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自然萎凋白茶还处于生青阶段?喝茶这么久,第一次听说这种说法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开篇语】

后台里,看到一条很长的留言。

原文附如下:

“纯自然萎凋加纯日晒的新白茶,确实有一个醒茶的过程。这时的白茶还处于一个生青的状态,用开水冲醒两遍,可以将茶叶烫熟并冲走青涩味而且很少有茶渣。而焙火的尤其是高焙火的白茶比较松脆,开水一冲味道就出来了,但这样的白茶少了一份自然多了一分火气。”

看到这段话的留言,村姑陈的心里很复杂。

因为前面这段内容,涉及太多不专业的知识。

逐一列举出来,有大几十条之多。

光是从明面上的错处入手,就能从这一长串内容里,找出十大经典白茶误区。

话不多说,下面正式进入正题,逐一破除谣传。

一、白茶的萎凋就是纯自然萎凋加纯日晒?

真相是,如此表述并不专业。

参考《白茶加工技术规范》国标,白茶的萎凋分为三种。

自然萎凋,是采用日光和无日光交替进行萎凋。

加温萎凋,是采用室内控温萎凋。

复合萎凋,自然萎凋和加温萎凋交替进行。

可见,“纯日晒”一说,不科学、不专业、更不现实!

二、白茶工艺很简单,最主要是晒一晒就行?

从相关标准定义上,白茶加工过程远没有那么简单。

白茶,即采用适制品种的茶树芽、叶及嫩茎,经过萎凋、干燥、拣剔、拼配、匀堆、复烘等工艺(不包含揉捻)制作而成的具有特定品质特征的茶叶。

那些对白茶加工认识停留在纯粹靠太阳晒的老黄历,该翻篇了。

那些单纯依靠晒茶,将茶青采下来,摊在地上狂晒。

到最后,晒出来的茶,估计会变成梅干菜那样。

好茶应有的外观、香气、滋味、韵味,统统化成空!

三、纯自然萎凋的白茶,还处于一个生青的状态?

从务实角度出发,翻遍了所有与茶相关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等条文内容。里面统统都没有出现“生青”一词。

与此同时,喝茶这么多年,连村姑陈也是第一次看到“生青”一说。

猜过去,这一词语,处于对方的独创用语。

用于知识交流与探讨时,用概念不清的词语来表述,会引起歧义,做法并不专业。

因此,这样的结论根本不成立!

四、白茶因为自然萎凋,所以就要醒茶?

说句实话,这样的理解逻辑简直太奇怪了。

茶圈里,醒茶概念是从普洱界传出来的,根本不关白茶什么事。

何为醒茶?专门查了相关概念。

据说,醒茶指让茶叶与自然中的空气、水分发生接触,从而使得沉睡已久的茶叶,可以逐渐苏醒过来,焕发本味……

平心而论,如此“概念术语”,说得太玄乎了。

茶叶又不是活物,又怎么会沉睡与苏醒?

泡茶时,为了让茶叶呈现出本味,用沸水冲泡岂不是更直接?

五、白茶的醒茶,是用开水冲醒两遍?

茶圈里面,被人广泛认可的醒茶方式,可以分为三种。

一曰,温杯醒茶法。泡茶前,先用沸水将盖碗、公道杯、茶杯等烫洗一遍,更显卫生。当然,这种醒茶做法,还有个更通俗的名字,叫“烫壶温杯”!

一曰,温润泡醒茶法。投茶后,将热水均匀注入,借助热水浴的刺激,唤醒茶味。当然,这种润茶之后的茶汤,往往是倒掉不喝的。这种做法,与常见的洗茶无异。

一曰,静置干醒法。通常针对存放多年的老茶,喝茶前先将茶叶取出,放在通风干燥处静置一段时间,发散浊味与仓味。

对这种做法,需要多谨慎。

规范仓储的老茶,不应该有仓味浊味,那是品质糟糕的表现。

另外,这样很容易让好茶跑气变味,导致茶香寡淡!

六、用开水冲醒两遍,对白茶有何影响?

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浪费!

