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

罗山主注:每一个生活中的故事,都很有“嚼头”,嚼透了,你的功夫也就上身了。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一》放风筝 
做白鹤亮翅动作时,右手上举容易翻肘。致使翻肘时带肩而起,造成肩背部肌肉上提力上浮。为避免这个问题,当右手上举时就要收住肩窝,特别是身体右侧,肋部肌肉要放松,将腰跨收住,髋下沉坐,根于足下,此时右手与足下这条线就犹如放风筝一样的感觉,放风筝,风筝起飞上有拔劲,下有牵劲,中间的绳子有抻劲,形成对拔拉长的一个整体劲。如果坐白鹤亮翅时,右手与右足这条线有了以上的感觉,肘也就做到了下沉。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推碾子
上世纪四十年代,太极传人李经梧回家探亲时,帮助母亲推碾子,牛拉碾子犯懒不走,他便拿起扫米的扫帚打牛,牛拉着碾子“蹭”地往前一跑,李经梧因手扶在磨盘边,身体被磨盘带动差点摔倒,他琢磨碾子中间有个轴,这个中心轴就好比太极拳守中的“中”。牛一转就给了自己一个圆转的力,把自己的劲给卸了,就是从那一次开始,李经梧顿悟了太极拳的劲。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游泳 
郝为真讲解太极拳练习的“三层意思”即太极拳的三个阶段,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而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在水中有水之阻力的动作;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境况,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去。 欢迎关注传统武学公众平台!
“两足如在水面上行”此动作难以有人施行。“踩水”的情景可以为第三层意思的意境,到达此阶段。拳不能停,意亦不能停,重心总是在动中,劲力总是存于身内而表现于外。此时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稍一散乱意气力就断,身体即下沉。故以“踩水”表示太极拳第三层练习情景,游泳高手或太极高手均能有此意境的实际体验,从中悟出第三层练习的意境。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四》摇辘轳
据说当年郭云深初练形意拳时总找不到形意起落走弧形的劲儿,他的老师就让他到井上去摇辘轳,把水打上来再放下去。摇过辘轳的人都知道,要领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劲儿,要匀着劲儿来。郭云深摇了三个月的辘轳后终于悟出了形意拳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学习太极拳亦是如此,就是一个“起势”也不可掉以轻心。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动作,不断地体会手臂的弧形运动,体会运用自己的重心和在对抗中体会适应对方和动摇对方的重心。

