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是如何修建通航的?如何才能使湘江水流入开挖的灵渠呢?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为秦始皇平定百越时所建造,耗时4年于公元前214年修成通航,相比都江堰晚将近40年时间,由于南方多为山地、丘陵,也没有直接道路可走,所以造成行军困难,粮草物资供应不上,对于平定岭南十分不利,于是就想要通过修建一条运河连通长江与珠江,通过水路把中原内陆的粮草运往岭南地区,灵渠连接长江的支流湘江和广西境内的漓江,而漓江又作为珠江的一条支流,如果打通的话粮草物资就可以直接从长江运送到广东地区,这样比走崎岖的山路要方便快捷的多。
湘江与漓江水系最近的地方仅有几公里的距离,而且正好避开了山脉丘陵,在原有部分河道基础之上,通过人工开凿连接湘江。这条河道由人工开凿,和原有的清水河河道共同组成,全长约37公里人工开凿部分有十余公里,河道宽约8-15米水深0.5米-1.8米之间,而原有的清水河河道经拓宽挖深后约有20多公里,河宽15~50米,水深0.5~3米之间,这条河道也就是灵渠主体工程里的南渠部分。
那如何才能使湘江水流入开挖的灵渠呢?要知道湘江的水位是低于寓江的,想要水往高处走那就要动脑筋了。灵渠主体工程主要有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构成,南渠是沟通湘江与漓江的基本河道,那其他一些是什么作用呢?位于河道中间锥型坝就是铧嘴,目的是分流湘江让一部分水进入南渠。铧嘴后面的大小天平作用则是用来阻挡湘江水,抬高水位,让江水顺着小天平分流3分水进入南渠,顺着大天平分流7分水,然后通过大天平一侧人工开凿的北渠,绕过湘江旧道重新流回湘江,其原理大致和都江堰异曲同工。
不管是枯水还是洪水时,在南渠和北渠入口处都有闸门可以调控水量,得以保证船只通航以及灌溉农田的正常用水,也正是在灵渠修造完成的那年,岭南被平定统一,随后就设立了桂林郡、象郡、南海三郡,至此先秦时期被称为蛮夷的百越之地,被秦始皇50万大军攻克统一,最终把东南沿海以及广西、广东,越南部分地区纳入秦朝版图。
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2000多年前就修造出了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在历史的长河中灵渠的作用不亚于京杭运河,在巩固国家统一和完整,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上,灵渠首当起到了关键作用,虽然灵渠现在已经不再有通航价值,但在灌溉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