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七十四)
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作为人,我们都是虚伪和知行不一的,这意味着我们的生而分裂,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表现正常的每个人,只要未实现哲学化,他在哲学意义上就都只能是不正常的,是思想分裂的存在。
这种分裂源自人之初的无知和有智之间的巨大落差:无知决定人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人生做妥协,只能苟且地活。有智意味着人能不断改善自己的能力水平,逐渐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降低自己的苟且度,进而让自己活得更自由,直到自由的最大化。
如今我们依然未能彻底弥补这个落差,于是我们依然整体分裂。这种分裂是内在的心理分裂,在行为上既不伤人,也不害己,反而在整体苟且中妥协出诸多默契,是为道德和潜规则。
游刃有余地活在道德与潜规则当中的我们,尽管很虚伪,但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都是正常的,只在哲学意义上是不正常的分裂行为,因为哲学注重本质,不注重现象。
正因为其他学说更重视现象上的功利,所以才导致人类社会的普遍妥协与苟且,而只有哲学从意义层面注重对真相与本质的追求,所以哲学的理念构成其他知识门类的隐性前提,是其他一切学科所普遍需要借鉴和思考的,于是有了众多学科名下的分支哲学。人类的一切学科都是服务于人的,只有哲学具有知行合一性,这意味着哲学相较其他学科独有普适性。
哲学暂时不能弥合人类整体分裂,但在弥合个体分裂是颇多章法的,所以注重修养的人普遍喜好通过哲学帮助个人修身养性,常有得成正果者。正因为多有正果者存世,所以人类才对文明保持着足够的推崇。只可惜这种推崇只是隔岸观火和隔靴搔痒,所以人类依然整体分裂和虚伪着。
所以我认为,只要有人能事事做到处变不惊,他就是不分裂、不虚伪的,是成熟的,是得合一之正果的。知行合一不只是举一反三,而是以一类万,如此则世事洞明,当然可以处变不惊。分裂和虚伪的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按照中国传统哲学,举一反三是术,是小道,以一类万是道,是大道。比照西方哲学,应该不难理解,这种以一类万的大道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如出一辙。
作为一个哲学白丁,能围绕哲学常识化和普及化写出几十万字的哲学学习心得体会,我很知足,我觉得这是一个现代文明治下的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说明我可能是一个合格的文明传承者,至少我没过分浪费自己的智慧。
之所以说是没过分浪费,那是因为在未学哲学之前未过上知行合一式人生,属实是在浪费自己的智慧。但如果没有过去的浪费之痛,可能也不会在自学哲学路上走得如此坚定。
而今,因哲学过上知行合一式人生后,也不过如此(平凡),所以,人生也许就是用来浪费的,只不过哲学化的人生更凭空多了些意义上的自觉而已。
现代文明讲究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我觉得每个地球人也同时都有对哲学的平等学习权利和传承义务。在现代人的思想中建立这样的权利义务观,当然也是为哲学的普及做铺垫,人类文明进步需要明确这个。
我很自得于自己的哲学白丁身份,因为这让我在学习、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省去许多专业哲学的条条框框(如果专业哲学有的话),我根本不用专门记忆到底谁说了什么,因为我只把某个哲学家说的正确思想当做哲学自身应有之义,同时把他们的错误思想当成自己需要小心规避的地方。
在我看来,哲学不是某个或某些人的专利、专属产品,而是一个待所有人共同努力完善的公共建筑,是基础设施。你见或不见,哲学都在那里,你想或不想,哲学也都在那里。
我在与别人对话或写作时,虽然也会引用名家名言,但从不刻意强调是谁说的,一是因为我记忆力不好,根本记不住,也记不准,二是因为我只想引用名言中的理,不想借用别人的威望。
我只想用正确的哲学之“理”指导自己做明白该做之“事”,因为我知道,能够理事俱足地做好自己,就是哲学化的,就是知行合一的,就是社会属性、大我意识圆满的。所以,我一直习惯于翻译其他哲学家的深奥为自己能够理解的通俗。
这样的翻译式学习可以帮我避免盲目崇拜任何先哲,反而效率会更高。这样做得多了,自然也就明白,原来哲学是可以做常识化解读的,而且每个人的哲学化过程也都一定是一个将哲学变成自己生活常识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敢预言,哲学是可以实现常识化的,而且必将实现常识化,而最终的常识化自然也就是哲学的普及化。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整体无知与有智之间的鸿沟才能被彻底填平,这是人类一直在做的,人类有资格享受这种自我圆满之福。
正因为如此,我作为一个哲学白丁,才能、才敢自觉地克服一切阻碍,尝试过严谨的哲学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