识别二维码走进传武明师微课 总有您需要的!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五》身如钟 
身如钟的寓意在练拳中期体现的尤为真切。在这一阶段举手投足、周身上下恰似寺院中悬挂的大钟。深厚、沉稳而又浑然一体。至于行拳后期,随着功夫境界的不断提高,周身的虚实动静渐趋空灵,此时行动的意境恰似庙宇内殿檐下悬挂的风铃那样轻巧伶俐,动荡随风。风铃下盘垂一多菱形的钟锤,风吹锤摇。碰撞铃壁发出响声。
盘拳时意想身体如同一口大钟,钟顶既是肩部,钟顶之下五分之四处为腰部,钟口既是胯部。肩腰胯的转动要像被套在大钟上一样。一动全动,一停全停。身内即是钟内,躯干不能任意扭斜,钟顶系着一条绳,钟锤悬于这条绳的下端,钟锤可在钟口内,前后左右直摆或弧形旋转,初学高层次时,钟锤只能在两腿间直摆,待运用熟练后,才能摆至胯位。功夫达到高层次时钟锤可上提至胸口处,还能在胸胯之间任意的提落和旋转,有钟锤的摆动而催发出的内劲具有一往直前的威力,且不囿于身形局限。欢迎关注传统武学公众平台!
以钟喻人,钟身即是人的外形,钟锤即是用内劲的准绳,身形的前后运动是钟锤的前后摆动所致。如此才能做意先动,继而形动。利用钟锤的动荡使两下肢自然相联系,下盘动作既轻灵而又稳固。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六》蹭衣领
太极大师汪永泉教拳时,关于“悬顶”的理解为“后脖颈蹭衣领”,蹭是颈项松直微微旋转着向后轻贴衣领,在蹭的过程中颈椎渐渐趋于正直,身体姿势也会自然中正。在达到立身中正的一瞬,周身忽然间一定,头部适得其中,自然神清气爽,轻松舒适的恍如无有一般。经常注意使后脖颈蹭衣领可以保持任督二脉经气的通畅,气通则血行,从而消除大脑供血不足,颈项酸痛,玉枕不通等痼疾,从而深刻理解“悬顶”的姿势和意境。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七》腋下夹馒头 
关于虚腋汪永泉先师所传秘法是“腋下夹着两个热馒头练拳”,对此先师曾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细心点播道:“当你从刚蒸好热气腾腾的笼屉里抓馒头时,那一瞬间的手型与态势就是对虚腋要领的生动诠释,这时手上拿捏的劲分寸感极强,因为再紧一分就烫手,再松一分馒头就拿不起来,同时也迫使你的手型非要保持若即若离恰到好处的虚笼状态”。
腋下夹着两个馒头即浅显又形象的说明了,虚腋再松开的同时,又相合的那种寓对立统一之中的奇幻腾虚劲势。盘拳时始终想着两腋下夹着热馒头,则两臂的内气自然滕然畅行。久习之后,便能习惯自然。虚腋的形成便不必认为的操作。
错误的使两腋虚离开合,会导致两肘翘张和两肩僵紧,内气因此受阻。两腋不虚,两臂就会紧贴腋下,松肩松不开,内气便受憋难通。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八》穿衣服 
懒扎衣是象形动作,扎衣就是穿衣。正常的穿衣动作是右手向袖里伸的同时,左手提着衣服领,从头上转一圈回到前身。如果犯懒,左手就不从头顶上转,而是提着衣领在右肩处往后送一下,也就把衣服穿上了。所以太极拳中的懒扎衣动作应该是两手在水平方向做不同轨迹的圆弧,即左手开始向后沿着右臂运动时,右手还在向前伸展,等左手运动到右肘部时,右手也开始向后画圆弧,然后两手做反向运动,左手向左,右手向右,有外开之意。两手虽然做不同的弧形,但弧形的末端都收至自己的胸前,殊途而同归。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九》挤公交车
从前带孩子上下班乘公共汽车,人多车少,常发生拥挤现象,抱着孩子上车,挤在人群中,故两臂须有向外的棚劲,以保护孩子不被挤着,而又能挤上汽车。但同时还要有向内的合劲,不然孩子就会掉下去,此例可以说明两臂的外开劲和内合劲,也即两臂的棚劲。类似如抱一件玻璃器皿在人群中走动,同样能体会到两臂的棚劲。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打秋千 
拳谱云:“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从手法上看,运动时凡是遇到一往一复的运动,在往复之间要运用折叠弥补其间。是使前后两个动作能呈曲线缓和的联结起来。这种折叠的做法是往下和往前行,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在接做下一个拳势。这样就与下一动作的劲很自然且曲线缓和的联结上了。并使下一个拳势由于前势加速力的关系,使其更加沉着和加强了。就如用写字的回锋笔法一样,也和打秋千时的往复折叠一样,有加速有缓行而使上一动作的劲毫无间断的传到下一动作中去。
