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按照这篇解读《易经》的文章去做,就能成为合格的资深教师

求教与导教的关系及方法训练

——用现代语言讲述易经故事之十二

塞北剑豪

蒙,是指人生容易受蒙蔽的时期,也是人生思想处于晦暗状态中的时期。萌童阶段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1个时期:是儿童思维的初始时期。按照古代的人生岁月来说:蒙,当属3—5岁的时期,按照现代的人生岁月来说,当在5—7岁的时期。这个时期属于幼儿时期,对任何事情都不懂,反而还总想寻求明白的时期,也是接受人生教育的初始阶段。第2个时期:是童蒙成长时期,指整个小学阶段,即:少年时期,从知识上破除蒙昧,思想走出晦暗,认识社会事物的初始阶段。第3个时期:是童梦上升时期,是整个中学阶段,也是由少年过渡到青年的阶段,知识的角度已经脱离了童蒙时期,但在认识社会普遍事物的过程中,尚缺乏辩证的思维的头脑,处于人生叛逆期,思想革命在灵魂深处不断的爆发,也属于思想蒙昧阶段,此时的青年人最容易被误导,最容易被利用,应该实行正面的人生观教育,使其走出思想蒙昧的渊藪。第4个时期:亦可延伸到大学时期,这个时期知识的萌妹已经不存在了,思想上的蒙昧仍然存在,关键是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仍处于蒙昧之中。这个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成熟时期,价值观与发展目标仍然处于蒙昧状态,需要不断的加强价值观与发展方向教育,推进三观协调发展。这就是理想上、行为上、思维方式上的广义童蒙意念,可以泛指青年人走向社会之前,因为,在这20年的时间里,思维深处有很多事尚未脱离“蒙昧”。

《易经》第四卦《蒙》篇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卜筮 bǔ shì)再三渎(dú),渎则不告。利贞。” 这里边包含两个故事。

故事之一:蒙童教育的主动性与实践操作的可行性。

教育的主导是老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育不是强调主导的作用,而是强调主体作用的实现。这一观点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接受得了?

教育的首先不是老师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学生要求老师教什么?是“童蒙求我”,他要学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他怎么问?我们就怎么回答。“匪我求童蒙”,就是说不是我们求学生学习,我们教什么他就听什么?这样,被动的教与学的方法似乎有点本末倒置,应该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求教的主动性,做到老师有目的的教,学生有目的的学,这就是因才施教的思想与方法。

在3000多年前,周文王提出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十分具有超前的视野,也正是当前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在我国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封建制再到民主革命时期,长达3000年历史长河中,教育的方法基本是我教什么你就学什么?我怎样教你就怎样学?总是把学生的学习摆在了被动的位置上,这是极其不可取的教与学的方法,这种被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总想吃熟了的馅饼,不知道自己怎样做馅饼。抑制了学生主动进取和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所以,教育必须要实施改革。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把教育方针确定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位上,要求教育从实践需要的考量,去进行有目标的教学。把学习的目的围绕着操作方法进行思考,把培养人才的目的切定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相结合的基点上,促进人才的思维点围绕着创新发展的目标展开。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在2006年,我设立了大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即:“追踪学生的心路历程,讲好每一节课。” 按照这个教学理念,教师在新生上课之前,向学生说明这个思想,便于在本学期上课中,使学生进行课堂监督,如果老师上课违背了这一教学理念,就主动提出便于老师改变教学方法。我在授课时如何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呢?

方法之一:把教案的内容调整到学生未来发展有用的思维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方法之二:在本节课程的教学中提出多个知识点,既有理论的深层次探索,又有实践方法模拟;既有单方面的知识对接,又有全面综合知识;由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二至三个知识点,进行趣味性教学;

方法之三:学习后展开导论,有目的有指向的布置作业,使学生按照实践对接点做好作业,并择优存档备用。

方法之四:把每次课堂教学展开的内容,充实到教案中去,用实践对接的知识点改变原有教案中操作功能的贫乏性,尽量改变理论教学的枯燥为可应用性教学。

这就是“童蒙求我”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匪我求童蒙”那种呆板的老式的教学方法。《易经》强调“匪我求童蒙”的内涵包括两种思想:其一,不是学生求我索求相应的知识,我就按照自己的思维方法进行教学,把学生的需求视为自己的需求,有时或许也能对接到学生的需求点,但不紧密,多数是离学生的需求很远,所以,学生上课不愿意听讲,睡觉,玩手机成了常事;其二,按照自己的思维教学,不考虑具体学生的实践对接,教学失去了针对性,射箭没有对准靶子,偏离目标飞得很远,漫无边际的胡侃,这种做法不仅会受到学生的非议,也会受到同行专家的非议,还会受到领导者的非议。这就是“匪”的内涵,所以,有些老师被解雇了,到其他学校应聘也很艰难。

如此可见,易经关于童蒙教育从简单直接的普遍道理中内涵着科学性的启迪,以及深邃性的预测,都显得非同一般。时至今日思考起来,仍觉得很正确,同样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

故事之二:求教的诚恳与谦虚

学生求教老师,获得一些生活中需要的知识,老师就要遵循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方向性培育。幼儿和少年时期需要产生一些疑问?老师都能够给予客观的解答,学生听了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以相信和服从为要义。到初学和高中阶段,对老师讲的课程就容易出现很多的疑问?一些疑问,有的老师能讲,有的老师就讲不明白了?所以,他们就容易对老师产生一些不肖的思想,亵渎老师的形象,对这样的学生,《易经》告诉我们的方法是:“渎则不告,利贞。” 对亵渎老师行为的学生,他们产生的疑问?老师不知道的就告诉他,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因为你说出来似是非的东西,他们听了一定是不满意的,这样老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打了折扣。不知而不告,让他们求知者相告,这是最明智的做法,不会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不利的看法,有利于保持老师的操守。所以,《易经》第4卦《蒙》篇指出:“初筮告,(卜筮 bǔ shì)再三渎(dú),渎则不告。利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中古到下古时代,教育的主要方法都与卜筮相连接,卜筮就是算卦,在那个时期人们把算卦当成了科学,在原始生产力的状态下,人们认识社会能力较低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高的知识探索。所以,卜筮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求教。求教者要真诚,导教者要求是,任何脱离求是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我在大学时期,很多涉及实践的知识向先生求教,问中文老师的时候,他告诉我说:这个是哲学问题,需要向哲学老师请教。我要去找哲学老师,他告诉我说:这个问题是社会实践的深层次问题,我也说不太清楚,需要你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琢磨。或者你问一问社会上你认识的领导干部,他们具有实践经验,可能讲得很清楚。老师这样说了我能理解,因为世界上没有全能的人,我对老师没有一点亵渎之意,反而很尊敬他们的认真求学精神。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假如老师为了撑面子,给我讲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反而会觉得不爽,虽然嘴上不说,老师在心里的形象已经降落很多。老师的威望是“贞”演化出来的求实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