手工造纸分布地点的情况与存活、存续状况。从调查组2008-2016年所集中进行的中国南方地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广东、海南、浙江、安徽等)的田野与文献工作来看,能够提供上述信息支持的现状令人失望。这导致了项目组的田野工作规划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境,也带来了《中国手工纸文库》整体设计及分卷方案等工作的不确定性。

困惑二:

中国正高速工业化与城市(镇)化,手工造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面临着经济效益、环境保护、集成运营、技术进步、消费转移等重要产业与社会变迁的压力。调查组在已展开了九年的田野调查工作中发现,除了泾县、夹江、富阳等为数不多的手工造纸业态聚集地,多数乡土性手工造纸业态都处于生存的“孤岛”困境中。令人深感无奈的现状包括:大批造纸点在调查组到达时已经停止生产多年,有些在调查组到达时刚刚停止生产,有些在调查组补充回访时刚停止生产,仅一位老人或一对老纸工夫妇在造纸而无传承人……中国手工造纸的业态正陷于剧烈的演化阶段。这使得项目组的田野调查与实物采样工作处于非常紧迫且频繁的调整之中。

贵州省仁怀市五马镇取缔手工造纸作坊的横幅,2009年4月

困惑三:

作为国家级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中国手工纸文库》在撰写开卷总序的时候,按照规范的说明要求,应该清楚地叙述分卷的标准与每一卷的覆盖范围,同时提供中国手工造纸业态及地点分布现状图等整体性信息。但由于前述的不确定性,开宗明义的工作只能等待田野调查全部完成或进行到尾声时再来弥补。当然,这样的流程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阅读者系统认知的先期缺失,以及项目组工作推进中的迷茫。尽管如此,作为拓荒性的中国手工造纸整体研究与田野调查就在这样的现状下全力推进着!

当然,我们的团队对《中国手工纸文库》的未来仍然满怀信心与憧憬,期待着通过项目组与国际国内支持群体的协同合作,尽最大努力实现尽可能完善的田野调査与分析硏究,从而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为中国最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样本之中国手工造纸技艺留下当代的全面记录与文化叙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库里绘制一份较为完整的当代手工纸文化记忆图谱。

汤书昆

2016年12月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