打秋千时当向上摆到最高点时,似乎要停止动作,其实是正在积蓄能量为向下、向后返回准备充分的势能。如此再折叠转换中自然且呈曲线缓和的和下一动作相连不断。故运用打秋千的动态和意境可以体会太极拳中的“往复折叠”的含义。如果深层的理解,还可以以打秋千到达最高点的转折,理解阴阳转换的零界点,这里的零就是空空荡荡的意思。这时身体处于最舒服的状态。此时感觉不到向上的力量,也感觉不到向下的力量,这个状态就是阴阳转换的时机,也就是所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另外当你坐着秋千时,可以体会溜臀的意境。拳论云:“动分阴阳”。臀部也分阴阳,当你坐着秋千时,去时从上往下前溜臀,尾闾向下前弯,此为阴臀;回时,是从上往下直遛,此为阳臀。
还有从打秋千中体会“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欲使秋千荡的又高又远,必先向反的方向行之。太极拳是从反面入手,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前先后、、、、、、。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一》落地生辉 
有的拳势落地下势将劲铺开后接着利用下落后的反弹劲以身领起,犹如将四周的劲集中起来而再领起一样。以劲的势态就像石灰袋子从高处落地,袋开灰向四周散开又返向上腾起的样子。
在陈氏太极拳二路炮锤中,第三十九式接四十式,即在做“翻花舞袖”拳式的下砍时,是松开的一砍,使人具有将劲向四周扩散的气势,然后在接“掩手肱捶”由顶劲带动领起身躯后两臂的蓄起神态,如同“落地生灰”,也如鸟儿落地又飞起时翅膀的运行方式一样。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二》绳儿拴在肩上
太极前辈李雅轩讲“胳膊、手一点劲都不能用,要高度放松”,又说:“两臂要松得如同绳儿拴在肩上一样”、吧两条胳膊看成是拴在肩上的绳儿,绳子是不会自己动的,它只有在肩的带动下才能动起来,此时绳子是放松的,而只有在连续不断地动肩(当然肩是在腰脊的带动下)绳子就会灵活走园。两肩松的如同绳儿,就会产生松、活、园转自如而又沉重的感觉。此时胳膊、手都没有用劲,达到了高度放松的程度。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三》坐着练拳 
太极大师汪永泉常说:盘拳时,两腿非站非蹲,就如同坐在凳子上一样,这样练拳两腿才不受力,无荷重感,步伐的转换也会轻松自如。
关于坐着练拳的由来,大师曾有过一段亲身经历:起初大师盘拳,架子很吃力,一天他到杨家练拳,当练到“白鹤亮翅”时,师爷健侯公命其停住,吩咐道:“这个式子你站两个钟头”。说完就扭头回屋了。大师保持白鹤亮翅的架势站着,时间一长,右腿和右臂酸胀难忍,有意识形成的固定姿势渐渐难以维持,然而又不敢违师之命,只好松松垮垮地、怎么舒服怎么站着地敷衍了事。约摸过了一个小时,关注着他种种细微变动的师爷才笑着走出屋子说:“这和坐着没有什么区别嘛!”,由此大师方领悟要坐着练拳的诀窍。
所谓“坐着练拳”并不是练拳时模仿坐姿,而是意想两小腿微微外开(非形动)两胯自然松开臀部沉落,就犹如坐在实处一般,即踏实又灵活。如此练拳架,才会有周身放松的舒服之感。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四》如树临风 
“松”是练太极拳的必要条件,是练习者通过刻苦锻炼后形成的一种状态,一种能让太极拳的着、劲、气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状态。“松”即分层次又有阶段。吴老(吴图南)曾用三种不同的树临风状态做比喻:起初如风吹柳树,枝条摆摇而根不拔;进而如风吹白杨,枝叶作响而本不动;发展到高级阶段如风吹松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体、气平和、应物自然。所谓“根不拔”“本不动”“寂然不动,应物自然”都是指中定而言。吴老认为脱离中定去谈松,和脱离松去谈中定都是毫无意义的。
左顾右盼定,当完成左顾右盼接中定的过程中可用大圆,小圈无圈来表现三种松的层次。大圈犹如风吹柳树,身肢摆动而脚不动;小圈犹如风吹白杨肩臂摆动而身体不动;到高级阶段,无圈了犹如风吹松柏身体外形不动而体内有一动无有不动之感。此时气遍全身,松透自然。这些都表现了中定中松以及松中中定的意象。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五》乘坐电梯
太极放松的内容有“松沉”一说,松沉是另外一种松柔的境界。你有提顶之意,知道尾闾中正,那么你的脊柱关节松开了,内气就能下沉了。所以说,松沉实际上就进入了练内气的阶段。感觉很抽象,功夫不到,很难体会。打个比方松沉的感觉就好像你从高层楼乘电梯一下子落下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脚向下沉,头向上升的样子。这正如太极拳要求的内劲往下松沉,往上就有提升之意,又是一个纵向的问题,也就是悬顶之意的作用。但这样的功夫不是最初阶段就能体会得到的。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六》打陀螺