对照前文,对方提及的这种醒茶方式,可以归入为“温润泡醒茶”。

但比起冲醒两遍,这种想用沸水洗茶两遍的方式,会更加浪费。

关于白茶要不要冲醒与洗茶,答案就一句话。

好茶不用醒,泡出来的茶汤完全可以放心喝。

何况,对于白毫丰富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白茶来说,前两道茶汤内,白毫数量丰富。

这些细密的白毫(茶毫)可以提供独特毫香,同时带来清甜、鲜爽的口感风味。

接连将泡出来的前两道茶汤都倒掉不喝,等同于浪费了好茶的风味精华!

七、用开水冲醒两遍,可以将茶叶烫熟并冲走青涩味?

还是那句话,白茶不需要洗茶。

联系上下文,这句话的语境背景是,自然萎凋出来的白茶,青涩味重。

但这样的说法,完全是错的。

自然萎凋出来的白茶,香气更馥郁,口感更鲜爽。

至于青涩味,完全和日光萎凋不沾边。

白茶里喝出青味与涩味,原因复杂。

先说青味,白茶没有经过杀青,在新茶阶段喝出类似晒干青草般的气味,实属正常。

那是白茶原汁原味,风味天然的表现。

如果不喜欢这股,新茶身上常见的,芳草鲜美般的气息,大可放上一段时间后再喝。

随着白茶的逐渐陈化,风味会从清新鲜爽过渡到醇厚甘香,类似晒干青草般的青味自然会淡去。

再来说涩味,茶叶内部的涩,与茶多酚等带来涩味的物质有关。

原料不佳、制茶不当,冲泡失误等,都会导致一杯白茶喝起来涩味过重!

八、用开水冲醒两遍,茶汤很少有茶渣碎屑?

这点没有说错,但做法太不现实。

但以浪费两道好茶为代价,换来茶汤里很少再倒出碎茶渣,代价未免太大了。

茶叶作为干制品,在干度达标的前提下,出现适当碎叶在所难免。

泡茶时,为避免碎茶掉入茶汤内,方法有不少。

最常见的,是用茶滤过滤茶汤。

但这种做法,同样会滤走汤水内的白毫,带来风味上的损失,建议慎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用盖碗泡茶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内,稍微静置。

茶汤内的碎茶,会逐渐沉底。

在倒茶分汤,倒进茶杯内时,不容易倒入杯内,导致喝到满口碎茶末的尴尬。

九、白茶的加工,有高焙火一说?

真实情况是,对方根本不懂白茶。

白茶的加工过程里,没有焙火,这是白茶界的常识。

以白茶散茶的传统加工过程,极尽天然。

没有杀青,没有揉捻,更没有像岩茶那样,经历焙火。

而是以萎凋、干燥为主。

正是因为白茶工艺较为质朴天然的缘故,白茶内部才能保留下大量的天然原味。

喝起来,茶味鲜醇甘爽,妙不可言。

十、对方为什么会认为,白茶加工过程里,会有焙火呢?

焙火,是岩茶加工的概念。

猜过去,对方应该是对茶知识一知半解,以至于出现了误用。

推测来看,网上有关“白茶烘焙”或“白茶炭焙”等,很大程度是误传。

白茶加工时,将茶青鲜叶采下后,要及时摊晾出来,等到萎凋结束,再进行烘干。

烘干,重在“烘”字。烘干白茶时,温度不能太高,而是要将茶叶内部水分烘透、干爽即可。

白茶的烘干方式,传统是用炭烘,现在大多数是电烘。但不管是怎么烘,都与岩茶的焙火概念,相差甚远。

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岩茶与白茶的外观上,看出差别。

“烘”出来的白茶,以白牡丹为例,芽头银白,白毫蓬松,叶片细窄,以绿为主。

除了脱去大量水分外,其余的和茶青鲜叶长在树上的时候,差别不大,像是脱水蔬菜。

而“焙”出来的岩茶,条索紧结,大多呈现板栗壳色、黧黑色,干茶上能闻到浓郁的焦糖香、烤坚果瓜子香。

可见,白茶的加工与“焙火”一说,相差甚远。

认真聊茶,别再将风牛马不相及的概念,混为一谈!

【结束语】

茶圈江湖里,存在一种不良风气。

那便是,喜欢夸夸其谈的假大师,多如过江之鲫。

这些擅长自我包装的假专家,字里行间的用语,迷惑性很大。

稍不留神,就会让你踩中圈套。

为了识破这些迷局,金庸先生有句话写得极好。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