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一个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的慈善巨人
提起田家炳的名字,相信国内教育界人士都不陌生。“在中国内陆,为教育事业捐款,他不是捐钱最多的,但是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有媒体指出。
在大陆,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田家炳先生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台湾女作家邱秀堂更称其是“中国或全世界独一无二乐善好施的巨人”。
远赴南洋 成就斐然
1919年,田家炳出生于广东大埔高陂镇银滩村。田氏在当地是一大望族,原籍山西平阳吉州,唐朝避战乱到了江西兴国,宋朝再迁徙到福建汀州,后定居于广东大埔。
到田家炳这一代,田氏一族居住在银滩村已历经14代。其父名玉瑚,人称“玉瑚公”,刚毅仁爱,为人急公好义,常“施药施棺”,借钱周济穷人,为乡邻所钦敬仰仗。玉瑚公48岁时才生下田家炳,尽管晚年得子,但毫不溺爱,他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他常常教导儿子:“见穷苦乡邻,须加温恤”。儿时的田家炳勤学苦读,成绩优异,尤其善于赋诗作词,精通客家汉乐,充满儒雅之气。
幼年时,田家炳所居正堂叫“拱辰楼”,语出《论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个名字一直警示着田家后人,他们的家族理想,是做一颗星辰,不求耀眼,只愿照亮世界。《论语》里的这句话仿佛一种预示,从这里走出的田家炳,数十年后,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声望日隆,为了纪念其为社会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1935年,田家炳父亲就去世了,当时他还不到16岁。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刚刚读到初二的他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1937年,田家炳18岁。就在这一年,他勇敢地迈出了偏僻的客家山村,踏上了创业之路。
田家炳乘船顺韩江而下,远赴越南推销瓷土。瓷土,是一种干燥的天然硅酸铝,外国人称其为“China clay”,是陶瓷的主要原料。广东大埔盛产瓷土,是“瓷土之乡”。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制作陶瓷,但缺乏品质上乘的瓷土原料。聪明的田家炳意识到,这是一个赚钱门路。
经汕头、香港,田家炳到达越南西贡早翁市安顿下来,因为生意日渐兴隆,他很快创办了一家公司——“泰安隆瓷土公司”,专门推销广东大埔特产瓷土。因价廉物美量足,田家炳的瓷土迅速占据越南六成市场。
一年后,田家炳牵头,将越南剩余四成市场的3家瓷土分销商整合,成立了“茶阳瓷土公司”。“茶阳瓷土公司”开张后,统一市价,利润分成,逐渐在越南市场行成垄断、“多赢”格局。通过此举,田家炳的公司占领了越南全部瓷土供应市场,每年贸易量达二、三十万吨。
1939年6月,日本占领汕头,瓷土出口中断,田家炳只好转赴印度尼西亚万隆,投靠在万隆的一个小镇经营土产洋杂生意的兄长。可是,就在他到万隆才几个月的时间,兄长不幸病逝,田家炳只好接替兄长的业务。1941年日寇进逼,他被迫疏散到印尼首都雅加达。
印尼是可塑性强的橡胶产地,田家炳决定创办实业。由于他正直诚实的声誉,他的想法得到了印尼大埔乡人的支持,很快筹集了办厂资金。1945年,一家名为“超伦树胶厂”的工厂在雅加达诞生了。“超伦树胶厂”投产后,由于经营得法,很快成为印尼实业界的典范。1951年,田家炳和当时实力最雄厚的英国化工实业权威I.C.I 洋行建立商业关系,并创立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
田家炳的事业并未就此止步。当时,天然橡胶产业开始变迁,一种叫PVC(聚氯乙烯)的替代品出现。田家炳注意到了PVC再造产业链的广阔前景,尤其是PVC对现有产业形成的威胁。针对市场的变化,田家炳迅速反应,快速布局技术改造。1954年,他前往日本采购全套设备,聘请专门人才,很快,他的“南洋树胶有限公司”更新换代成功,田家炳的身份也转换成了PVC生产商,成为誉满印度尼西亚首都的青年工业家。
正当田家炳在印尼的事业如日中天之际,这个时候,印尼当局对华侨限制日紧,印尼社会也充斥着一股排华情绪。1958年,田家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卖掉印尼的资产,毅然从经营多年的雅加达撤出。1959年,田家炳转赴人地两生的香港,他筹划着,还做自己的老本行——人造皮革和塑胶薄膜。
田家炳认为,香港是中国的南大门,回归祖国是其大势,因此,这里极具发展前景。1960年,田家炳从屯门海边买了一大片沼泽地,建起一座田氏化工城。
在香港,人造革这种行业不易经营,市场竞争剧烈。上个世纪60、70年代,各种政治、经济冲击的纷至沓来,同行纷纷倒下。田家炳的公司变成了“孤军作战”。“每次意外风暴降临时,由于田家炳人缘好、商德佳、作风稳健、信用卓著,各原料供应商都自愿给予其无限期的宽限,使他度过了无数次难关。”媒体评论称。
在田家炳的苦心经营下,几年的工夫,屯门海边就出现了一座令人刮目相看的现代化化学工业城。1968年,田家炳在元朗屏山扩建分厂,添置先进机械装备。不久,他又在荔枝角兴建田氏大厦,作为田氏化工企业的总部。1979年至1982年间,田家炳把屯门的厂地改建成三座现代化工业大厦,经济效益扶摇直上。