陀螺是儿童常用的玩具,用绳子绕上然后拉或用鞭子抽打,使其在地上旋转。将一枚硬币立在桌面上用手一捻,使其旋转起来,此时会看到硬币(或陀螺)中间出现一条明显的中轴线,硬币(或陀螺)围绕着这中轴垂线对称旋转,这种现象证明:物体所以在对称的旋转中得到平衡,物体的重心垂直于支撑点得以稳定。当物体重心倾倒而偏离中垂线就开始失稳,一旦物体倾坠的重量超过他的支撑能力就会跌倒、人也同此原理,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当感到身体要偏斜时能够及时调整身形获得平衡。太极拳适合人的身体结构,通过他的旋转方式和两腿交替变化虚实的方式达到圆弧运动,在运动中将身体的支撑点从一条腿推移到另一条腿,所以行的路线是一个“S”形,反过来又形成一个反向“S”形,把一往一复的运行路线合在一起,正是一个“8”字形路线。所以说是正反两个“S”形组成了完整的一个周期,谓之“一阴一阳一太极”维持身体的平衡正常运动。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七》挂衣服的架子 
怎样透过“顶劲”体会到“虚灵”的感觉呢?可将这四个字归为一个字“悬”,即“顶头悬”“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挺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意上要让头主动悬起,使颈椎骨节间拔开且松、竖,从而产生“虚领”之感,此谓之“顶头悬”,他就好像挂衣服的架子:钩子挂在上边,衣服才能下坠,一派自然。具体可想象一下,当你举着衣服钩竿向上举起,把一件刚洗过的衣服挂向高处时,钩竿徐徐向上,而衣服渐渐垂下沉直,这正像“虚领顶劲”中身体拔伸的样子和感觉。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八》十年太极不出门 
武术又称“功夫”,一是指刻苦努力,按技术规格保质保量的练功行动,二是指练功时间,刻苦用功必须以持续不断为保证。常言道:“欲学惊人艺,需下苦功夫”。
太极拳更是体用兼修,要达到体、用的功夫,尤其需要功夫的磨练。有一个故事讲的好,说有一个老人有三个儿子,他让一个儿子去学摔跤,一个儿子去学长拳,一个儿子去学太极拳。三年后,他让三个儿子比高低,结果是学摔跤的战胜了学长拳和学太极的,学长拳的打败了学太极拳的。然后老人让他们继续学习,五年后又让三个儿子比试,结果是学长拳的战胜了学摔跤的和学太极拳的,学摔跤的打败了学太极拳的,然后老人又让他们继续学习。十年后,有比试,此时的结果是学太极拳的战胜了学长拳的和学摔跤的,学长拳的打败了学摔跤的。
这当然是个故事,只是想说明太极拳大器晚成的道理吧。太极拳语中有“打拳万遍神理自现”之说,打拳万遍,当然是个形容的数字,一般达到神理自现,大约需要十年的“功夫”。太极拳的修炼为什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呢?应认真研究一下:人从降生就会伸臂、蹬腿,几个月后翻身、爬坐,这些人类初级动作,也是用力支配行动。随着年龄增长,周身的力量在增长,人类活动用力的习惯也形成了。练武之人学练勇武刚猛的拳术,顺理成章与人类用力习惯一致,习练顺畅,几个月几年下来成绩明显。但练太极拳麻烦便来了,初学可以慢练这并不难,但教习练者不用力练,对初学者来讲,就是困难的,因为已形成的凡动都要用力的那种力,我们可以叫它本力,而在太极拳的修炼中首先就是要去掉本力,正如把生铁炼成钢的过程。去掉本力不但在初学中,而且贯穿在整个修炼过程中,这大概就是太极拳难练的原因吧!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九》鸟儿飞不起
“化劲”是太极拳的内劲法,是化解对方进攻的劲力法。到高级阶段,可使我处为虚,而使对方无从着落谓之落空。
一九六零年太极名家牛春明先师在摄制“万年青”纪录片的过程中,一些年轻摄影师趁拍摄间隙竟冒然向先师发难:“你有什么武功,让我们瞧瞧哇”!当时拍摄外景场地正好在西湖的苏堤,周边树上挂着不少遛鸟的鸟笼,先师一笑,示意工作人员取一只鸟笼,摄影师不解何意,颇感纳闷,只见先师打开鸟笼门一手伸进笼内,将鸟儿托于掌心,离开鸟笼绕场一周,鸟儿在先师掌中竟无力腾飞逃逸。将鸟儿送回笼内后鸟儿才扑腾纵跳如常。在场的所有人员皆惊叹不已,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正是先师显露之技艺——杨氏太极拳功臻化境的上乘功夫。
大家知道鸟儿要起飞,必须借助蹬地的力量,在先师掌中的鸟儿要飞起,必须借助蹬手的力量,可是先师的手掌处于虚境状态,鸟儿蹬力被化解掉,使其落空,故鸟儿飞不起来。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如履薄冰
在太极拳中,行进出脚要分清虚实,由虚到实,由实到虚,在步伐替换时必须轻起轻落,不能有“砸夯”状。“如履薄冰”的比喻正适合。
有以为企业家,也是一位太极拳爱好者,他说:太极拳的哲理非常适合于运用到我的工作中。比如太极拳出脚讲“如履薄冰“,即不能太实,一旦不好就立刻收回来。做生意也是一个道理。生意探出去,如果可行再继续推进,不可行就收回。这位企业家借用“如履薄冰”的喻语,是说在薄冰上行走要试探着前进,当薄冰能承住人体的重量时才能前进。做生意也是这个道理。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一》捞水草 
“沉肩“指练拳时肩不可上耸,应将肩骨放松开,使两肩自然下垂。“沉肩”坠肘是相互关联的要领。沉肩是坠肘的基础,坠肘是沉肩的进一步发展。沉肩坠肘是太极拳练习的要领。但初学者不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用“捞水草”的比喻,引导大家去联想:在农村家里养鸡、鸭为了用水草给鸡鸭伴食,常到河边捞水草。用一个长竹竿,头上捆上一个钩子,用钩子钩挂水草,当钩住水草时,往下沉,水草的两端就顺势沉下水,接着再随钩子拉出水面。如果你没有这种体验,也可以在水中漂上一根绳子,当你向下压绳子中间的时候,绳子两端也会顺势沉下去。这两个例子中你仔细观察或想象水草或绳子两端向下匀缓沉落的过程,正如沉肩坠肘,肩沉带动肘坠或者是肘尖下引,带动肩、手下沉,从而产生肩沉的感觉和将肘尖的沉劲引向五指,劲贯指稍的感觉。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二》骑自行车的手把 
