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老子讲道》 | 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2024-04-28 12:55:08 老子为尹喜讲道(资料图)讲道地点:函谷关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一章讲道方式:(主动性地)口授听道人员:关令尹喜及属下请看《道德经》第一章经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晨曦徐徐拉开了帷幕……吃过早饭,老子在关令尹喜及其属下的簇拥下,来到了函谷关的一处空地上,为大家讲道。待老子坐定,尹喜亲自为老子敬献茶水,然后率领属下一起向老子行作揖礼……礼毕。关令尹喜上前半步,拱着手对老子说:“圣人慈悲!弟子三生有幸,能聆听圣人讲道,请圣人不吝赐教。”老子示意尹喜坐在自己身旁,亲切地问道:“尹喜啊,何处人也?”尹喜认真地回答着老子的问话……“其先祖,可追溯到何时何地?”“听父辈讲,本家先祖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源于少昊,殷封尹城。”老子对尹喜称赞道:“好啊!没有忘记你的先祖呢!”尹喜点头……老子接着问道:“在没有人类之前是什么呀?”尹喜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问他这个问题,有点不知所措……心想,我是请您来讲道的,您怎么问起这个问题来了呢?这时,老子用手先指上方,后指下方……“是天地。”尹喜恍然大悟,立刻回答。“那在天地之前呢?”老子继续问道。尹喜摇着头……“好吧!”老子对尹喜等人说:“今天,我们就从这个开始讲起吧!”老子慢慢地喝了一口茶……然后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各位:老子告诉尹喜等人,在天地之前,有一个神奇的事物称为“道”。这个“道”,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用现代的哲学语言讲,这个“道”就是宇宙的本原。没有这个“道”,就没有天地万物。这就像我们人类,如果没有祖先就没有其子孙后代一样。尹喜等人听后,根本不明其意,只是静静地望着眼前的这位神奇的智者——老子……各位: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呢?河上公注: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辉,灭迹匿端,不可称道)。王弼注: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河上公将“道”,分为“可道”与“常道”两个范畴。并认为常道“含光藏辉,灭迹匿端,不可称道”。王弼之注,亦旨在说明“道”不可道。各位:“道”不可道,换言之道不可言,并非是说“道”不可以言说,而是说“道”难以言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是因为“道”无声、无色、无形,一言以蔽之,无法感知。东航以为,这就是河上公、王弼所说的“道不可言”的内在涵义。庄子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表明作为宇宙本原之“道”的神秘性、不可言说性。各位: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呢?河上公注: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王弼注:名可名,非常名。(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名也。)河上公将名分为“可名”与“常名”两个范畴。河上公在注释“无名天地之始”时,认为“道不可名”,注曰:“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王弼之注,旨在说明“道”不可名。各位:“道”不可名,并非是说“道”不可以命名,而是说“道”难以命名,无法用文辞来命名。众所周知,先秦时代人们所说的“名”,是指名词或概念,认为“名”是对“实”即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本质的反映,是人们表述思想的工具。凡名必须副实,才算是确切的名,否则即无实际意义。(引自陈国庆、张爱东《道德经注译》中关于“名”的释义。)然而,“道”却无声、无色、无形,无法感知,从而无法真实的了解它。因此,“道”既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也无法用文辞来命名。但为了让人们方便称呼它,老子才“强字之曰‘道’”。东航以为,这就是河上公、王弼所说的“道不可名”的内在涵义。各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否是在告诉人们——“道”不可言、“道”不可名——呢?通过读庄子《南华经·知北游》便可得到佐证。庄子指出:“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各位: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后世人理解为“道”不可言。“道”不可言,并非是说“道”不可以言说,而是说“道”难以言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用一个字告诉了尹喜等人,曰“无”,意为无法感知。并指出“道”虽然无法感知,但它是实有存在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各位:东航根据古人的注释和观点,将以上几句经文译为:“道”,(虽然)可以用语言来表述,(但)不是那永恒存在的“道”的真实本身;“道”的名字,(虽然)可以用文辞来命名,(但)不是那永恒存在的“道”的本来名字。“道”无法感知,它是天地的本始;“道”实有存在,它是万物的根源。各位:通过上面的解读,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概念,就是“悖论”。所谓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正如尹志华先生所云:“说不可言说的道”虽属无奈,却又必须面对,这是因为语言在反映道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功能性的悖论之中:语言既以其意义的有限性而遮蔽了道的无限性,又以其指示性而对道有所彰显。这就是为什么“道毕竟不可言”,而又能够“通过言说它而得其意”的缘故。(尹志华:《北宋〈老子〉注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月11月第1版,第41-42页。)望月手指,渡海筏舟(资料图)在当时,尹喜等人听后,只是摇头……各位:现在我们明白了:老子为什么一开篇讲“道”,就要讲这个宇宙本原的“道”呢?因为人类自古以来都一直在探索一个哲学命题: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所以《道德经》开篇就讲了,宇宙天地万物是从“道”那里来的。老子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道”,请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就是对“道”的形容。