目前,田家炳所创办的田氏塑胶厂和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是全港,也是东南亚最大的人造皮革制造厂,田家炳也赢得了“香港人造革大王”的美誉。
“留财不如积德”
1982年,已是亿万富豪的田家炳出人意料地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其价值相当于他所有资产的八成,建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专事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
田家炳表示,他将慈善公益视为“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1984年,他更是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了一个职业慈善家。在亚洲金融风暴后,为了兑现对内陆教育的捐赠承诺,田家炳在83岁高龄时毅然作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决定。
据《大公报》报道:“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田先生的经济情况也受冲击。2001年,为免影响各校的工程进展和履践拨款的诺言,为增强继续资助申请的实力,田先生决定将居住了37年的心爱住宅以5600万元卖出,将全部款项用于资助教育,自己则以月租3万元租住1所约130平方米的公寓楼。”“田先生的所有家人,对此事全力支持,处之泰然。”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早年他接受访问时回忆。
几十年来,田家炳在内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兴办1000多个项目。在田家炳多项公益事业中,教育是他最为看重的,其占捐资比例高达90%,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遍布全国。数据显示,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鉴于其为内陆教育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内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其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荣衔。
他对中国教育的用心和贡献,目前世上无人超越。“论数量,田家炳不是捐钱最多的,但是论比例,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一个人,就是田家炳。”业内人士评论称。
为什么对捐助教育情有独钟?田家炳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我16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后来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田家炳认为:“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要提升中国人的公德心、守法观念,唯有从教育着手,尤其是师范教育”。有了高教育水准,有更多的生存能力,便不会成为他人的负担,甚至有余力、能力帮助别人。
“留财不如积德”。田家炳之所以非常看重教育方面的捐赠投入,也是因为他对“法布施”的重视,他将怀仁品德教育,像一个种子,播散到各地学校,希望培养能够立身社会、造福社会的人。田家炳曾认为,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树人大业,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大于把财富留给个人。
作为一名游子,田家炳始终挂念家乡。“客家人是中州望族,经过不少天灾人祸,以坚忍拼搏的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几度迁徙才来到大埔……”每念及此,田家炳总是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位于韩江上游的大埔,旧名“万川”,因天堑颇多,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为了造福桑梓,田家炳先后给故乡捐建大小桥梁共计130余座,“这些桥梁很多分布在不为人知的乡道上,若连接起来,总长接近5000米,使万川变通途。”据当地媒体报道。