骑自行车的手把要放松,协调力度适当,起到把握方向,领劲适当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运动的出劲要领是以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再以手领劲(即梢节领)。领劲要求,劲领即可,不可过,亦不可不及,不可硬亦不可软,犹如骑自行车的手把那样,双手不能握得太紧,也不可软弱无力,要在放松、协调状态下把握方向。另外骑自行车和打拳一样,动力向下由腰而胯而膝而足,向上由腰而肩而肘而手。手足起领劲的作用,使其劲随着意念设定的方向而运行。此时手把劲和足蹬劲不能过硬,亦不能松软无力,太过会导致关节、肌肉紧张而生横气,转换不灵,气血不畅,而劲力不及,松软无力,也会导致动作松懈,把握不准方向,表现不出劲力,起不到领劲的作用。
骑自行车的手把领劲和太极拳的手、足领劲同理,都是要求领劲力度适中,方向准确,达到劲贯梢节和梢节领起的作用。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三》一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是比喻身躯犹如一张弓,两臂为两弓,两腿为两弓。在各个关节微曲放松的情况下,人体躯干、两腿、两臂形成的五个弓的蓄劲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太极拳的发力。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腋脊命门穴始终意贯注。动作时以命门穴为原动力,两腰肾旋转转换带动胸背肌肉弧形,松沉变换虚实,亚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劲而后发之势。
臂弓:以肘为弓把用意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坐腕沉肩,前后对称。
腿弓:以膝为弓把,胯与足跟为弓梢。
五弓合为一弓,一身弓为主,臂弓为辅,并以腰为轴,上与两臂相系,下与两腿相随,五弓为一体。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四》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要拿一件东西,手会直接奔向目标物,在奔目标物时,一般我们的意识只顾起点和止点,中间的过程,如手的运动轨迹,手的感觉等,是不会太关注的,中间的过程成为意识的盲区。举个例子:你从驻地到北京去看天安门,一路上你的心思就是想着天安门,而路上的风景、人情在你的意识中成为空白。如果你是从驻地旅游去北京,那么一路上的城镇、田地、果树、风景等就成为你到达北京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活动也大都是只有起、止点。在武术中一般水平的外功拳的冲拳过程也是如此。
太极拳动作它有起、止点,同时也关注中间的运行过程,过程中由棚、捋、挤、按…….也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以及身体各部位的阴阳开合,对拔拉长等。如白鹤亮翅中的挤、靠、分,云手中的提、挂、棚、掷、滚、按、推等等。
太极拳运动中由“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句,中间的“气”就是“心”“身”当中的过程内容。“以心运身”这是大部分人体运动的共性,而“以心行气”却是太极拳运动的个性。原因就是,当中有气的运行过程。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五》小孩吃冰棍 
太极大师杨禹廷对其徒祝大彤教授的最多都是减法,大师问祝:“咱这拳有多少动作?”祝答:“八十三式,三百二十六动”。大师说:“就是两个动作,一阴一阳”。全套三百二十六动减去三百二十四动,仅剩两动。
减法太极拳内功修炼,说得通俗些,就是无障碍练拳。什么是练拳的障碍?诸如练拳时周身出力用劲,出力便无轻灵可言。有动意想经络,想穴位,这一切一切都是障碍。要无障碍练拳,练拳就得什么也不想,越轻灵越虚静越好。再通俗解析,比如小孩吃冰棍不咬,在嘴里含着,将冰咂成水咽下。练拳的过程正如咂咽冰棍水的过程。练拳就是冰棍慢慢化水的过程。生铁炼成钢也要经过化水的过程。减法就是减力,退去本力,拙力,不要“本”“拙”只留下力。排除一切杂念,习练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要把握减力,勿加力,周身不挂力,就是减力。理解了太极拳减法操作。动则减力,太极内功能不上身吗?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六》手表的机芯 
太极大师杨禹廷将太极拳区分为阴动和阳动进行教学,以体现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来的“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阴阳变转观点。具体体现阴阳相济之太极图的阴阳鱼首尾衔接,互抱不离。似乎表的机芯,一个齿轮扣一个齿轮,丝丝相扣,如此手表才能正常运转。太极拳运动每一个动作的衔接亦是丝丝相扣,相连不断,上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虚实相接阴阳相济,连绵不断。故成其为太极拳。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七》拉弓射箭 
太极拳谚语:“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蓄劲要圆满充沛,如弓张满。发劲要准确、迅速,敌尚不觉而动作过程已实施完成。类似的比喻如水滴形成是从一点一滴积蓄到水滴滴下的过程;又如把一辆载重手推车从原地到启动也是由人的身体站好位到积蓄力量运足气力于车体使之启动的过程。在蓄发过程中,身体外形要两脚到位,腰劲顶住,周身一家,轻慢运化,内要以心行气运身。蓄时吸气,吸为提为合,发时呼气,呼为放为开。蓄发呼吸,合开提放,形与意均如拉弓射箭。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八》名家行拳 
