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加减
附子理中汤加减
【主症】久病不愈,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便中夹杂有黏液,泻后则安,形寒肢冷,面色眺白,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熟附子9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补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吴茱萸3g,厚朴10g,山药30g,干姜6g,砂仁6g,黄柏炭9g,陈皮10g,甘草6g。
【方解】方中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予取四神丸之意,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与温中暖肠胃的熟附子、干姜、吴茱萸配合,运脾土,振
奋中阳,中阳振复,升发运转,可使清升浊降,肠胃功能恢复正常;陈皮、砂仁理气健脾开胃;厚朴调气导滞;黄柏炭清化湿热毒邪,又苦以坚阴;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上药合用,脾肾两补,温中寓涩,调气导滞,兼能清化湿热毒邪,使肠胃功能协调,溃疡性结肠炎自可逐渐康复。
痛泻要方。该方由张洁古首创,原始方子为:白术、白芍、防风、陈皮。白术补中健脾,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饮食能得到运化,精华与糟粕分离,起升清降浊作用;白芍柔肝泻
肝,缓中散结,抑制肝的克脾功能,也就是祛除腹胀、泄泻中的滞痛作用;防风起到振奋升华的作用,使精微物质上输中、上焦;陈皮理气健脾。全方具有升清降浊,留住精华、
排泄糟粕、理气止痛这样的功效。白芍虽能缓中散结,但有泻利作用,所以大便稀溏得不到改善。
理中汤。理中汤由张仲景创制,出自《伤寒论》霍乱篇。方子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方子本意在于治疗吐泻中引起的中焦虚寒。人参补气,白术健脾,干姜温中,炙
甘草补气带中和诸药。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苍术、茯苓、陈皮、川芎。方子前面部分就是理中汤,继续温中健脾,“三炒”就是所谓中医方剂
中被称为的“炒三仙”,具有消食、通食滞的作用,既具有白芍的通滞的 作用,又避免白芍的泻利弊端。苍术是来代替防风的升清作用,但又有防风不具备的化湿功效,陈皮、川
芎用来理气,使食道更加畅通。这样健脾、化湿两不误,升清降浊都顾及。
肠易激综合症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所以有睡眠梦多,间隔失眠的现象。既有中焦阳虚、气虚因素,又有相火妄动征象,相火妄动表现在烦躁、失眠外,还表现在大便里急后
重,大便来临时的滞胀、急迫现象,还有饮酒、吃辣后症状加重,酒、辣是辛热之品,虽然看似温中补火,有助于治疗泻利,但都行而不留,引起相火妄动,加重滞胀。所以得养
血安神,壮神主,使相火归位。自拟方子(参考天王补心丹的思路):丹参、生地黄、太子参、黄芪、羌活、炒枣仁、柏子仁、当归、远志等,养血安神,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抑制相火妄动。应注意使用方法,如果大便仍处于易动阶段,不能使用该方子,容易滑肠拉稀。同时要保证饮食的规律以及充足的睡眠,睡眠是恢复疾病的必要条件。
乌梅:性平,酸收制利、泻肝理气。
细辛:性热,补肾火散寒气。
干姜:性热,温中暖脾止泻。
黄连:性寒,清热燥湿,治邪在中焦。
当归:性温,补血润肠
附子:性大热,炮制后用,有小毒,大补肾火,阴虚的人服后 烦躁。
川椒:性热,温中祛湿。
桂枝:性热,补肾火。
党参:性温,代替人参使用,价钱便宜方便,补脾气。
黄柏:性寒,清下焦湿、热。
煅龙骨:性平,镇惊安神,止相火妄动。
炒酸枣仁:性温,养心安神,驱除焦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