多年来,田家炳获得了无数个头衔或称号。田家炳在香港获得过“感动香港十大人物”、“爱心奖”等奖项。田家炳的善行令全社会无比尊敬,1982年荣获英女皇荣誉奖章。1996年英国女皇亲自在白金汉宫授予其M.B.E勋章。2004年北京中华慈善总会举办首届全国慈善人物评选,田家炳获选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一百位慈善人物,2006年再获该会颁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2010年7月1日,田家炳荣获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在所有这些荣誉和头衔里,最让他开心和看重的,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据了解,这颗小行星是1965年12月20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利用紫金山上的天文望远镜发现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亿5千多万公里。
“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据说这是中国第5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面对媒体,田家炳笑逐颜开。
生活中的田家炳
田家炳,一个将大半生奋斗得来的财富逾八成回馈给了社会的亿万富翁,平日却过着简朴之至,甚至是“吝啬”的生活:
他深居简出,上班搭地铁、租房住,他笑称自己是“无壳蜗牛”,在熙熙攘攘的香港街头,人们常常看到,满头银发的田家炳健步如飞,每天都坐地铁上下班;他是一个没有私家花园,没有私家车的“亿万富翁”,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他捐资助学极其慷慨,然而,自己的一双皮鞋穿了10年,所穿的袜子,也是补了又补,他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田家炳平时的开支除了房租是一笔大支出之外,每月用钱竟然不到3000元港币,与香港一个普通市民的日常花费相当。无论出差去哪里,无论下榻如何高级的酒店,他都是用自己常用的肥皂。田家炳说:“这不是省钱不省钱的问题,主要是觉得不要浪费人家的东西。”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记者看到他的饮料瓶里装着小半瓶白开水。非常好奇。他告诉记者,这个瓶子已经陪伴他大半年了,瓶子是自己从香港带过来的,“我不舍得喝矿泉水。”
田家炳有5子4女,全家20余口,当年金融危机,为了筹资办学,卖掉别墅后,他和老伴搬入了离别墅不超过100米的公寓楼,从此成了“租房”一族。好在现在孙辈大多出国留学,家庭团聚时小公寓还可以勉强应付一下。 田家炳说:“80多岁了,连住家也没有,私家车也没有,每天坐公车,像我这么厚脸皮的人基本上找不到了。
生活中的田家炳,还是一个十分幽默、诙谐的人。19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大家称他为“香港人造革大王”,他却自谦:“我是做小生意的!”
一次,他应邀到河南师大参加“田家炳书院”的落成仪式。不巧的是,那一天天公不作美,九层大楼的落成典礼仪式正在进行的时候,天空骤然阴云密布,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看样子,老天没有停歇的意思。
学校的工作人员顿时手忙脚乱地去找伞具。待取雨伞过来,分发给与会领导和田家炳时,谁知田先生不慌不忙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他望一望天,再看一看淋湿在雨中的师生,说了句:“嗯,我不要,不要。”大家正诧异时,田先生接着说:“哎哟,我说老天爷,您等会儿下雨好吗?没看到我们正开会吗?就晴了吧!我给您鞠躬了。”田家炳一边说着,一边两手打恭。看着他举手投足、虔诚施礼的动作,在场人员一个个忍俊不禁。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那一刻,老天像接到了神秘指令似的,雨瞬间就变小了,而后,居然就停歇了。这让在场者着实惊诧不已。此刻,他们宁愿相信善良的田家炳先生感动了上天,而非施展了什么神奇的魔法。
看着大家一个个不解的样子,田家炳转过身来,微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吧,我还是天上的星宿呢,给他们说一声就不下(雨)了。”田家炳幽默而诙谐的话语,把人们都逗笑了。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样的事情第二天在洛阳也同样发生了。”当地媒体报道。那天,田先生参加过河南师大的大楼落成典礼之后,简单地吃了一顿便饭,就匆忙地赶往洛阳去了。送行的人员回忆后说,“跟随田先生在洛阳也遇见了雨天骤停这样的奇怪事。那天,天气预报洛阳有大暴雨,主办方雨衣雨具全备齐了,唯恐怠慢了田先生一行。”然而,田先生又是幽默地一句玩笑话,“竟然化险为夷,天公就真地将雨收敛,直到田先生一行人离开,倾盆大雨才从天而降,洗涤了九朝古都大地”。
田家炳的简朴与幽默,濡染了一代代莘莘学子。他薄己厚人的商业报国、奉献社会、惠及大众的崇高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的学人。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10日上午去世,享年99岁。
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走了,然而,他对中国教育的关爱与执着精神依在;田家炳虽然离开了人世,然而,“田家炳星”还在绕着太阳,精确地呈椭圆形运转着。
对于田家炳先生的离世,香港大学表示,“田博士关心教育,热心公益。他自奉甚俭,善用分毫造福社会,乃万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