一九五四年前后,在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年会终了时,全城各式武术家们参加余兴表演。当时太极拳方面由杨澄甫和吴鑑泉双演太极拳。他们采用的都是大架子。两位表演时,使观众觉得是左右逢源之中前进和后退,滔滔不绝的起伏状不已,好像站在小划船上横渡长江一样;他们的动作表面上极其绵软,内里却显现出含有坚刚,慢到方时快,快到园时慢,及其匀清的配合着开合,如玉环无端,看不清叩接在何处。他们进退时不显出在进退,仅觉得步在变换姿势。表演完毕,在场的人都叹为观止。
名家们能达到如此境界,当然主要是因为他们勤学苦练,功夫到家的结果,但内中如缺少往复折叠和进退的转换,要达到这动荡无己和一气呵成是有困难的。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九》太极脚 
“十三势说略”中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大师吴图南论足:足在全体之最下部,为全身之根源,足动则全身动,足停则全身停。
有人把练太极拳的人比做一棵大树,是十分形象的。 欢迎关注传统武学公众平台!
人的双腿和两脚的神经是扎在地下深深的根,躯身是大树之干,上肢是枝杈,手是树叶,-----“形于手指”。如果你跟树叶较劲,用力去推它,你一定会扑空,摔跤而去。悟到这层浅显而又深奥的拳理后你绝不会去傻练半截拳--------只练拳、练掌而不练脚,只能说练了半截拳。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屁股兜 
臀部在太极拳内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后中心,臀部下溜是太极拳松功。不溜臀难以松腰,松腰和溜臀是一对同时练习的功法。溜臀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部下溜,用手扶有下溜感。
如何练习和体会溜臀?请你去坐着打秋千,迎面向上去时臀从上往下直溜,当落到最高点返回时是往下前方溜臀。溜臀裹裆、收腹紧密相连。松裆的关键是裹裆,似婴儿以三角巾从臀部两侧自下而上从左右而中包裹住。裹裆必然溜臀,裆臀相辅相成互相配合。
吴英华、马岳梁大师关于裹裆含腚是这么说的:“裹是包起来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的外侧向里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上提称为含。裹裆含腚的姿势做到正确,可使气不外泄。”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一》打气筒
小腹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向下走的沟,此为腹股沟。拳法要求弓、坐、步三尖(脚尖、膝尖、鼻尖),尾闾坐于坐步后腿跟部位,完成这一动作要放松腹股沟,方可准确完成。
弓步过度到坐步,坐步变为弓步,关键功法在于吸腹股沟,蹬脚、踢脚、压腿也要吸腹股沟,下蹲时膝关节不再支撑身体的重量的方法,避免和减轻膝关节的损伤的最佳方法也是吸腹股沟。腹股沟的吸收自如对全身也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如何体验吸收腹股沟呢?有一个办法就是抽气的方法:自行车打气时先要把气筒内吸抽满气,你把腿当成气筒,把腹股沟当成气筒的拉杆,你抽拉拉杆,是腿内充满气(此全为意)慢慢体验,就会体会到腹股沟的作用。
胸窝——肩胸间的弧形凹线与腹股沟起相同的作用,当对方以拳、掌推我胸部左右的部位,我胸窝回吸,对方即扑空失去重心。另外胸窝向回吸收还会由助于两臂的前伸。
经常练习体悟天长日久内功自会上身。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二》小夹板的作用
太极拳虽然要求节节贯穿,一动全动,但其动作的动度是大小不一的。人体九个主要大关节中在日常动作中,转动最容易而且最多的腕关节,转动最小且少的是脊柱。而太极拳节节贯穿的要求,却与此恰恰相反:要求腕关节动的愈小愈好,而脊柱却要求放长而动的要大些,亦是一直一弯的动作要做的大些。
就腕关节来说,必须将腕关节的动度减小,使其一举一动不得不运用身法,使劲从腰脊上运出来。太极拳名家沈家桢有一个朋友,他练习太极拳有年,但只在手法上注意,运动没有运用到身法上去,动作时只见手臂在动身体却像一根木棍,随着步伐前进和后退。后经别人指点,他用两付薄板夹住两腕,(共四块)。用橡皮筋系住夹板,只允许腕有小的弯度。这样练习不久,就将手上的动转移到身上去了。一经运用到身上,就能动则俱动,那节节贯通的要求也有了较好的进展,神气也渐趋鼓荡,身肢也产生了圆活如珠的趣味。这就是减小腕关节动度来提高身法的结果。 欢迎关注传统武学公众平台!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三》水平仪
“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为除双重之病,在身肢上必须“立如平准”,在步法上必须“活似车轮”。所谓平准,就是头如准头,腰如根柱。两膊相系地棚着如两盘,使自己形成一架水平仪一样的身法。若偏沉于己则走以引之;若偏沉于彼,则粘以随之。这是身法上立如平准的功用。上部两臂相系的旋转,下部两腿的变换,犹如一架水平仪装在球形车轮上,可以左右的旋转。步随身转,身随眼转,眼身相随,则旋转进退自如,这是步法上活似车转的成果。因此能行能随,则身法和步法就可避免双重的病相。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四》拨浪鼓
拳论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腰与脊这两个器官居于人体的中部,他们天然具有中轴的功能,在太极拳中称腰脊为第一主宰。因有这个中轴,双手才能运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统一性,做到:“动之能分,静之能合”。
以物示意:小玩具一转轴把,玩具上的“翅膀”就开了。停转时“翅膀”就合上了;木偶人受人的个软锤就摆动起来了,停转就垂下合于鼓旁。这些玩具的动态可以帮助我们对“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有所理解。