“道”是宇宙的本原。什么叫“宇”?无边无际的空间叫宇。什么叫“宙”?无始无终的时间叫宙。这个“道”化生了宇宙,你说它大不大?因此,老子所言的这个“道”为“大道”。后世道家将其“大道”用象征符号“无极图”来表示。无极图各位:“道”,是老子首先提出的哲学范畴。老子为何用“道”作为哲学范畴而提出来呢?我们不妨考察这个“道”字的本意是什么?原来,这个“道”字的本意是指人所行之道路。这样,当人们走在所行之道路上的时候,便会思考: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此时,我想起了许嘉璐先生的一篇文章,里面就提到了上述这个哲学问题。大家知道,京师人文宗教讲堂,它的组织机构为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其院长是谁呢?就是许嘉璐先生。许先生在第一届国际道教论坛发表过一篇论文,题目为《道教的未来》,他说:“道教和世界上一切伟大宗教一样,之所以出现,是要回答人们最重要的、最切身的关注,包括人是从哪里来的,最终要走到哪里去,以及回答、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苦恼与灾难,实际上是人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而创造了宗教。”因老子要急于讲完后而继续西行,所以只管论之而不释之。老子相信尹喜听后至少了解了一切一切的源头是“道”……接下来,老子告诉尹喜等人如何去体“道”?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虽然“道”无法感知,但可以去体悟它。其体道的境界有两层:一为无欲观妙;一为有欲观徼。在当时,尹喜等人听后,只是频频摇头……各位:这两句经文很重要,我们看古人是怎样解释的:河上公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也。)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王弼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各位:东航根据古人的注释和观点,将以上经文译为:(正因为“道”具有“无”、“有”二重性,)所以,人如果时时保持无欲状态,就能够内观到“道”的本质;人如果常常处于有欲状态,就只能够外观到“道”的现象。“道”化生万物,万物中蕴含着“道”。事物的内在本质,亦即事物中所蕴含的“道”的微妙;事物的外在现象,亦即事物中所蕴含的“道”的边界(或端倪)。前者,本也;后者,末也。本末一体也,这就像树的根本与枝叶一样。因此,此句亦可理解为:人如果常常保持无欲状态,就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即事物中所蕴含的“道”的微妙,或言“道”的根本;相反,人如果常常保持有欲状态,就只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外在现象——即事物中所蕴含的“道”的边界,或言“道”的枝叶。各位:本章河上公名之为“体道”,意为体悟道妙。“体道”的意义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体察事物的本质——即“道”的微妙,或言“道”的根本。怎样才能如此呢?用哲学术语讲,叫做“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譬如,老子教人柔弱,就是深知与之相对的“刚强”为“徼”(为末),而“柔弱”为“妙”(为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这就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了。各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讲“道”生天地万物由“无”到“有”,即由无形到有形。“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讲体“道”当由“徼”到“妙”,即由现象到本质(或言由“存在状态”到“本质存在”),用哲学上的术语讲,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才能如此呢?老子教人做到“常无欲”。盖:无欲则静,静则生慧,慧则开悟,开悟则明,明则观妙。相反,如果“常有欲”,那就只能观其“徼”——事物的表面现象(即存在状态),而无法去观其“妙”——事物的内在本质(即本质存在)。庄子对此深有领悟,他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庄子·大宗师》)。事物的内在本质(即本质存在),就是蕴含于万物中的“道”。蕴含于万物中的“道”即自然之“道”,亦即所谓“天道”。人们虽然无法感知作为宇宙本原的形上之“道”,然而却能由“徼”到“妙”去观察形上之“道”所化生的万物中所蕴含的自然之“道,并能为我们人类所取法而作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准则。所谓行道,就是指人遵循自然之“道”而为人、处世、行事。上面所言宇宙本原之“道”、自然之“道”、生活之“道”的“道”,可以说是老子作为哲学概念提出来的“道”的最基本内涵。在整部《道德经》中,老子立言总是从自然之“道”(即“天道”)推及人事之“道”(即“人道”)。老子教人法“道”,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效法自然之“道”。譬如,“上善若水”,盖“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又,“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最后,老子对自己所讲的“道”作了一个总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当时,尹喜等人听后,仍然频频摇头……各位:“此二者”,是指什么呢?通览古圣今贤之注,已将经文中相对名词如“道”与“名”、“可道”与“常道”、“无”与“有”、“无名”与“有名”、“始”与“母”、“无欲”与“有欲”、“妙”与“徼”等等,全都讲到了,怎么办?东航认为指“无”和“有”,即指“道”无法感知又实有存在。一个无法感知的事物,它又实有存在,自然是“玄”。可以说是“玄之又玄”啊!这个“玄之又玄”的“道”,它是“众妙之门”呢!东航为什么认为“此二者”是指“无”和“有”呢?这也是东航无意中的一个收获。东航将这一章分为三层:第一层:(从“道可道”至“万物之母”)论道;第二层:(从“故常无欲”至“观其徼”)论体道;第三层:(从“此两者”至“众妙之门”)结语。因此,作为结语中的“此二者”,自然不是指“无欲”与“有欲”或“妙”与“徼”,只能从第一层内容中找答案,找去找来,只能找“无”与“有”。各位:老子用“无”、“有”来说明“道”,这是因为“道”本身就包含着相互对立统一的规律,由此开启了老子辩证法思维的智慧之门。所以,“道”既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最初本原又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因此又用“玄”来形容“道”,而且它不是一般的玄,是“玄之又玄”。此段经文内容可如下所示:(道)无、有=玄……玄……=众妙之门各位:本章为《道德经》的首章,老子开宗明义,提出了“道”这一哲学范畴。全章紧紧围绕这个作为哲学范畴的“道”进行了纲领性的论述。