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切忌“过犹不及”

文丨刘旭刚

自古以来,人们就常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讲的是有严厉的家长,多会有孝顺的儿女,太过宽容的家长往往骄纵孩子,导致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无法回头,甚至反噬父母。对这一说法,人们应该辩证的看。

1

家长对孩子不宜过分严苛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有“慈母多败儿”的古训,但六七个大人围绕着一两个孩子转,溺爱有加不可避免,娇生惯养的现象比较普遍。于是,教育界有关溺爱的话题讨论的非常多,有现身说法的、有科研论证的。总之,对培养孩子切莫溺爱的结论,已形成广泛共识,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在此不必赘述。

树大不一定自然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严格要求、严格管教。但严父不一定出孝子,弄不好还会出“病子”。对此,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切忌“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这句汉语成语,意思是说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意为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德?”孔子回答说:“颛孙师常常作得有些过头,卜商常常达不到要求。”子贡说:“如此说来,那么是不是颛孙师要好一些呢?”孔子说:“过头和达不到同样不好。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孔子和子贡的这一番对话,值得家长们深思。

据媒体披露,某研究机构采用父母问卷量表共调查1903名3~5岁儿童的家长,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0.9%。某研究机构采用儿童行为量表对6~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冲动、多动、抑郁、逆反等。分析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是由多方面造成的。除了因家长过度溺爱导致,还与有的家长过分严苛,要求太严、管得太紧、期望值太高有很大关系。由于家长在严格管理方面过犹不及,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2

父母过于苛刻可能带来这些问题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明天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情操、志趣、品德、学业,甚至将来的职业选择、恋爱婚姻、家庭组建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孩子教育成功是100%的成功;孩子教育失败是100%的失败。严苛的教育方式可以使用,但不宜过度使用。如果父母过于苛刻,有时反倒会害了孩子。大量的事实证明,那些对待孩子过于严苛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有如下心理行为问题的孩子。

孩子缺乏自信

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是从小慢慢长大的,回忆小的时候,由于不懂事,说错话、做错事在所难免,当时父母的管教方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有的人感慨,自己缺乏自信心,与小的时候一犯错,父母就劈头盖脸地又打又骂不无关系。越怕被打骂,就越不想出错,犯了错误老是被父母打骂,就失去了自信心。

现在轮到我们教育孩子了,有些家长不能汲取教训,又重蹈父辈的覆辙,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脾气更急,话说的更难听,每次都是严厉抨击,导致自己的孩子又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这种代代相传的不好的教育方法应该纠正。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要跟孩子交流,心平气和的跟他们交谈,讲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让他们知道自己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再犯此类的错误,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孩子胆小怯弱

“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家长都奉行这句话,甚至现在不少年轻的家长也认为,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效果立竿见影。当自己的孩子表现不好或是没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家长过于粗暴,采用严厉的训斥、责骂和体罚,甚至下手很重,把孩子打的嚎啕大哭。

殊不知,常受到暴力的孩子,自信心会受到打压,在生活中会变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事惹来父母一顿打骂,滋生孩子的恐惧感,导致不敢在父母面前说“不”字,不敢提反对意见。长大后也会成为讨好型性格,为人比较胆小懦弱、忍气吞声。有的孩子没有成家,就不愿意和父母一起生活,多是因父母过于严苛,稍微犯点错就会被暴揍一顿,从小内心留下了阴影,懂事后就慢慢与父母的心疏远了。

家长严管孩子本没有错,错就错在严管过了头,动不动就打孩子,会适得其反,棍棒底下不会出孝子,教育孩子千万不要用体罚。

孩子谎话连篇

有的家长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跟谁学的,爱撒谎,说瞎话张口就来。其实,孩子爱说假话,不是跟别人学的,而是由于家长逼出来的。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有的家长怕孩子贪玩,影响学习,管控非常严格,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而孩子渴望有快乐的童年,由于达不到自己的愿望,有时通过编一些瞎话,找一些借口来糊弄家长,以满足自己的童趣。有的孩子在外面做了错事,怕回家遭到父母的惩罚,或者是瞒着不说,或者是编造理由,说明不是自己的错,就是为了逃避责任,避免挨打,逐渐养成了说假话的毛病。

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自己要做出好榜样,带头不说假话。一旦孩子做错事,撒了谎,不要立即在其他人面前指责或教训孩子,最好是另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单独与孩子交谈,要向孩子讲清撒谎的害处,遇到类似情况用哪些更好的办法代替说谎,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来威胁孩子。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正当要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孩子做错事,要适当批评教育,如果孩子勇于承认自己错了,就应用比较特别的语言表扬孩子,鼓励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孩子冷酷无情

如果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得不到足够的关爱,甚至有一些家长喜欢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怒气,就算孩子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家长也会大声呵斥,甚至体罚孩子,这样会导致孩子变得冷漠无情。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生活在严厉管教环境中的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爱、包容和理解,性格会慢慢变得冷漠无情,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做事常常不留一点情面,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更不会关心人,不会给予别人正确的爱。只有父母无条件的爱、包容、接纳、信任和理解,才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促使他们变得更好。家长教育孩子,应做到用慈爱之心、科学之举,培养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叛逆惹事

有一位家长对孩子的叛逆非常苦恼,无奈之下,求助心理医生,诉说孩子逆反心理强,容易激动,情绪反应激烈,抵触父母,总在外面惹是生非;乱发脾气、虚荣心强、听不进正确的意见;经常旷课、迟到,甚至逃学,天天玩手机,一提到上学就恶心、头昏、乱发脾气,甚至歇斯底里等。

医生首先帮助这位家长分析原因,原来是由于他们缺少科学方法,教育只是凭感情,凭经验,从而导致孩子性格发育不完全;平时总是说教、唠叨、跟其他家孩子对比,引发孩子叛逆自卑;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所有要求全部满足,导致孩子臭毛病越来越多;太溺爱孩子,对孩子包办、妥协,导致孩子愈发叛逆,脾气暴躁;总想靠“批评和打骂”解决问题,孩子“屈打成招”,内心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叛逆,引发抑郁压抑等。

至此,这位家长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其深刻教训,值得所有家长好好汲取。

3

管教孩子要讲究方法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不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严格要求也是应该的,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过犹不及。古人教育孩子中的“七不责”,现代家庭仍有借鉴的必要。

第一、当众不责,要有尊严。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第二、悲忧不责,恐伤倍至。孩子哭泣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第三、饮食不责,易致脾虚。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第四、疾病不责,爱如良药。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第五、愧悔不责,因其自省。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第六、欢庆不责,经脉受损。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因为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第七、暮夜不责,不利入眠。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作为家长,应把古人的“七不责”谨记心中,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加以注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六岁以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要培养小学生,先须培养幼稚生,更须培养婴儿,即须培养婴儿的母亲,那才是根本的办法。”培养孩子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家长要遵从教育规律,端正态度,讲究方法,因人施教,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更要避免过犹不及,防止因过度的溺爱,或过分的严苛,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编辑丨徐德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