当然人体的开合更为复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静则反本还原,复归无极。凡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两臂的相系在开中还寓有收合力内劲;这是属于全身的开中寓合。其次由于不是直开直收,使手臂也就具有螺旋式的开;这是肘合腕开,腕合肘开的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这种全身与手臂的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乃是太极图(阴阳)的具体表现。同时从拨浪鼓的摇动中领悟“内不动,手不发”的中轴作用。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五》抱泥球
24式简化太极拳第二式野马分鬃,一开始抱手收脚,上体稍右转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两手心相对如在右肋前抱球状。“抱球”是一个形象比喻,两臂成抱球状。在教学中可以对学员说是抱一个气球,既要抱的住,又不能把气球压扁。故两臂的动作要松而不软,又有一定的力度。又比喻抱一个泥球,不能使球触着身体,比如学员穿着一件新衣服抱一个泥球,学员当然要在胸前保持一定距离,如此学员就要展臂虚腋,圆满轻盈体会膨胀感。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六》提衣服
在第十七目“挂衣服的架子”一文中,主要理解“虚灵顶劲”中顶头悬与身体拔伸的感觉。这一节讲一下“提衣服”,提衣服,一提起领子,其他部分就能顺随地提起来了。如果提衣服的其他部分就不顺了。还有提棉布衣服与提塑料雨衣,也不一样,提棉布衣时,其他部分松柔而顺随,而提塑料雨衣其他部分硬而有折叠,方向不一,故而不顺。这段比喻进一步帮助体会“虚领”,以及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提衣服首先要提领子,在太极拳中“立如平准”头是准头神贯顶,百会穴领其全身。提纲全在顶劲,顶劲一领,全身精神振奋。第二提起的衣服要周身相随,节节贯穿柔顺,像提棉布衣服而不能像雨衣各部僵硬而皱褶多,方向不一致。
在太极拳练习中,要求周身轻灵,不能僵紧,故要去掉如塑料雨衣上的皱褶,身体上的歪斜、凸凹断续、缺陷等病。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七》清早能达
陈式太极拳名家马虹又一次游苏州园林,园林中有一个网师园,进得园来,迎面正厅悬挂一匾额,上书“清早能达”四个字,同游者不明其涵义约马释之,因同行者皆是“太极迷”故三句话不离本行,遂从太极拳理方面阐述。
清者,水澄清也,与浊相对。达者,到也,明、通晓也。如“知书达理”之谓。不论做什么事,象走路一样,只有领路人路线清楚,才能到达预期目标。练拳同样如此,特别是传拳的人不明拳里拳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仅不能“早达”反而会走弯路入歧途。 欢迎关注传统武学公众平台!
练太极拳应以理为先,正如陈鑫公所云“学太极拳必先读书,书理明曰,学拳自然容易”。“善学者,必以理为尚”。他还告诫那些不重视拳理学习的人,“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从而说明拳理是练拳的指路明灯,练拳必先弄清拳理。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八》不倒翁
太极图是个园,是个立体园,上下左右前后都是一样的园。即打拳要求“浑圆一体,无凹凸,无缺陷”。太极拳的术语是“内气鼓荡,外形饱满”。即处处有一个“棚”字。“棚”字即含膨胀之意。太极拳的宗旨就是使人形成一个周身如同膨胀的、带有弹性的螺旋运动的球。当然这个球体不仅有类似皮球的弹性功能,而且有自身的调节功能。由于通过打拳锻炼人能掌握虚实互换,重心灵活倒换,使自己如同“不倒翁”。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就是因为它的重心在底部,而且重心只侧重一个点,又是圆形。打太极拳的人应该把自己浑身的力量锻炼成一个内气充足,有向外膨胀感的螺旋运动的球体。圆体便于保持“随遇平衡”。这如同不倒翁只有一个重心,可以不会被推到,这是太极拳的所谓“中定劲”,太极拳中有一个披身捶就如同不倒翁,两臂上下左右摆动,但总是有一个支撑点。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九》奋力如牛—风摆杨柳
太极拳论云:“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双重之病来悟耳”。尝有数人练太极拳,勤学不懈,用功五、六年与人较,则平日所学,全不能运用,不能制敌。有旁观者曰:汝用功五、六年,可谓纯功矣,何以不能胜?请演练十三式观之,见其练法怒目切齿,奋力如牛,筋络尽露。旁观者笑曰:此为双重练法,尊驾未悟双重之病耳!另一人曰:我不用力练五、六年为何连十岁顽童亦不能打倒?又请演练十三式观之,见其练法毫不着力,如风摆杨柳,飘摇浮荡。旁观者笑曰:此为双浮练法,尊驾为双浮误矣!双重之病,双浮亦为病也。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四十》后坐力
“开合相寓”不只是外形,更重要的是指内劲而言。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当一股劲发出时,相反的另一股劲会不期而至。比如人面壁而立,向前用力推墙时,身体会因反作用力而后仰;开枪射击时,推进力使得子弹前冲,而同时产生的后坐力会使枪托猛向后撞······凡此现象皆为开必有合,合必有开。开合皆在彼此相并中存在。此即太极拳开合现象的根源。
懂得了内劲的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换的关系后,在盘拳中才能领会和体现内劲能开向胸前方,能合回背后的流走规律。
以白鹤亮翅式的挒采为例,必须使挤内劲促使挤之手型向胸前开出,才能使挒与采,内劲合回背后,随后运行的挒与采的手法才能有着落处而不至于流于空泛与芒昧,有心者可于此处细加揣摩推敲。(本文完)
(0)