老子指出“道”不可言和“道”不可名;这个不可言和不可名的“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始或根源,同时可以用“无”和“有”来表述它。(这其中包含着矛盾对立统一之规律。)因此,称“道”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讲到这里,告一段落。他站起身来……这时,尹喜立刻起身,毕恭毕敬地将记录好的老子讲道内容请老子过目……老子看完后,对尹喜等人说:“‘道’重在体悟之。”尹喜回答道:“圣人慈悲!弟子将铭记于心,付诸于行。”各位:下面东航与大家分享几点读经体会:其一、从“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中,本人领悟到这么一个道理:用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事物是不准确的。这是因为,我们所观察的事物具有不可知性或神秘性,其事物又是时时刻刻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再加上语言文字又具有抽象性。其二、“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其中也告诉了世人:在物质世界里,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具体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换言之,名字可以叫出来的,都不是永恒存在的名字。既然如此,人们实在是没有必要去追求那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名”。殊不知“道常无名”,却永恒存在。其三、如果当年我是关令尹喜的属下之一,在那里听老子讲道,老子像老师一样,让我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会在作业中,引用大家非常熟悉的两句话,这就是“人生不能忘掉根本,人生需要找到方向”。东航感赋:道不可言不可名,有无同出而异称。无欲观妙有观徼,玄之又玄众妙门。(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赞 (0) 相关推荐 《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的大智慧,个个精辟至极 《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的大智慧,个个精辟至极 老子所讲的“无”是什么?窥探老子无有之秘 老子所讲的"无"并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指不可经验.无生有不是说从虚无空洞中产生万有,而是说道生万物.无其实是道的另一个称谓. 一.老子如何论无 老子在经文第十四章中,详细论述了无的观 ... 尹喜问道,老子说回答了内生外观的八字秘诀,却被后人误读千年 尹喜一连数天问道于楼观台上,聆听老子论道.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天晚上,尹喜继续发问: 尹喜:先生,您说"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如何理解? 老子: 无与有,意指道之& ... 《道德经》通读 <道德经>通读 第二章(上)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各,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 《道德经》通读 第九章 <道德经>通读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开始讲第九章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老子在<道 ... 《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道德经>这本书,从名字上看讲的是道与德两个事物,但它更主要的目标还是讲德,讲道是为德服务,道是德的逻辑基础.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 从人类理解追求普遍性的目标来看,自然的道理要普遍于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一章 老子为尹喜讲道(资料图) 讲道地点:函谷关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一章 讲道方式:(主动性地)口授 听道人员:关令尹喜及属下 请看<道德经>第一章经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 《道德经正解》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道德经正解>总联: 大道专精原无二: 明德谦下本一心.(天地日月) 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联曰] 玄道始妙无欲观: 形名原微有志察. [古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 ...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 ... 第一章: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通常说的<易经>指的是"周易".就像我在家常说五常大米,更多时候指的是五常稻花香大米.呵呵.据说,夏朝有"连山易"(艮卦开头),商朝有" ...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感悟 道德经 <道德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经典,但是真正能读懂的人有多少呢,可能大多数人跟我一样,认为老子道德经高深莫测,挺难读懂的,直到我接触到张清一校长对<道德经>的解读,才知 ... 楚简老子道德经 |君知“道可道”,可知“道,非恒道。”(四) 现代人很好玩,爱读<道经>,不爱读<德经>,其实"道德"就是硬币的两面,都是一码事.<道德经>八十一章是后人划分的,无论是马王堆帛书还是郭店楚简 ...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论名利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论名利 [老子·德道经原文]道(1)可(2)道(3)也,非恒(4)道也.名(5)可名(6)也,非恒名也.无名万( ... 道经之一、道可道,非恒道 帛书校订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白话通译本: 能够用语言 ... 《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恒道”,千年曲解是怎么造成的? 没读过老子<道德经>的人不少,但不知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恐怕不多.而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从尹喜.庄子.韩非子以来,各种解读卷帙 ...