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行走之——博物馆
六
我是在追赶云彩的脚步中,发现庐陵老街的四楼有一座“庐陵人文博物馆”的。
那些天,我忽然间对庐陵老街上空的云彩产生了兴趣。我发现那些一朵一朵像棉花糖一样的云朵,停留在庐陵老街上空的时候,从庐陵老街的任何一个角度拍过去,都能够拍出一张美轮美奂的相片来。我从一楼拍到了四楼,在四楼的“庐陵秀场”对面,我竟然看到了“博物馆”这三个字。
老街上竟然有家博物馆?
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对于任何收藏品都有着天然的喜欢,我不由得走进了博物馆。
在进入了博物馆后,才知道这里是“仁达艺术馆”的一个分部,真正好多艺术品还收藏在“仁达艺术馆”里,并没有搬过来,这是因为老街这里的场地有限,无法容纳仁达艺术馆的全部藏品。
仁达艺术馆,多么熟悉的名字,还是多么熟悉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之中,在2008年,在仁达艺术馆刚成立没多久,仁达艺术馆应该是在井冈山报举办过一次招聘馆员和征集好建议的活动。那时候,我还向仁达艺术馆提过建议,只是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位“无名氏”,自然是信如泥入海。好在命运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又最最玄幻的,它总是在冥冥之中就帮你安排好了一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写仁达艺术馆的征文,走进仁达艺术馆,又以文化人的身份,坐在仁达艺术馆里,与仁达艺术馆的主人和一群文化人把酒言欢,共商大计。我不知道是在哪一次走进仁达艺术馆的过程之中,种下了因,然后就有了在庐陵老街上行走的果。所以说,这人啦,还是不要太过分的急功近利,只关注自己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不会对任何一个人,都抱以尊重和善待,并能够诚以待人,严以律己,那么你做的一切,老天爷都能够看到,并且会眷顾于你。
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一杆老秤、一把古琴、一升米斗,一枚印章,一套孤本,一张……我还在博物馆看到“末将”写的一幅“书画金庐陵畅想人文谷”的书法作品。刚开始我还不知道末将乃是冯为民先生的号。还以为这是一位叫末将的人,后来才知道末将就是冯为民,冯为民就是末将。末将这个号,看似自谦,却尽显大气,这也许与冯为民先生曾经是一位军人有关。
如今在老街上行走,处处都可以看到末将的字,“庐陵老街”,末将写的;“状元楼”,末将写的;“关帝庙”,末将写的,“甜爱楼”末将写的。末将到底在庐陵老街上留下了多少墨宝,我不知道,但末将与老街主人之间的那份常浓厚的情谊,却是通过这一幅一幅的墨宝,可以知道。
同样,老街街主与庐陵大地上各个文学艺术协会的情谊,也如同末将的情意一样浓烈。好多文学艺术家的作品,都能够在博物馆里找到。这可以看出,作为老街的主人,他的骨子里面对文化艺术的推崇与热爱,已经达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我曾听老街的主人同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作为一名企业家,都没有一点责任与担当来推介本地的文化和艺术家,那么又还能够指望谁能站出来推介?也许,正是拥有这份责任与担当,老街主人,才会在寸土寸金的老街,免费为人提供一座了解庐陵文化,走进庐陵历史的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我还看到程新坤先生的一组“匠人”作品,在他的画笔下,有“爆米花”的师傅,乡间行走,挑着剃头挑子的“剃头匠”,还有穿村走户的货郎担,还有戴着墨镜,摇着响器的“算命先生”,还有木匠和裁缝。在这世上三十六行,一耕二读三打铁、四五航船磨豆腐,六木七竹八雕花、九纺十织织布郎,十一……我相信,程新坤先生一定在自己的笔下画出了所有的行当。曾经有评论家评论程新坤先生的画即有阳光之美,又意境深远,不但造型形神兼备,还具有最高层次,审美艺术上的精神气质。
在博物馆,我还看到刘称奇先生的一幅鸿篇巨作,它就挂在博物馆大厅的正墙上。我相信,很多人对刘称奇生先生并不陌生,一提起他,就会想起他的《世纪潮》。也正是《世纪潮》,让刘称奇先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从此,刘称奇先生的创作就呈现井喷式的前进,不断地收获一个个奖项,也不断地画出一幅幅令世人为之赞叹的作品。
在博物馆里还有“红五月”美术作品展的一大批画家的作品,我在这些作品前驻足,久久不愿离去,因为我从这些画作之中,看到了庐陵大地上最美的山,最柔和的水。
在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吉州窑的天目盏,元青花的瓷器,以及婚礼中展现的“双囍”壶,这把壶的构思巧妙,任何一面,呈现的都是一个“囍”字,还有一枚大的“嘉庆通宝”的铜钱,还有……还有就是你也来博物馆看一次吧,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心体会到一幅画,一把壶,一把琴传导给你的温度,体会到庐陵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与荣耀。
我记得,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被人比喻为“人类的良心”。为什么会有这种比喻?难道是博物馆里保存了人类的集体记忆,能够用藏品来打开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在走入历史的同时,对自己的心灵起到触动教育的作用?这样,当历史的光芒照亮现实的时候,我们有更大的勇气走向将来。
现在,我每每在老街上觉得心累了的时候,我就会走上四楼,进入博物馆内,站在一件一件古物面前,希望自己能够拂去历史的尘埃,拥有古人一样的大智大勇,去面对接下来的所有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