相关推荐

  • ​[传世经典]杨氏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附经典视频)

    杨氏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 第1式:预备势 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第2式:起势 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侯,吐尽浊气清气升. 第3式: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16) 将保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健康又长寿将会成为你的现实

       看曾奶奶频道 ,选择曾氏调养堂治未病,让天下无病!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16)将保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健康又长寿将会成为你的现实 奶奶说,中国先人的智慧就是治未病,将治病防病,养生健身融入了日 ...

  • 生活小悟⑦

    生活小悟⑦

  • 生活小悟⑥

    ‌1⃣️ 和谁都别熟的太快,不要以为刚开始话题一致,共同点很多,你们就是相见恨晚的知音.其实很多时候,别人的语言都是假的,一起经历的才是真的. 2⃣️ 发自内心地喜欢一件事情,不仅可以获得无尽的乐趣, ...

  • 生活小悟⑤

    ‌1⃣️ 我是没心计的女人,如你对我好,我便一辈子真心相守:如你对我漠不关心,我何必对你笑脸相迎-- 2⃣️ 感情生活中,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感觉就是舒服,即使默默不语,也是一种温馨: 一个拥抱虽简单 ...

  • 生活小悟④

    一 ‌       余光中说:"有些人,光是遇见,就已经是上上签了.不是只有永远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结局.而是相遇之后,都变成了更好的人,也算是最好的结局.遗憾的是,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

  • 生活小悟③

    一 大部分的东西都有期限.而所谓无限,也只能到某种程度.为一个人受苦,只能受苦到某种程度.然后,你会醒悟,不再蹉跎岁月.思念一个人,只能思念到某种程度.当思念长久地落空,你早晚会绝望. 二 很多时候都 ...

  • 生活小悟②

    一 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希望和等待. 二 如果一个人不知自己的航船驶向哪里,那么,什么风都不是顺风. 三 接受突如其来的失去,珍惜不期而遇的惊喜. ​​ 四 相爱,是两个人的天长地久:相 ...

  • 生活小悟①

    ‌一 邂逅你,是一场久违的重逢,冥冥之中,注定是一场灵魂的触碰. 读你,如涧中那一泓清澈的山泉,缓缓流淌在心间,幽远: 念你,是窗前这一弯如水的月色,静静柔媚在眸间,嫣然. 素来喜欢静,一如现在这样, ...

  • 用文化追寻美,让美常在生活之中

    读很多书,和有文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也不见得有什么文化,有的人,没读什么书,也会具有非凡的气度和修为.所以,有文化,并不是单纯读了多少书,去过多少地方,经历过多少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